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雷暴气候统计特征与灾害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越西县近30年来的雷暴观测记录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分析等的方法,分析了的越西县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其灾害特点。结果表明:越西地区多雷暴天气,近30年来,平均雷暴日约71.6d;各月均有雷暴发生可能;雷暴日数主要发生于4~9月,平均出现60.7d,占全年平均雷暴日数84.78%;15时至次日4时是雷暴发生高峰时段,18-24时出现雷暴频率最高。
【关键词】气候学;统计特征;雷暴;越西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城市规模及现代化程度不断地发展,各种的电子设备设施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一方面使原有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方面却由于电子设备的无器件存在耐过压、过流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无法抵抗外界的干扰,对电子电器进行保护。以至于虽然雷电灾害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得到了一些的控制,但由雷电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却逐年有大的增长趋势。本文根据越西县多年来(1981-2010年)气象雷暴观测记录的资料,对越西县的雷暴气候统计特征进行探讨,并为越西县防御雷电灾害、稳定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越西属强雷暴区
越西县在中国的西南部,紧邻青藏高原的东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州北部,介于102°20′-102°54′E、28°18′-28°53′N,面积2256.56km²。越西县境内的地貌以山地为主,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受到山地的影响,夏季秋季时较为凉爽湿润,而冬季和春季偏寒冷和干燥,年均气温约为13.3℃,年均约1113mm的降水量。越西县内多山海拔1600-2100m地区,年均气温为11.3-13.3℃,≥10℃年有效积温3915.7-3200℃,年日照时数1612.9-1860h,无霜期225-248d。越西县多水汽,气候温暖,多雨天,受到热力的对流,常会引起雷暴天气的频繁出现。根据资料统计,近30年来,越西县的年均雷暴日数为71.6d,按照相关地区雷暴日数等级的划分规定,越西县属雷暴频发的区域(年均雷暴日不少于40天、不高于90天地区)。
2雷暴气候统计特征
2.1雷暴日数的年变化特征
本文选取越西县气象台站为代表,对县内的雷暴日年际变化进行讨论。越西县近30年来年雷暴日的整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图1)。近30年来,越西县年均雷暴日数约71.6在,其中,20世纪80-90年代中期,雷暴日数大部分都在近30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之上,并且数值也较为偏大,说明,在这个阶段内,雷暴的活动较为频繁。20世纪90年代后期,雷暴日数明显有所下降,并且大部分的年份,雷暴日都低于近30年来的平均值。
2.2雷暴日数月变化特征
从越西县近30年来月均雷暴日数(图2)不难看出来,越西县全年都有雷暴天气的发生,雷暴日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4-9月,约为60.7d,在全年雷暴日数中占84.78%。而每年的7月是雷暴日出现最多的月份,平均为15.88d,8月次之,约为13.03d。这和越西县主汛期出现时间相吻合。每年夏季的雷暴日数为最多,几乎占全年总日数的一半,秋季次之。越西县冬季的雷暴日数相对偏少,但仍然不可忽视防御雷电灾害的措施。
2.3雷暴日内变化特征
根据越西县近30年来记录的雷暴发生时段频率,越西县在各个时段都可能会有雷暴天气发生,尤其是在午后,雷暴发生频率明显较高,变化规律。其中15至次日4时是雷暴发生高峰时段;18‐24时出现雷暴频率最高,年均达20天以上在这个时段有雷暴产生。
3小结与建议
1)越西县近30年来年雷暴日的整体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平均雷暴日71.6d,20世纪80-90年代中期较高,90年代后期逐渐减少。2)越西县全年都有雷暴天气的发生,雷暴日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4-9月,在全年雷暴日数中占84.78%。而每年的7月是雷暴日出现最多的月份,8月次之,通过这些分析可指导我们合理开展防雷减灾工作,越西主要经济作物烤烟在4月移栽时就要做好烤烟防雹准备工作,烤烟生长期和成熟采摘期(6-9月),要特别加强烤烟防雹工作,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适机开展作业。气象部门进行防雷安全检测的工作最好在每年3月之前完成,充分做好雷暴高发期前的准备工作;在雷暴发生的高峰期,进行施工需严格按照防雷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施工前的防雷设计需交相关部门审核批准,施工后需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并发合格证。严令防雷施工不过关单位按规整改,否则不能峻工;如果有大规模敏感电子电器设备安装和调试,尽量不要选择在雷暴高峰期进行。3)越西雷暴全日内都可能发生,高峰期是每日午后至次日凌晨,此段时间也是冰雹灾害和雷击伤亡事故高发时段。在烤烟防雹季节期间,一定要从午后开始就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随时做好防雹准备工作,尽量避免大的冰雹灾害发生。雷电灾害多出现在越西县农村,受到文化程度影响,农民缺乏防雷安全意识。另外,农村在防雷基础设施薄弱,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宣传雷电防护知识力度和防御措施。
参考文献
[1]段炼,陈章.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59-64..
[2]任景轩,徐志升,陈琦.近54年四川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5(3):62-67.
作者:刘远春 王春和 蔡自勇 银春 单位:会东县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