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媒体冲击下的乡村文化传播重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网络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的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信息环境。社会资源尤其是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更大量、更密集地配置给了广大农村地区。信息时代的新媒体,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相互沟通的方式,也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中心化”,从而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播主体在接受上有了跨越式的前进,在主动传播上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关键词:乡村文化;新媒体
1乡村文化的“破圈”
在传统意义中,由于传播手段的局限性,乡村文化只能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传播,是带有强烈的“中心化”和“积聚性”的。而新媒体则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文化“牢笼”,带给了乡村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有的新一代的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村民,摇身一变成为了“自媒体人”,通过快手、抖音等APP平台和各类直播软件,乡村劳动生活场景,做饭、耕种、收获、捕捞,地域风情、民俗民仪,甚至是山歌、花鼓戏、剪纸等农村文化传统中的生产生活方式,跨越时空的限制,多种类形态的乡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学习。传统的农民成为了互联网内容的生产者、创造者和建设者。近年来,诸多媒体报道都宣称乡村文化已经衰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秩序与价值认识进行了“瓦解”,过去朴实而美好的旧文化逐渐没落,甚至是坍塌。但其实,“形散”而“神聚”才是乡村文化的实质。而冲破了传播途径的牢笼,乡村文化的神韵依然健在。
2乡村文化的追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同地域的农民发展出灿烂多样的文化类型。那么,乡村文化到底是什么?按照学者赵旭东的观点,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民俗、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型。学者高瑞琴、朱启臻把村落文化分为3种:农耕生产中的本体文化、农业技艺中的衍生文化以及乡村生活中的节庆与仪式文化。乡村文化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自古以来的农业大国来说,尤其源远流长,然而在传统的文化传播中,农民往往是缺少话语权的弱势群体,外界很难了解他们鲜活的思想和特殊的才华。新媒体的出现,让农民通过更快捷方便的传播途径,碎片多元的表现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APP平台上,很多原来在村子里默默无闻的农民,凭借或质朴或夸张的表达,成为被粉丝追捧的流量网红。
3寻求新的认同
有任何一种文化不想被认同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每个人、每个群体,在社会之中最需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就是不断寻找对自我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所持有倾向性看法的接受乃至欣赏。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文化认同是乡村社会得以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文化认同的缺乏主要源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文化隔阂。70多年前,费孝通写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熟人社会”,到贺雪锋《新乡土中国》的“半熟人社会”,再到吴重庆总结的“无主体熟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的空间交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突破,来自广大农村的自媒体人所展示的乡村景象,鲜活、真实而有力,既满足了自我碎片化的娱乐需求、自我表达的愿望,也满足了乡村文化圈子之外的人对臆想中桃花源的直接认知需求,充分展示了乡村文化风貌和广大农民的智慧和才能,甚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城乡二元对立的文化隔阂。传统空间的地理、地域意义进一步消失,每一个传播的个体,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都在新媒体的平台上跨越了时空的障碍,再次聚集起来,打破了原有的“中心化”生态,构建了新的多点网状乡村文化传播的新型结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有的虚幻和美化乡土现实的视频内容,脱离了我国真实乡村问题的实际,有的农村自媒体人主动迎合审丑、以单纯的吸引流量、盈利为目的,导致真正想要展示乡村文化的声音和力量被淹没。当然,这只是个别现象。更值得欣慰的是,在新媒体的带动下,不光是村民个人,越来越多的村一级组织乃至乡镇、县一级组织也纷纷加入进来,形成以个体传播为基础、统筹集群发力的新型乡村文化传播方式,一定程度上反过来为解决农村的物质基础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很多农村自媒体人,用自我真实的叙事、让人动容的情感抒发方式,呈现出更多美与善、智慧、积极的形象。快手号“乡野丽江娇子”是云南宝妈用各种乡野食材给孩子做美食,服饰基调是素色棉质,画质是清雅田园风,标题多是浅粉、米黄色,勾勒了乡村妇女积极生活的面貌,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生活的满足感和自信心,我想,这也许才是新媒体冲击下乡村文化的理想前行方向。
参考文献:
[1]赵旭东.从文野之别到圆融共通——三种文明互动形式下中国人类学的使命[J].西北民族研究,2015(02):44-61.
作者:罗勇 单位:江西省报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