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这代表了学术界很多人的看法。这段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先通过列举方法告诉人们什么是媒介,然后指出媒介是能传播的。后面的部分强调现在对媒介的定义主要是技术性的。我们对其列举的媒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媒介具备三个要素:符号、平台、传播。如“写作”,文字是符号,纸是平台,卖出去或送出去是传播。本文对媒介更叠是基于两个层面的:一是传播符号;二是传播平台。广义的媒介应该包含这两个层面,狭义的概念只是指前一个层面。本文在对媒介更叠的研究中没有把上面提到的三个要素都包括进来是因为凡媒介都必定有传播的特性,查尔斯•库利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赖于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心灵符号及其在空间上传递、在时间上存在的手段。”媒介的外在形式是符号,存在空间是平台,从库利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已经叠加在符号和平台上了,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我们不妨进一步说,媒介即传播。因此,本文没有把传播这个要素单独列出来分析。
媒介符号具有明显的承继性、稳定性
文字是符号,书籍、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牌等是平台。文字可以通过以上平台传播;但以上平台不只传播文字,它还可以传播其他符号。符号与平台不是一对一的,但是总的来看,平台的种类是多于符号的。媒介的更叠既有传播符号的发展变化引起的,也有因为传播平台的更新换代产生的。从传播符号的发展看,有拟真具象符号———抽象符号———记真具象符号几个阶段。媒介传播符号的发展变化具有明显的承继性、稳定性。如,文字符号,一开始是对实物的描摹,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发展成抽象的符号。符号的发展变化除了外在的形式具有承继性,而且在思维方式上也相互影响着。文字符号产生后,其产生的符号思维方式对人类思想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文字符号对声音符号的影响最为明显、直接。声音符号是产生文字符号的基础,但是当文字产生后,媒介中的声音符号常常是以文字思维方式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广播、演讲常常是先有文字稿才有声音表达,即使是无稿播音和演讲,播音员和演讲者一般也是用写文字稿的思维方式打腹稿的。广播人一再提出广播要改变成为有声版报纸的状态,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建立声音符号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媒介思维方式相互影响的力度。即使是动态具像画面的符号,如电视平台所采用的符号,其符号性质与文字符号迥然不同,但它的结构布局、蕴意等也明显受到文字符号思维方式的影响。动态具像符号在构图、用光上思维方式基本上采用静态具像符号的思维方式。
媒介平台的发展是跳跃的、不稳定的
媒介可以分为电子媒介和非电子媒介。目前学界把媒介分为平面媒介和电子媒介,这种分法是不大科学的。它不能区分两类媒介平台的基本特点。首先从表述上看,二者不是并列的,平面媒介的并列能指应该是立体媒介;二是内涵的界定不合理,学界公认的概念是:平面媒介是单维的,电子媒介是多维的。广播是单维的,如果根据这个定义划分,它应该属平面媒介,但它明显是属电子媒介。还有电子书阅读器,它大多是只显示文字和静态图像的(尽管有部分电子书阅读器能发声和上网,但使用电子书的人很少使用这两个功能),从学界的定义上看它属平面媒介,但它实际上应该属电子媒介。
媒介平台在更叠中少有承继性。岩壁、甲骨、纸、收音机、电视机、网络等之间很少有互为影响的关系。媒介符号是意识性的,它是审美的、人文的;媒介平台是物质性的,它是技术的、自然科学的。媒介符号与媒介平台都是载体,前者是现实世界的载体,后者是符号的载体,即载体的载体。媒介符号和媒介平台在发展更叠中是互为影响的,时而前者处主动状态,时而后者起催化作用。有了文字符号才出现纸平台,有了相片平台才出现现实静态具像符号。媒介更叠史就是媒介符号和平台互为促进的历史。
媒介更叠趋势
(一)媒介发展过程:从拟真具象符号到抽象符号再到记真具象符号
媒介符号形态的发展是遵循拟真具象符号———抽象符号———记真具象符号轨迹的。前后虽然都是具象符号,但性质是不同的。媒介产生初期的符号具象化是由于人类处于文明的初级阶段,抽象思维还不发达,于是通过壁画、象形文字以及结绳、烽火来传播信息。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抽象思维成熟了,于是产生了抽象的文字符号,这是传播符号的飞跃,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抽象符号的产生在传播上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使传播更为便捷;符号可以穿越时空;抽象符号常常是非特指的,它的容量常常比具像符号大;抽象文字符号系列营造了独立于现实的虚拟或拟真的媒介世界,从此,人们的媒介观产生了,可以说文字的产生奠定了现代媒介传播的基础。另一方面,抽象文字符号是非直观的、约定性的。它的特性决定了它只能在符号的约定者之间传播。符号产生后,要掌握符号必须经过学习,而且不能只学习一个个独立的符号,还要学习符号系列的排列规则。
因此,文字符号系列媒介只是精英的媒介,它产生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占人类的大部分的劳动者排斥在外。文字符号系列产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带来信息的垄断。抽象符号是从具象符号发展起来的,但在媒介中,抽象符号并不是全面取代具像符号,而是两者共存,各有侧重。原始时代的具象符号逐渐发展为油画、中国画等绘画符号。但是在信息传播中,文字符号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符号,绘画具象符号只是作为艺术欣赏的媒介,其数量大大少于文字媒介。
本文把具象符号分为两种,一种为拟真具象符号,一种为记真具象符号。拟真具象符号指的是模拟现实世界的具象符号,如画笔画出的具象符号就归入这一类;又如结绳记事,打一个结形象地表示一件事。记真具象符号指的是通过设备、技术手段把现实世界的形象记录在物质材料上的具象符号,是最接近客观世界的符号,相片、电影、电视就属于这类符号。相对地说,拟真具象符号是人文的、艺术的;记真具象符号是物质的、技术的。拟真具象媒介产生于人类早期,它是大众化的传播媒介。文字媒介产生于人类成熟期,它是精英的媒介,可以把它称之为智者媒介。记真媒介产生于科技发达、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记真媒介的接受过程是物质消费过程。在媒介中,拟真媒介平台和文字媒介平台的物质性大大少于记真媒介。记真媒介的物质性特点使商人们趋之若鹜,是商业消费促使记真媒介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把记真媒介称为商业性媒介。
(二)媒介发展的两个趋势:记真化和符号化
媒介在表现客观世界时,显现两个不同趋势:一个趋势是在媒介的整体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往全面、立体再现客观世界发展,即在媒介中还原逼真的客观世界是媒介人在媒介发展上的追求。在媒介发展的第一阶段,即由拟真媒介向文字的过渡好像违背了这个规律,其实不然,人类早期的拟真媒介符号与后来发展为油画、中国画的拟真媒介符号是不一样的。早期的拟真媒介符号系统,由于人类思维和技术的局限,其符号系统离客观世界的形貌是比较远的,它是非块状的、非立体的,而实物符号如绳等是靠联想把它与事联在一起的。它是非稳定的过渡性符号系统。早期的媒介由于技术局限,不可能对现实世界记真,也不可能在媒介中营造与真实世界同等的环境,人们只能通过符号人格化的方法实现与客观世界的接近。抽象的文字符号,它是成熟的媒介符号系统。文字符号是抽象的,从现象上看,它所营造的符号系统与客观世界是完全没有相似之处的,文字符号人格化因素是内在的,它体现在气韵上,如书法作品,它体现了作者个体的人格化倾向,接受者通过“悟”获得文字中的人格化因素。因此,它的人格化因素是内在的、抽象的、隐约的、个体的。手写体文字之后产生了印刷文字。我们这里的印刷文字指的是印刷体的文字而不是手写体文字印在印刷品上的文字。印刷文字的产生对媒介接受产生很大的影响,可是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印刷品,而忽略了印刷体文字在媒介接受上的作用。麦克卢汉是很关注印刷媒介的,他认为印刷媒介“可以清楚而无限制地加以重复———至少在印刷品表面延展的范围之内。”
从而使传播范围扩大、传播成本降低。尽管麦克卢汉没有说,但我们还可以借用他的话来表述印刷媒介的作用———人的延伸,印刷文字是规整的、客观的,它把接受者从文字书写者的情感意向束缚中解放出来,如果说书写文字是正向延伸,即写作者意向———读者接受,那它是逆向延伸,即接受者向印刷体媒介延伸。书写媒介和印刷体媒介的阅读体验肯定是不同的。由于印刷体媒介摆脱了文字书写者的意向束缚,他们在把文字符号系还原为客观世界时,可以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每个接受者的个性特征能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印刷体媒介的人格化表现更为广泛。
继文字抽象符号系统和绘画具象符号系统之后,1826年法国科学家尼埃普斯进行了“日光摄影法”的实验,如果说文字符号系统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摄影技术的出现是媒介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摄影属记真符号系统,它与之前所有媒介符号系统不同质,它采用科学手段,第一次让客观世界“客观”地出现在媒介上,它使媒介符号更进一步接近了客观世界,它是广播、电视的祖先。首先出现的记真符号的媒介是照片,但它只是截取现实世界的瞬间静态图像。客观世界是运动的,它把运动的世界静止化。而且照相术刚出现的时候,照片是黑白两色,客观世界是多彩的,它表现的并不是完整的世界。可以说照片在记真现实世界上,表现力是很有限的,它与客观世界还隔着一堵墙,它是客观世界的影子。以广播为代表的声音记真媒介能够把人和大自然声音的原貌记录下来并传播出去。它能够完整的、真切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声音。照片与客观世界隔着的墙在广播媒介中消除了,它表现的已不是客观世界的影子,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声音媒介后来又出现了立体声符号系统,它进一步接近了现实世界。但它只有声音,它表现的是客观世界一个部分。电影、电视媒介出现了,它的符号既有视觉系统,又有声觉系统。它的图像在表现上比照片更接近客观世界,因为它的图像可动、可静。后来又出现了立体电影、电视和带味觉和动感的电影。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声像相结合的符号越来越接近人们的生活环境。
网络平台是目前最为接近人类社会环境的媒介平台。它不但是迄今为止所有媒介平台的集大成,而且它还具有互动性。互动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媒介平台的扩展和融合后产生的新平台是一种新质的平台,不是几个平台的简单组合。网络平台不是文字平台、广播平台、电视等媒介平台的机械组合,而是把所有这些要素融合为一个立体的媒介世界,最明显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在单个媒介平台上的阅读习惯。同样是文字媒介,接受者可以通过链接、反馈进行阅读。作为媒介机构就要了解平台的这个特性并充分地利用它。但有些媒介机构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把网络媒介平台看成是一个个不同媒介平台的机械组合,不了解两个平台有机相加大于二的道理。如有些广播机构,看到网络不但有与广播一样的传播声音的平台,还有广播平台没有的传播动态具像符号的平台,于是在网上办了动态具象符号的节目,并把它作为在网络上延伸广播的经验进行宣传。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网络上办动态具象符号的节目并不是广播的延伸,而是办了个与广播并列的媒介电视台。广播在网络上所要做的是延伸广播的覆盖范围;让受众点播已经播过的节目,以弥补广播线性传播的不足;以文字或图像介绍主持人和节目的背景材料;接受受众的反馈。
前面谈了媒介的记真化、环境化趋势,但媒介在表现客观世界时还有另一与之相反的趋势:形成与客观世界平行的、独立的媒介世界。每一种符号系统在产生时都竭力以接近客观世界现状为己任,但发展到一个阶段后,都会产生一套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符号系统,以电影为例,它刚产生时,模拟一个人站在工厂大门外看工人下班一样把摄像机一动不动地放在工厂大门口,现在电影已经产生了一套表达语言———镜头语言,它通过推、拉、摇、移和镜头剪辑等手段来营造自己的媒介世界,如推,表现的是某环境中有某人或某物,这是电影人的共识。而且电影中的有些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难实现的。
媒介更叠的原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符号的变化;媒介符号的发展也促进了媒介平台的变化。从甲骨平台到纸平台的飞跃,汉字的形体明显有了很大变化,句子的表达也较为从容,因为纸更易书写,也较为低廉。具象符号在照相机平台和广播平台出现后,便促使电影平台,进而促进电视平台的产生。人们总是想利用科学技术创造的媒介平台一步步向真实的世界靠近,有了绘画后,呼唤更接近客观世界的相片;有了现实世界的影子———照片后,呼唤在媒介中出现客观世界声音的媒介———广播;有了复制客观世界的静态照片和动态声音后,呼唤复制动态客观世界图像的声音合一的媒介,电影和电视出现了;有了表现动态世界声像的电影电视后,人们又呼唤人格化的媒介———能互动的媒介,网络出现了。促进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力有三个: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向更真切的拟真性、记真性发展。
(二)时尚和商业利润的驱使
时尚的流行经常是和商业运作分不开的。赫伯特•度勒在《大众传播和美利坚帝国》中说:“为了维持现有利润,并使其不断增加,美国的制造商不断地、迫切地要求逐年提高生产水平,这刺激了不断地把电子(或其他)传播媒介包装在商业化外壳下的行为。”时尚不等于先进,它是观念问题,罗杰斯指出:“由社会体系中的成员意识到的新提案的优越性,会对其采纳率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商人们制造了时尚。本人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了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的流行时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从歌曲创作到演唱难度都大于通俗歌曲。从商品的生产来看,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歌曲的成本高于通俗歌曲……”而且通俗歌曲能采用工厂化的流水线方式生产,因此,流行音乐,即通俗歌曲成为音乐市场的主流。四、媒介更叠的条件具有先进科技水平或商业价值的新媒介不一定能取代旧的媒介。影响媒介更叠的因素还有以下几项:
1.在先进科学技术和商业利润发生矛盾时,后者常常对媒介更叠起决定作用。如我国的数字广播发展缓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数字声音广播(DAB)在国外出现不久就开始试播,数字调幅广播(DRM)也早已试验成功。这些技术不但可以提高声音的质量,而且可以增加广播节目的套数。但由于我国的广播电台是国有的,加上这几年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规定同一行政级别只能有一个广播电台,只能在一个广播电台中设频道。这就取消了广播电台的竞争,广播部门建立数字广播频道便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除了上级的广播电台外,本行政区级内的电台没有竞争对手。如果设立数字广播平台,广告量也不会增加,而且要投入建设资金。
2.媒介的更叠还要具有突破够用性桎梏的能量。媒介使用的够用性原则使媒介处于稳定的状态中。可视电话的难以普及和铱星手机经营的失败就是够用性原则在起作用。简单的实用性信息的交流,声音就足够了;铱星手机虽然通过低高度卫星让手机信号覆盖全球每一个地方,但绝大部分人是不会到荒无人烟的地方去的,现有的手机就够用了。新媒介要有足够的超越旧媒介的优越性才能取代旧媒介,手机短信之所以能取代电报是因为它方便性、时效性和成本方面大大胜过电报,再加上电话的普及,使信息快捷地传遍每一个地方,这更是加速了电报的衰弱。
3.非同质的媒介是比较难以相互替代的。广播产生后,报纸有些惊恐,担心被广播替代。广播刚产生的时候确实拉走了报纸的一些受众,报纸的广告量也有所降低,但不久这种影响就消失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报纸的发行量上升,广播的收听率反而下降。广播对报纸不构成威胁的原因就在于两者是不同质的媒介,一个作用于人的听觉,以记真具象符号作为载体;一个作用于人的视觉,以抽象的文字符号作为载体。电视产生后对广播产生的冲击就比较大了,但还不至于取代广播。广播只有声音符号,电视不但有声音符号,还有图像符号,即广播有的,电视有;电视有的,广播没有。广播符号与电视的部分符号同质,但接收环境却不同,电视主要是固定接收的,广播可以移动接收。另外,够用性原则也起了作用,有些信息的接收是不大需要图像的,只要有声音就行了。
这些因素使广播在电视的冲击下还能生存。展望媒介的发展前景,在人们追求全能媒介的推动下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可能有些媒介将由物理的转化为物理———生理式的,它将通过物理刺激作用于人们的生理,侵入到我们的有机体中,产生亦真亦幻的效果。这种侵入,使人们能在各种感觉器官上全方位地感受到媒介营造的世界。人们将如同生活在客观世界一样生活在媒介世界里。通过网络,我们不但能看到远方朋友的微笑,还能真切地与对方握手。
作者:戴朝阳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