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体间性下的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师生关系是审计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当前,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师生关系冷淡、学员和教师定位不明确、师生关系异化为服务关系、上下级关系。主体间性理论为优化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旨在构建尊重与平等、合作与包容、创新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构建主体间师生关系需要通过学院创建时空机制;教师树立相关系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学员提高相关认识,实现角色转变等方面得以实现。
关键词:主体间性;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
引言
近年来,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审计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促进审计职业教育发展,国内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制度层、机制层、管理层、应用层分别提出相应举措,涵盖学科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多样化培训方式等不同维度。笔者作为审计职业教育直接接触学员的一线工作人员,深刻体会到影响培训质量和效果的不仅是这些显性因素,作为隐性因素之一的师生关系更是至关重要。“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1],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培训效果。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人本主义”精神指导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审计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国内后,教育界学者敏锐地将其运用到师生关系的构建中,该理论提倡的尊重与平等、合作与包容、创新与发展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学中师生关系的应然指向,为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1主体间性核心意蕴
主体间性理论是在主体性问题深入探究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主客二分论的扬弃。首先,提出并使用该理论的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先生,从先验的自我为基点,通过“共现”和“移情”的方法构造出他人同我一样具有意识、经验、精神。“主体间共同性”是由“自我”和“他我”交互形成。就当时社会来看,胡塞尔的这一理论仍然是基于认识论层面,并未真正指导主体性从理论转化为行动的实现;之后,越来越多的哲学家开始关注主体间性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海德格尔将主体间性理论由认识论转向本体论,认为主体间性的产生是由自我与他人的存在与生存产生联系,并且对同一客观事物形成共识,这一观点中与人、与物建立联系,主要基于自我生存,也就是说“自我”与他人共在是一种无奈的、被迫的必然[2]。哈贝马斯提出:“开创和确立了主体间问题研究的社会历史理论范式,基于具体的实际的社会问题,对主体间性问题的社会框架和社会学方面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多维分析[3]。”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主要是强调个体主动走入现实世界,通过与他人建立的“主体间共同性”来实现自我的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基于平等、对话、合作、友善中人与人交互的内在属性。在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是指教育主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师生关系而言,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主体),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客体),这种“主—客”的关系不仅体现不出平等对话的本质,而且有悖于教育的意义。主体间性思想旨在构建尊重与平等、合作与包容、创新与发展的人际关系,是教育学中师生关系的应然指向,为优化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2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反思
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即学员与教师的关系,主要是学员与授课教师和行政教师的关系,存在的共同问题是缺乏较充分的沟通交流和互动,表现为师生关系冷淡、学员和教师定位不明确、师生关系异化为服务关系、上下级关系等。
2.1学员与授课教师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学员与授课教师的关系较冷淡。审计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审计署、地方审计机关的领导或普通公务人员以及高校审计、经济、会计、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学者。首先,教师授课有的是经验交流,有的是理论补充和拔高,基本上授课结束便会离开,与学员很少有单独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尤其是领导层教师的授课,学员更是将之视为权威,甚至是领导讲话,可想而知,“学员—领导”这种上下级的关系很难重新定位为师生关系。其次,师资人员相对不固定,每次授课需要确定教师时间,经常遇到教师A来不了,改换教师B,对于有的班级,课表的设定已失去其本有的意义,课程的调整司空见惯,长时间很难打造某一课程口碑相传的效果,大大降低学员对培训的期望值,更无法建立师生关系。学员缺乏与授课教师深入沟通、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短时间、流水式的接触授课教师,很难有后续关系的互动和延展。同时,师生定位和角色转变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2学员与行政教师的关系
审计干部教育学院作为审计职业教育开展的主要平台,学员来到这里直接接触的就是行政教师,行政教师主要负责学员学习、生活和后勤保障事宜。就短期班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与行政教师未建立师生观念,行政教师的存在基本上是联络员的作用,师生关系异化成服务关系,这不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思想以及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在教育领域工作,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行政教师都该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称谓是神圣而伟大的,既然称之为“师”,便要视之为“师”;对于3个多月的长期班来说,师生关系较短期班有质的不同,一方面,学员与行政教师基本熟悉,另一方面,3个多月下来,师生关系较好,具有一定感情基础。总体存在的问题是行政教师与学员主动接触的次数少,交流的深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学员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学员对行政教师的认同感、信任感不够,不能经常、主动找教师反应学习生活情况,这与在校大学生的通常表现差异很大。
3主体间性视角下师生关系优化路径
因参加培训学员身份的特殊性,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具有天然的平等性,如何更好体现或者发挥双方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特质需多方合力去努力,笔者结合工作经历体会尝试从以下3个方面做阐释。
3.1学院层面:创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时空机制
首先,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审计职业教育选聘一批优秀、长期稳定的师资。现行的审计干部培训在师资结构方面兼职师资占较大比重,然而兼职教师的非专业化和不稳定性,一直制约审计培训的发展[4]。当前对于师资培养应以系统内部为主,打造一支由审计系统内部的综合部门、业务部门和培训机构人员组成兼具理论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不断拓展如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等外部师资。以学科为单位,建设一批类似普通高校专业性强、长期稳定的驻院师资。不仅保障了培训质量,更是为师生交流创造了空间和时间的可能,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强化培训效果,同时也能发挥学员对审计干部教育归属感的作用。其次,学院在教学环节设计中,需充分考虑教师与学员交流的平台和公共交流机会。现行的教学安排中,学员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专题教育或专业理论学习,从时间上就没有与教师接触、了解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师生接触的频率、时间和空间影响甚至决定了双方关系的远近亲疏。通常,师生接触次数越多、相处时间越长,同空间机会就越多,关系越紧密。因此,基于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视角下组织设计教学安排时需考虑为师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和平台进行信息自由的交流。如主题班会、主题比赛,通过“双主题”对话互动,建立平等、合作式师生关系,以此强化教育和培训的功能与效果。最后,建立培训跟踪机制,适时地对培训后的审计干部进行调研,了解所学与工作实际相契度或指导作用,调研的同时不仅加强了感情联络,更是对未来教学设计作出了完善和调整。
3.2教师层面:树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师生观主要有3种。一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另一种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还有表述不一的“主客二元论”。不管是哪一种,都将教师或学生其中一个视为主体,另一个视为客体,主体主导教育教学整个过程,客体则是被动接受或辅助。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都会一定程度地被限制。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一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合作的朋友式关系,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发展延伸。教师作为师生关系建构的主导者,首先要提高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认识,树立平等、互动、和谐的交往理念,作为审计干部培训教师,基本具备能力与学员平等交流,但也存在授课教师本身职位高,从而形成领导给下属开会的习惯。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改进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作为高校教师来给审计干部学员授课,需提前了解班级学员基本情况,如年龄分布、工作背景等,切勿将给大学生上课的模式照搬进来。课堂上,要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互动、研讨的形式,时刻注意学员状态,调动其积极性、参与性;课后,及时与学员沟通,了解其对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就某一问题和学员交流。通过对话,“教师的学生”及“学生的教师”等字眼不复存在,新的术语随之出现,即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教师不再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受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两者合作共同成长[5];培训结束,教师应与学员保持联系,了解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契合度和指导作用,关心学员生活状态和相关知识需求。最后,教师需不断提升个人魅力,按照师者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行政教师,都要努力丰富知识,提升教学管理能力。在信息化时代,新事物不断出现,教师需与时俱进,汲取新知识、搜集新信息,为学员呈现既有理论高度、深度,又有切实可行的操作价值。
3.3学员层面:提高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认识,实现角色转变
首先,作为学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对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将自己定位成学习的主人。学员在强化自我主体性的同时,不能弱化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真正的主体间性师生观是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模式。对于教师存在的问题,学员应坦诚正向地指出,充分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出于主观情绪对教师正常教学造成干扰,破坏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内在要求是平等、民主、包容、理解,只有真正建立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体现主体间性的交互模式,促进审计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升。其次,学员要尽快实现角色转变。参加培训的学员因培训班次类型不同,学员职务、身份各有差异。有的学员在职务上堪比授课教师、行政教师的领导级别,有的学员在审计一线积累了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部分授课教师相比之下则是缺乏实战的积累。列举的两种情况,学员难免会存在优越感,不把接触的教师当教师。或多或少存在来教育学院是参会,而不是学习、接受再教育。中共审计署党校常委副校长,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华彰曾在开班典礼对学员说过:“要转变角色,树立学员意识。不论大家过去是干什么的,不论大家来自什么岗位,在署党校、教育学院就是学员。大家要自觉实现‘三个转变’,也就是实现从干部向学员的转变、从工作向学习的转变、从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的转变。”学员只有转变角色,才能准确定位,主动地融入审计职业教育学习,与教师建立尊重理解、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4结语
国家对审计人才培养的力度和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推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保障,需要审计系统全体成员自上而下、共同努力,从顶层设计到中观管理再到微观操作,每一环节都需推敲、研究。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作为其中关键的环节,在当前没有引起系统内学者和管理者的重视,其中有其发展客观的进度限制,但笔者以为,对于审计职业教育的每个思考和研究没有次重和先后,不管是机制保障制度还是文化层面建设均需双管齐下、共同推进。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与国民教育师生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即审计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与学院授课教师、行政教师均属于“社会人”,与未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完全不同。在一定层面上地体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特征,但“社会人”身份属性的平等不是真正的平等,主体间性师生关系是表现在心理上的平等、包容、理解,是情感关系上的统一性以及行为上的和谐、尊重。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信任、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应成为理解者、促进者,学员应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审计职业教育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复杂、多样、变化的漫长过程,在这期间需要学院、教师、学员以及国家审计系统全体成员共同发力。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2]周雅欣.主体间性视域下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3]王晓东.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批判:一种形态学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杨明月.国家审计机关能力提升视角下的审计干部培训研究[J].审计研究,2015(3):49-55.
[5]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30周年纪念版(修订版)[M].顾建新,赵友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李双 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