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于传播学探析价值观教育功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大学是新知识、新观点、新视角和新技术的摇篮,是社会高端人才培养的园地与人类发展的精神灯塔,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辐射及创新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基地之一。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
一、从传播学视野开展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实效
我国学界近年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多视角的广泛研究,从研究内容维度考察,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对西方国家品格教育的了解和推介;二是就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特点、途径、理论基础和对策等进行了探讨;三是对核心价值认同路径进行了探索。从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尝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王子蕲《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传播方式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10)、顾晓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的有效传播———一项基于本科生的实证研究》(前沿,2010)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研究》(前沿,2010)、黄金魁等《大众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路径》(唯实,2010)、陈笑春等《电视社教节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途径》(当代传播,2010)等。学者们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也是信息传播过程,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传播学研究范畴,并不是人为的撮合,它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路径,是核心价值教育学科属性与社会功能耦合的自然要求,是回归教育本原的需要。遗憾的是这类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仅有的少数成果也主要集中于对价值传播路径的探索,在传播媒介方面也主要集中于互联网领域,对信息传播内容、传播模式、传受者的研究成果不多,系统探讨核心价值传播的著作更是少见。
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特别是传播学视角,利用传播学相关理论进行研究。美国学者约翰·埃利亚斯曾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1](P56)
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复杂问题,只从教育学科进行研究也是十分片面的,落实到教育领域,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目前价值观教育的失效性非常明显,这种失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受教育者对这种价值观教育方式比较反感;二是对价值观教育后内心对自我要求的自觉性不强。究其原因,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教育的错位及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甚至就局限于学校教育,将价值观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对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规律性、复杂性及实效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对价值主体的自主性尊重不够,对文化和价值多元化时代、传播全球化时代、文化符号消费时代的特点认识不足,对传播在人们的生活和道德价值观的影响重视和研究不够。
所谓传播学视野是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传播学视野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就是要利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内涵、特性、组成要素、传播内容、编码译码、传播媒介、传播路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传受者等进行宏观学理梳理;就是要对信息时代,如何将规范性、概括性、随变性比较强的文本话语范式转化为社会大众容易接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开展研究;就是要适应多元文化和大众传播时代要求广大教育者尊重大学生个人的主体自由和选择的需要,综合运用传播媒介、整合传播途径、掌握现代传播技巧,在传播策略上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熏陶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促使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从传播学视野开展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传播、内化、实践的特点,跳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某些思维定势,运用传播学相关原理分析和解决价值观教育中的低效现象;而且有助于减少因学科细化导致问题研究失真的概率,提高价值主体的自主性。因此,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等教育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科学凝练核心价值观,使之易于识记和传播
中国汉字的特点,决定了简单、经典、易懂、易记对传播理念的重要作用。唐诗、宋词及古代一些道德准则能够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简洁、明了,读起来琅琅上口。不少专家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广为传播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表述要明确、精简、易懂、易记。只有表述经典、易懂、易记,并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传统习惯,才能更好地传播、持久地传播。我国古代以“仁、义、礼、智、信”统称的价值观话语,西方社会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统称的价值观话语,因其简明扼要而被广泛识记和传播。所谓“凝练”,就是要紧凑、简洁。这不仅要求文字简短,而且读起来要琅琅上口、抑扬顿挫,体现出一种力量之美、情绪之美。凝练不仅是传播时代受众的呼声,也是传播者争取受众的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成简明、易识、易记的核心价值观已成学界共识,但就如何凝练和表述却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震教授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经过了初步发展的阶段以后,面临着理论深化和如何走向大众的问题。他特别指出,为了宣传群众,动员人民,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价值取向,凝练成为“民主、公平、和谐、进取”这几个核心的价值观。认为,“民主、公平、和谐、进取”这几个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集中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规范,又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容易为群众所理解、所铭记,且其形式和内容是直接统一的,指向性明确,不会在传播过程中流变成为单纯的形式、空洞的口号。另外,这些价值观念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为绝大多数人所珍惜,易于为人们所感受、所体验、所接受、所铭记;易于用来感召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这样可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统一性,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目标的话语简洁性,从而有利于感染群众、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强化认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促进公平正义之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教授撰文认为:[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应体现“世情为鉴、国情为据,马学为体、西学为用,国学为根,综合创新”的科学精神,可以细化为“自由集体观、民主集中观、文明进步观、和谐仁信观、富强和平观”,并可进一步浓缩为“自由、民主、文明、和谐、富强”五个词。2011年2月25日出版的《光明日报》刊发题为《凝练核心价值观是时代重大课题》的文章,对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张剑就该问题的专访指出,综合我们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具有以下基本要素: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文明和谐。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副主任韩庆祥对近年学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表述进行了小结,[3]认为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本、公正、民主、和谐”;“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科学文明、人本和谐”;“劳动优先、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集体主义”;“共享共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等。其中,人本、民主、公正、和谐是强调最多的。他认为,凝练要达雅。我国古代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我国“五四”运动时期讲的“科学”、“民主”,法国大革命时期讲的“自由、平等、博爱”,新加坡讲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本、家庭为根、尊重个人、协商共识、宗教宽容”等,对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启发意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要具有深厚底蕴,又要鲜明生动;既要利于记忆,又要便于传播;既不要过于直白,也不要难以理解。目前看,用两个字和4个字表述的比较多。认为,1个字难以涵盖丰富的内容,3个字无法表达完整意思,2个字、尤其4个字能兼顾各方,是较为合理的选择。他认为,凝练,既便于记忆和传播,又具有现实针对性,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有利。他强调指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于记忆的形式是必须注重的,但具有政治意义、学理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内容是更为关键的,不能为了形式而牺牲内容。此外,一些专家学者还就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理解维度、凝练原因、遵循原则等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笔者认为,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成易于识记和传播的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这些凝练的核心价值观,既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内容,又要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易于识记和传播,并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能被大众认可和遵循。只有这样,最终确定的话语,才可以通过教育、宣传、文化传播等方式反复作用于大学生,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
三、合理符号化,使之便于通过文化消费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4](P156)就现有的文化基础而论,文化消费的对象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图书、广播、影视、网络、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精神文化消费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文化消费的极为重要的主体群之一。文化消费是促进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文化消费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文化消费已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获取认同的方式。”[4](P159)
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包括价值、价值观、价值准则、审美观、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精神要素,其中,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又是其核心要素中的核心。文化产品的实质就是通过那些迎合消费者胃口的“审美形象”,把一种建立在某一价值观念之上的生活方式推销给消费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文化生产并再生产的产品之一就是一种共同伦理、一种基本的人道理念和共同价值观。观看电视剧《沧海》,王本利、卢信泉的祖国利益至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不怕流血牺牲、机智勇敢的战士情结,让人震撼;而马建成、王海军科技救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又让人为之精神振奋。《鹰隼大队》中马赫、肖邦的“保卫国家领海领空的民族责任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阅读马列毛著,其实事求是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读者的世界观产生巨大的触动。当人们把已有的认知力、理解力、鉴赏力作用于当前的消费客体,在通过对该客体的认知、理解、鉴赏等来达到认识、理解、欣赏、享受的目的文化消费过程中,区分着欺骗与忠诚、渺少与伟大、自私与仗义、背叛与信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真情与虚假、懦夫与勇士、爱情与乱伦、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感受到国家意识、民族情结、国民性、公民权利、道德法律力量时,趋同的价值观就逐渐在消费主体心中形成。文化大多是通过文化符号来表现的。“符号是指表达或负载特定信息或意义的代码(如语言、文字、图像等)。”[5](P145)
它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可以直接感觉到的指符,另一个是可以推知和理解的被指。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符号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符号系统,主要包括声音符号和文字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符号和音响符号。信息传播是一个表意系统,系统的意义是由系统内各种符号组合关系决定的,包括线性的横组合关系和联想性质的纵聚合关系。符号是传播的中介,传播者运用符号表达内容(编码),受众将这些符号还原成传播者的原意或与之相近的意义(译码)。人的知识与经验、思想与观点、情绪与情感、意见与态度等信息通常不具有外显的物理形式,要把它们传播出去,需要使用具有外显特征的工具加以携载。
使用符号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它表达并传递确定的“含义”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需要寄予在由文本、人物、标志、象征、仪式所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活动中。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运用民族的语言、艺术形象、风俗民情等将价值理论形象、可感地表达出来,即符号化。“要卓有成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必须确保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与可信度;而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将理论的表述通俗化、本土化与形象化。”[6](P16)
在现实的传播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3种基本的表现形态:第一种是文本语言所承载的实际信息内容;第二种是符号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第三种是受众对符号进行译码所认知的信息内容。[7](P4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受者对符号进行译码所认知的信息内容与文本语言所承载的实际信息内容是否一致,取决于符号客观上所表达的信息内容与文本语言所承载的实际信息内容是否一致。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工作者,一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将已内化的核心价值观外化为文化符号。二是要有意识地、科学准确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文化符号,融入文学、艺术、图书、广播、影视、网络、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文化领域之中,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含量。如要对深受广大莘莘学子喜爱的文化产品、文化传播媒体进行深入研究,生产出优秀的影视节目,融教育于媒体文化消费之中。三是要组织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有益的文化消费活动。读好书看好剧品好文是大学生重要的符号消费形式之一。在引导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想的前沿群体、具有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视角等特点,分不同阶段引导他们欣赏一些励志教育、感恩教育与人生规划设计方面的书籍,如《做最好的自己》、《大智若愚:俞敏洪谈职场奋斗与人生成功》、《读大学怎么读》等;引导他们观看一些以执着、信念、责任和勇气等为主题的影视片,如《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肖申克的救赎》、《沧海》、《利剑》等;还可以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改造世界观的哲学、史学著作和人物传记等,通过文化符号消费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