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媒介即隐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当下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重要,它们是社会文化精神的旗手和引领者。媒介无孔不入的渗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位现代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媒介,我们是被媒介所造的。因为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完全中立的,而是有其偏好的某种形式和思维,作用于人类身上,便产生了隐喻的效果。
[关键词]媒介隐喻娱乐
著名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尼尔•波滋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媒介即隐喻。是指媒介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方式,来定义现实世界,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人们却不会自觉的注意到这双无形的手。如果把这一论断放置于更大的理论背景中,我们可以认为人类会话的形式对要表达的思想和人类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影响,进而会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大众文化及各种学术思潮的形成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当下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重要,它们是社会文化精神的旗手和引领者。媒介无孔不入的渗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位现代人的生活都已经离不开媒介,我们是被媒介所造的。因为任何一种媒介都不是完全中立的,而是有其偏好的某种形式和思维,作用于人类身上,便产生了隐喻的效果。
人类的会话形式,即媒介,是指包含一切使某个文化中人们得以交流信息的技术和手段。每种媒介都会偏好某一独特的形式,有适于它传播的独特的信息类型和内容,这是使媒介具有隐喻特性的原因所在。
让我们从媒介发展的脉络看起,媒介的发展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原始媒介、语言(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在原始媒介阶段,结绳、烟雾等符号确实能传递某种信息,但它们不能传递抽象性的、逻辑性的信息,因为它们的形式摒除了这些内容。对于口口相传的遥远年代,我们只能通过残存的谚语和寓言故事对那个时代有些许了解,那时注定不会产生像莎士比亚这样流芳百世的大师,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文字作为文化传递的媒介。有了文字以后,尤其是印刷文字呈现在纸上是线性的、有序列的,你不可能随便跳跃着去读,这种媒介形式会对表达内容起到规范和决定作用,使得文字及其口头语言呈现出有语义的、可释义的、有语境的、有逻辑命题的特点,因为要传达意义,所以其内容基调是严肃的。当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阶段,情况又有所不同。电子媒介的话语是通过光一般的速度和注重视觉的图像来实现,它们强调形象,而非理性和逻辑,这种媒介形式决定电子媒介不可能成为印刷媒介那样的深度媒体,不可能用严肃的形式表现严肃的内容。如果政治、宗教、教育、哲学等如果想用适合于电子媒介的形式来展现,那其内容必定要披着娱乐和轻松的外衣,与此同时这些本该不能娱乐的领域,也成为娱乐至上了。
而目前的电子媒介形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的?电视、电脑、手机是电子革命与图像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偏好视觉、非逻辑、非线性、非严肃的思维。这对大众媒体的报道方式、内容和受众的媒介需求、思维方式的影响至深。所以对媒体而言,更注重为大众提供图像或能引起人们图像式想象的信息。每年两会报道中女服务员、帅哥警卫、美女记者、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已经成了的固定内容,工作人员捡烟头的照片上了门户网站新闻头图。“代表风采”、“靓丽风景”、“两会花絮”,“帽子飞了”、“这个警卫胖乎乎”充斥着两会报道;对受众而言,生活环境中时时刻刻被各种视觉信息包围,已经不自觉的被训练成注重信息的形象性和娱乐性。这样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便一拍即合。
现在学校尤其是大学,几乎教室里都会配有多媒体设备,老师讲课极少的再有用粉笔将教案抄写在黑板上了,如果某位老师真那样做了,听课的同学们精力的集中度肯定会下降,认为课堂内容无聊乏味。因为这些学生是在电视的摇篮中长大的,成长过程中有接触到了电脑和互联网,对他们而言现在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媒介了,线性的、板书式的授课方式必定不如声色并茂的多媒体更有吸引力。新晨
目前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网上购物,凡是网络卖家都明白全面展示商品图片的重要性。一张拍摄精美的图片远比大篇幅的文字描述更有吸引力,不管你用了多少修辞手法。因为电脑这种媒介更适合用图像来表达话语,它重视事物的外在形象,即使要表现商品的细节,全方位的细节图比口头描述更有说服力。
谈到网络我想再举一例子:一位研究生有过这样的体验,上课前一周老师布置看一本书,要求大家上课大家一起讨论。在那堂课的开始,老师让学生运用书中理论解释一个社会现象,没有一人分析得很到位。随后老师把书中的重点章节给大家朗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他聚精会神的看着书,紧紧跟随老师的思路,根据声音的起伏顿挫理清了重点,他发现自己读书时却很难静下心来,字斟句酌的看。我想这不是这位同学个人遇到的问题,现在青少年接触越来越多的是电脑,它提供的信息是片段式的、图像式的,而且网上的信息实在太海量了,这些都根本来不及让我们思考,不管是浏览各种信息还是电子书,我们都习惯了点击鼠标往下拉滚动条,一目十行、不假思索,所以当我们回到读印刷书籍的状态时,便会觉得读透一本书会有些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