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索媒体社会责任的实施路径范文

探索媒体社会责任的实施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索媒体社会责任的实施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索媒体社会责任的实施路径

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种种因素的影响却使不少媒体把崇高的社会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媒体社会责任缺失的具体表现有:

(一)为“吸引眼球”,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忽视媒体应该具备的公平公正、兼顾平衡的原则,导致像“华南虎事件”、“纸包子事件”、“金庸去世”、“缝肛门事件”等一些虚假新闻不断出现。比如发生于2010年7月的深圳“缝肛门事件”,个别媒体为了追逐新闻热点、吸引大众关注,在不经调查的情况下偏信患方一面之词,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将所谓的真相公之于众,不仅使当时矛盾的双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激化了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新闻的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事实就意味着真实。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有些媒体忘记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即公正、客观、深入报道事件的原委以及最大限度发挥“道德引领”、“社会推动”功能,不负责任制造出虚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也使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二)低俗之风不止、缺少人文关怀

为了片面追求利益和收视率,一些自诩为“贴近市场”的媒体单方面迎合某些受众的低层次趣味,不是有效控制一些流言蜚语、污言秽语,而是非要让这些低俗言论登上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如个别相亲节目在制作过程中,故意安排播出“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等等拜金言论,将婚恋标准全部归结成“钱”的标准。再如个别媒体对“炫富”、“炫势”、“炫权”报道不仅篇幅长、不惜版面、时段,而且标题刺眼,如《30辆奔驰接一只藏獒》、《富豪发帖10万元聘家教》、《浙江宁波一婚礼发200万元红包》等等。这些从标题到内容都尽显奢华的报道不仅会刺激到公众的眼神经,还会刺激一些公众的仇富心理,引发不满的社会情绪。目前中国尚有许多人口没有脱贫,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依然是民生大问题,这类“奢侈”新闻的报道缺少的就是真正的人文关怀。不仅会危及社会稳定,而且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悖正确舆论导向。

(三)小事件“添油加醋”,大事件“蜻蜓点水”

一些媒体目光总盯着犄角旮旯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认为只有反常的、负面的、耸人听闻的事情才是“读者需要”、“观众喜欢”。于是,暴力、色情、犯罪、丑闻等负面新闻不断充斥报端和荧屏。例如“富士康跳楼事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些媒体甚至妄加推测会不会有“第十三跳”;再如“孩子”事件,翻阅当时一个时期的报纸,大多都有关于“孩子”的话题,有教育工作者就在呼吁:对孩子成长的的理解不能靠过度关注,这种过度关注是一场灾难。相反,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却避重就轻,缺乏人们最为关心的核心内容的分析与介绍。例如2011年为什么会出现一场波及全国的“抢盐风波”?就是因为针对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当时大多媒体关心的是事情的进展及日本民众的反映,对于核泄漏对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是否有影响、怎样减轻影响却缺乏详细深入的报道,所以让不法商贩有机可乘背后的游资炒作,也导致公众诚惶诚恐地去抢购食盐。

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媒体的商业性质越来越明显,致使媒体甚至是传统主流媒体也不得不为自身赢得更多经济利益去寻找“市场”,媒体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媒体漠视自身的社会责任;二是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使媒体的社会良心受到种种诱惑和考验,在强大的诱惑下媒体弱化自身的社会责任;三是忽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被西方诸如“新闻自由”、“新闻事业即信息传播”等所谓时髦的错误观点所迷惑,致使部分新闻从业人员政治意识淡化、工作作风浮躁,轻视自身的社会责任。

媒体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媒体作为公众的代言人和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责无旁贷。

(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

舆论导向又叫舆论引导。即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意向,调控人们的行为。舆论导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二是当前社会舆论的引导。三是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正向舆论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负向舆论则会对社会发展起到破坏和阻滞作用。舆论导向不仅仅是政治导向。除了政治导向外,还有对经济工作的导向,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导向,对人民群众休闲生活的导向等。舆论导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问题。同志还提出“福祸论”来强调这一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即“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4]。同志也指出:“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5]这些重要论述要求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应大力弘扬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文化,珍惜自己的形象和声誉,自律、自尊、自爱、自责,表现社会主义新闻媒介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寻新闻背后的真相,面对海量信息,帮助人们进行选择、核准、分析和解读,关注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报道,充分反映各方意见,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二)继续深化“走转改”,传递正能量

2011年8月以来,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活动的宗旨就是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渗透到实践中。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新闻工作者先修其身,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和政治水平,使自己的写作风格更加鲜活、作品更加吸引人。“走转改”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鲜活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实践证明,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媒体聚焦普通百姓,积极探索新闻宣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新思路、新路径,一大批反映基层实际和普通群众工作和生活的新闻报道登上报纸重要版面、电台、电视重要时段,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走转改”活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塑造职业精神提供了丰厚土壤,不断修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态度,努力保持新闻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新闻媒体要继续深化“走转改”,深入一线,贴地而行,接近新闻最真实的源头,使新闻的真实、及时、有效等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放大,坚守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三)敢于直面真相,碰触敏感话题,有效开展舆论监督

媒体承担社会责任,还要体现在敢于开展舆论监督。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四个监督”作为一套完整的监督体系明确提了出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重要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总结[6],也充分表明了中共的态度,就是绝不容许存在不受监督的权力,也绝不容许存在不受监督的组织或个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各种矛盾诉求容易集中爆发,媒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在敢于直面真相,碰触敏感话题,发挥舆论监督的特有优势,为各种矛盾诉求提供一个疏导畅通的有效渠道,勇于为正义和真理呐喊,为人民群众鼓与呼。实践证明,舆论监督是实现民主监督的重要形式,是反映人民心声的重要渠道。如中央电视台开办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阳光热线》等名牌栏目,深受群众欢迎。比如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在早间黄金时段开办的舆论监督类热钱直播节目——《阳光热线》,以“增强执政能力,共建和谐社会,优化发展环境,架设沟通桥梁”为节目宗旨,已经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提升党和政府形象的“展示台”。

再从近几年的实际案例来看,普通公民所不满的少数社会不公现象通过媒体的报道,不少矛盾得以最终化解。比如说湖南90后女局长事件、山西吃空饷女副县长事件,都是被新闻媒体曝光后,促成事件被有关部门调查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理。这些事件的最终处理缓和了社会对立情绪,有效疏导了社会舆情。因此,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只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出发,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把握好监督的尺度和力度,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来说服人、引导人,就会彰显媒体守望社会正义、扶正祛邪的强大威力,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本文作者:沈丽萍单位:张家口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