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传播学探求政治教学改进之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活动
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通过符号或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
比较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传播特征:一、从活动的性质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传播者)将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选择一定的方式(信道)传递给社会成员(信宿)的活动;二、从活动的目的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朝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这与传播的根本目的即传递信息,达到信息的共享,以期信宿发生相应变化是一致的;三、从活动的过程看,传播是通过符号或媒介交流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的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各种渠道,借助各种媒体向受教育者传播信息,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信息反馈来表达自身对信息需求、监督教育者的行为、评价教育的内容。因此二者在性质、要素、媒介、目的等方面的高度重合与一致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观念传播,或者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是政治传播、教育传播。”[2]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相关要素分析
(一)传播者
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承担着传播者的角色,是传播的把关人,在教育过程中负责收集、整理、选择、处理、加工与传播信息。传播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互作用的过程,传播者(教育者)与传播对象(教育对象)是一种共生、互构和平等的关系。
(二)受传者
又称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信宿,但并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受教育者通过积极的参与与反馈,与教育者一起营建一个互动、健康、和谐的环境。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仅是主动的信息接受者,而且是信息加工的传播者和传播活动的反馈源。
(三)讯息
即传播客体因素,传播的信息内容,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意义符号组成。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什么内容、如何传播这些内容,对于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在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包括多方面的具体内容,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五大内容子系统组合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体系。
(四)媒介
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信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是指思想政治传播的途径、方式与媒介,主要有组织途径、个人途径、家庭途径与社会途径,分别依靠组织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这几种方式进行。
(五)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多种条件和状况的总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系统,对思想政治教育及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影响方式有多样性。传播与环境表现为互动互助、相辅相成、共进共荣的互制关系。理想的环境有助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教育传播和接受效果,相反,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破坏教育活动。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传播学路径
从传播结构入手,分析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开发与利用,对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育主体理念上的更新
从一定意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教育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是信息的把关人,从搜集信息(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传播环境的信息等);到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目的及信息受众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信息);到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即编码,加工成信息);到传播讯息(将加工好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出去,到达受教育者手中),其作用贯穿了整个传播过程。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关键性环节作用的发挥。所以从教育者自身入手是关键,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化,从短视转向远视,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单纯政治观念的宣传向以人为本的宣传观念转化。[3]
1.当好引导者,正确引导教育
加强正面宣传,让主流声音占领信息最高点,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站平台的优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最新精神,进行专业解读,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社会热点。同时,要主动引导舆论,制造正面舆论,反击负面舆论,对初露端倪的不良舆论苗头给予有效引导,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把教育对象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道德指向引导到国家和社会规范要求的轨道上来。
2.当好服务者,以服务促教育
教育活动应以学生为本,教育者应把受教育者看成自己的服务对象。现代社会信息传递之快、形式之多、容量之大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些信息来源在为受教育者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接受和选择的难度。因此教育者要转变观念,从受教育者的需求出发,把学生从教育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把学生当成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个体,由我们要学生做什么的观念转为我们能为学生做什么。根据受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各种传播技巧组织传播信息,使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并内化指导自身的行为。
3.当好辅导者,促进信息转化
信息时代,受教育者自己获取信息的机会大大增加,储存信息的必要性越来越弱。受教育者面对海量信息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内容和讯息。因此,教育者的地位与功能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应大力发挥其辅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选择接受能力上,辅导受教育者正确选择主体性发展的方向,使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创造条件,帮助受教育者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
(二)提高教育主体信息处理的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反映的是对信息“包装”传播的技能,是传播者高度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文化素养和足够的经验知识的综合反映。传播者信息处理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的好坏。提高教育主体信息处理的能力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了解受教育者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会主动的、有选择性的接受信息,是传播效果的具体体现者。不同时期的受众对信息有着不同的要求,这种要求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和受众的个体差异等密切相关。受教育者在立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到自身对传播信息的选择、理解、记忆。因此教育者在进行教育之前,要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共同特点与个别的差异,了解大学生接受信息时的心理活动规律、接受信息的目的和动机、对待教育者的态度、接受信息的习惯方式等,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再挑选与之相应的信息内容、传播渠道进行因人而异的传播。
2.优化传播的内容
在传播交流中,内容(信息)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中心环节。内容能否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是否具有说服力,直接影响到传播交流能否顺利地进行。由于自身发展的特点,大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需要传播者对信息进行整合梳理后再传授给他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发展的需求与现状,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解码、提取、应用和精制(扩充),不断地创新内容,形成特色,实现信息内容上的创新,实现教育信息的导向性、真实快捷性、人本化和科学化,使之更加完善、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使教育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三)从信道上改进传播方式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和加工的重要的前提是信道的通畅。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
1.充分发挥各种渠道的优势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一般说来有三条:一是人际传播,即教育者面对面地向教育对象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二是组织传播,即一定的组织机构通过举行组织内会议等形式向组织内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大众传播,即一个传播机构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向全社会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不同的传播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不同渠道的优势:发挥人际传播的亲和性和针对性、组织传播的权威性以及大众传播的广泛性等优势,形成一个传播的网络,提高教育的效果。
2.大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新途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具有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真正意义上的交互性以及面目一新的多维性,促进了多种感观的全方位传播的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的传播途径,通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编制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库,科学地运用于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由事后传播到事前传播、由定性传播到定量传播、由单方位传播到多方位传播、由静态传播到动态传播等一系列重大的转变[3]。
3.积极鼓励受众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立足于建立和谐平等的传受关系,变“受”为“传”,传受双方相互尊重、真诚互动,以共识和共知为前提,产生共振效应。作为受教育者,大学生已不满足消极地接受信息,参与传播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同时大学生自身参与传播使他们易于接受亲身实践形成的观点,且不易改变。因此大学生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大学生参与传播可以促使传播和接受结合起来形成和谐平等的教育氛围,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4.重视反馈以调整传播行为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反馈是受众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教育者通常处于主动地位,但受教育者也不是单纯的被动角色,而是不断选择记忆、归纳处理,并把新获得的信息并入到自己已有的信息体系,并通过信息反馈来影响教育者。针对此教育者要重视创造机会接受受教育者的反馈,通过调查、座谈、网络等途径了解大学生对教育的意见、要求、愿望和评价等,为自身优化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可靠的依据。
(四)创设合理的接受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与环境互动互助、相辅相成。传播环境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其内容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依据环境的伸展面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教育传播中要使二者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1.营造和选择适宜的理想小环境
小环境是指紧贴传播活动周围的那些关系密切的因素和条件。小环境释放出来的能量较大,对传播活动的作用是直接的显性的。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而且能减弱或加强传播效果。教育者要要合理地选择、设计和运用环境,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好学修德的校园环境;引导同辈群体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同辈群体交往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育,受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赋予或接受这些特殊环境的影响作用,自觉地形成和巩固符合社会发展的立场、观点。
2.促进改革积极优化大环境
大环境是指同传播活动有关的社会经济制度及经济生活条件、社会政治制度及现实政治状况、社会文化及各种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在当前,我们尤其应注意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在全社会建立和谐的利益关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大力弘扬主旋律,坚强正面宣传、正面报道、正面教育;开展道德评价,实现舆论监督,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建立红色网站,促进网络环境得的净化。齐抓共管,使各种环境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推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