美章网 资料文库 管窥中国媒体的文化复兴范文

管窥中国媒体的文化复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管窥中国媒体的文化复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管窥中国媒体的文化复兴

1不可否认的是

多年来,在此压力下,媒体,准确地说是大量有此压力的媒体,迅速地竭尽全力地投身到“媒体商业”之中,甚至走过了头,不能自拔——这里主要是说指导思想。而问题是,国人包括媒体,往往习惯于矫枉过正,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就比如这“商业”认知,当然必须有,这个属性当然要重视,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往往走到极端,过犹不及了。在一些媒体决策者甚至媒体人那里,言必称利,因而忘义;言必称商,因而忘文;言必称钱,因而忘品。无论是新闻策划的运行,还是新闻对象的选择、新闻采编的实施,都是如此。不错,“断奶”之后要“吃饭”,“转企”之后要“养家”,但凡事皆以金钱论英雄、以商业价值论英雄,那么,就会彻底背离媒体的性质。媒体是具有商业和文化双重属性的,这里主要说的是非时政类媒体、非纯公益性媒体。媒体及其产品是特殊商品,是文化商品,是精神产品,是作用于世道人心的,对社会具有或直接或间接,或醍醐灌顶或润物无声的移风易俗、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媒体规律,必须遵守。凡是挑战、违背规律都是会受到惩罚的。

2现在来看,“惩罚”已经不期而至

重大矿难事故面前,拿了人家的“封口费”,就可以少报、错报或不报,假装没有看见,昧着良心,无视遇难者的淋漓鲜血和冤魂。再比如,人们所诟病的“吹鼓手”报道,同样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媒体反映。只要有钱,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毒蘑吹成鲜花,能凭空“创造”典型,能让“出资人”风光无限。这些年,这样的“典型”还少吗?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类新闻,往往还被冠以“正面报道”的桂冠,严重地败坏新闻和媒体在社会上、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权威性,当然也会严重削弱其传播力、影响力。“信”之不存,“传”由何来?又比如,人民群众十分渴望的媒体“三贴近”落不到实处的问题,往往也是与金钱导向密切相关。不是去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基层,而是整天泡在官衙中、宾馆里、会议上、材料中,要不就是整天粘明星、粘大腕、粘名流,为什么?因为基层苦、累、脏,没油水,因为多跑领导、官员、官府那里会有好处,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好处,粘明星、大腕、企业家之类,更是抓住了“绩优股”,眼前“红利”和日后“期货”会源源不断,于是“车马费”记者、“红包”记者如雨后春笋,基层、底层、下层声音几乎绝迹,过去的下基层一蹲十天半月的采访成了“出土文物”,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欲所求甚至需要“打捞”!这些,都与媒体的金钱导向脱不了干系。问题的严峻性更在于,一些媒体和媒体人,骨子里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生意人、商人,甚至成了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而媒体与媒体人理应担当的媒体责任、文化理想、社会情怀、职业追求之类,统统置诸脑后,被抛至爪哇国。往往是,领导者唯GDP大棒马首是瞻,凡事先考虑是否有利可图,甚至把它当成唯一杠杆、唯一标杆;而从业人员则上行下效,甚至走得更远。因此,这些年,新闻传媒界怪事频仍,有些记者成了“敲诈记者”。本来采写批评报道,实施媒体监督、舆论监督,是媒体的扬善惩恶的基本职责和社会功能,是一件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好事,但是,因为有了“创收”指挥棒,便演变成了拿着批评稿前往被批评单位、地区去讨价还价的杀手锏了,不给广告不给钱,对不起,就捅到版面上,反之,则平安无事,批评稿子也不发了,监督也免了。说重一些,这和旧时的响马、土匪有何区别?至于一些媒体的驻地记者站、分社,则更厉害,有的竟成了“地头蛇”,大行收受贿赂之类的勾当,黑白通吃,发表扬稿也伸手,“灭”监督稿也揩油,以至于民间有“防火防盗防记者”之说,实在令人痛心,实在是辱没了媒体与媒体人的形象。

3表现在报纸上荧屏里,也一样让人忧思

报道反映经济生活,报道企业及企业家,报道商界能人及其案例,本属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所有的媒体都同质化,都不分青红皂白扎堆去如此这般,这媒体岂不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千报一面”“千媒一面”了?财经报道这么做当然没问题,理论板块、文艺副刊板块等也满版满屏都是,各类媒体都一样,这就是问题了。更有甚者,一些媒体,连文艺副刊板块都取消了,连“读者来信”板块都取消了,媒体无文、媒体无趣、媒体无品、媒体无“精神”、媒体无价值观,试想,这样的媒体如何去引导舆论,如何去影响社会,如何去丰富人们日益丰富的、多种诉求的文化生活?特别是面临新一轮的转企改制的挑战,我们更应关注,大声疾呼。

4归根结底

我们应当大声疾呼:媒体应当高度关注文化复兴,应当高度关注媒体的文化复兴。这两句话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媒体面向公众,一定要高度关注转型期的社会,关注我国文化、信仰缺失问题,应该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同时又符合新闻规律、传播规律去报道、反映。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当高度重视媒体自身的文化复兴问题。说到底,媒体生产的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媒体生产本身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属性。这一条理由足够了。这也是古往今来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都在重视文化创造、文化传承与文化积累,都在重视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影响的原因。概莫能外。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具有悠久历史的图书如此,产生并勃兴于现当代的报刊也是如此,当然,近年来遽然而起的新媒体都是如此。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二者不可偏废,或者毋宁说,文化是魂,文化是根,正像我们的古贤名言: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因此我们说,文化复兴,媒体有责;文化复兴,自媒体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