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地方媒体民生类新闻的创新范文

论地方媒体民生类新闻的创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地方媒体民生类新闻的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地方媒体民生类新闻的创新

以春运题材为例,传统的春运题材报道离不开工作准备、购票需知和一些动态事件报道。而在2012年春运报道策划中,笔者和同事们注意到在电话购票和网络购票日渐成为主流的时候,不少返乡农民工因为不熟悉网络等原因很难买到票,于是将采访重点放到火车站提前组织农民工订购团体票、企业帮助农民工订票等新闻事件上,倾听农民工的需求,辅助简单的文字消息和权威部门答复,为农民工购票提供便利信息,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摆脱了形式化报道的束缚。地方媒体本身面对的就是基层生活,基层群众,需要记者时刻从群众角度来考虑、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果对群众生活和利益漠不关心,群众也不会对媒体吐露真情实感,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写作效果。

抓住细节体现人文情怀

民生新闻的采写其实是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采访的人物,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他们的衣食住行是琐碎的,他们的生活是每个人所熟悉的,这就需要记者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和充满人文情怀的心,从这些琐碎的细节中发掘出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引领着读者走进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灯塔人的十二载春秋》是一篇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人物特写,曾获得省级新闻奖项。采访对象是一位在节假日坚守岗位的普通守塔人。采访的当天,记者在清晨跟随主人公王同林顺着狭窄的螺旋楼梯,爬上了40多米高的灯塔塔顶,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通常在撰写坚守岗位的报道中,经常会采用报道对象大干苦干、拼搏奋斗的历程或一些豪言壮语,但在本篇报道中,记者选择的大多是生活琐事。例如“,老王养了一只八哥,没事的时候就教八哥说话。王慧你好。(八哥:王慧你好)王慧是谁呀?王慧是我闺女的名字。平常想孩子时候就逗逗八哥,叫叫孩子的名字,心里觉得是一种安慰吧。”这些细节既真实又生动,反映出了守塔人的生活和寂寞,配合晚上灯塔亮起、海浪声声、夜归渔船鸣笛等场景的描绘,反映出守塔人坚守岗位的价值,使读者和听众得到心灵的升华。

适度解读反映社会现实

新闻贵在真实,不能拔高和夸张。但在一些民生新闻中,记者为了拔高人物思想层次,或渲染生活曲折、家庭贫困等经历,经常采用抒发情感的语言来刻意渲染,制造所谓动情点或高潮,甚至主观臆想,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在采访对象身上,这种“人造新闻”多了,媒体也就逐渐失去了公信力。其实往往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民生报道中,抓住稍纵即逝的疑问和线索,刨根问底,有时候要比泛泛而谈和制造新闻点更能打动人心,更能体现媒体责任意识。

在六一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以及弱势群体过节等常规报道中,媒体往往会突出热心市民的慰问和弱势群体的感谢。但在一次跟随相关部门慰问福利院孩子的时候,笔者在和志愿者及老师攀谈时发现,孩子们似乎不欢迎这些送礼物的热心人,平时冷冷清清,过节扎堆慰问,大多数人都忽视了这些孩子渴望关爱和温暖的精神需求。于是在过节期间,笔者专门就这个问题作了大量调查和相关报道,通过市民感受专家观点,引发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对如何献爱心不伤害孩子的讨论,对一些动机不纯、想借助爱心获得利益的行为进行了揭露,稿件也在当年获得了省级新闻奖项。新闻界的老前辈经常说:“记者要多踩两脚泥”,就是说在新闻实践中要多走几步路,才能获取到好的新闻素材。如果总是不握手、不拉家常,好的新闻信息就会永远躲在一个转角后面,不会被发现。做民生新闻就要多动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受众的信任,关注受众的喜和忧,民生新闻才能实现由个人体验到引领群体感受的转变。所以,笔者认为,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性和思想性,才是保持民生新闻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本文作者:高源、田凤单位:秦皇岛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