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统计课程现况与革新举措范文

教育统计课程现况与革新举措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统计课程现况与革新举措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统计课程现况与革新举措

师范院校设立教育统计学这门课程由来已久。

1904年美国人桑代克所著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竭力以心理学和统计学为工具,研究教育学,使教育科学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统计学的专著。随后,美国的一些大学先后开设教育统计学的课程,并出版专著、教材。我国大学和师范学校也把教育统计学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不少学者从事这门课程的讲授并撰写专著、教材。[1]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统计学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弊端日益显现。社会变化在为这门课程的发展提供良好发展背景的同时,也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教育统计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方面的弊端并改进之成了从事这门课程教学与研究人员的重要工作。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范围狭窄

在我国师范院校,除了数学专业以外,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一直是学习统计学的主要专业,而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从事基础教育工作。也就是说,一方面,在少数懂统计学知识的学生中,只有一部分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中最为庞大的教师群体——中小学教师,极少懂得统计学知识。社会的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对教学进行科学管理,提升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而实际情况却是,懂统计学知识的除数学之外其他科目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不仅不能利用统计学知识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性,更不能从事数量最大、人们最为认可的一种研究——实证研究。大多数教师仅会使用平均数和百分比这些最简单的统计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体系重基础轻应用

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教育统计学的专著有10本左右。各重点师范大学有自己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知识体系注重系统性,讲解透彻,难易适中,能够及时补充统计学的新成果,有利于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知识基础所占比重过大,所需学习时间较长,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地说,第一,教材内容缺乏应用性。虽然有例题和练习题,但例题和练习题缺乏系统性,知识点不同,例题、练习(或数据)就不同,例题、练习题只是某组数据或某个研究结果的一个片段,只反映一个小的知识点,学生既不知道此题的前提,也不知道完成此题的意义,仅是为做题而做题。第二,缺少统计软件的支撑。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之前胆怯,学习过程中间吃力,学习结束后不会应用,很快遗忘。

(三)教学模式陈旧

教育统计学的教学时间基本上为一个学期。其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第一,条件—公式—例题—练习的教学过程。即,教师先讲公式的使用条件,再讲公式的内容,通过例题的讲解促进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通过练习达到应用公式的目的。第二,孤立地学习统计学。很少将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联系。第三,缺乏实践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书本上的问题,不能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代社会,这种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呈现出如下弊端:

第一,保持效果不佳。各章节例题和练习题各自独立,学生在学习时感到知识之间缺乏系统性,形成了思维定势,学习哪一章就记住哪一章,忽视章节之间的联系,产生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不易保持,导致遗忘。

第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花大量的时间获得的是基础知识和计算技能,不具备实际应用能力,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多数学生只能就书本学书本,不能将所学知识和所获得的技能用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也不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第三,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割裂。统计学学习是孤立的,没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相联系。单纯的统计学学习使学生不能用其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如教育测量、写作毕业论文。

第四,知识应用范围狭窄。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这种重要的研究工具从事科研,促进教学,为提升职业的专业化水平服务。

二、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系统变革

(一)提升课程地位,合理安排开设时间

将教育统计学设为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使每个将要成为教师的人都具备统计学知识,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教学和科研。

开设统计学课程的时间应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加强统计学学习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明确统计学的课程性质及目的。它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学习统计学的目的,一是掌握心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二是能够顺利地阅读统计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间接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三是能够用所学知识研究教育与心理现象,能够使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处理教育与心理方面的研究资料;四是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二)建构教学内容新体系

统计学的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一系列变革。教材中充实了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的内容和方法,发展了多元统计分析在教育与心理研究和实验中的应用,将相关的统计信息网站提供给阅读者,便于学生自学和搜集信息。但是,这种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统计学教学内容分散、分裂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理解困难、应用困难的现状。用系统观点统整教材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使用单一、典型的例题

教材中的例题只有一个,从始至终贯穿整本书。例题最初只是一组数据,在不同的章节对这组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从简单到复杂,每个新知识都对这个例题中的数据进行更为深入、完整的研究和分析。如,学生们经过调查后获得了一组数据,在学习描述统计时,对这组数据进行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分析,在学习推断统计时,对这组数据进行显著性检验和回归分析。例题是教材编写和学生学习的中心线索。

例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包含几乎所有需要学习的东西。这样,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也保证了学生知识逻辑的完整。

2.设置系统、完整、个性化的练习题。

教材只提供练习题的原始状态,如,一组数据,练习题内在蕴藏的信息由师生共同或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知识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学生系统地应用所学的知识,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获得探究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教育现象各有不同,一组数据不能够表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因此,应设计多个练习题,练习题本身是系统的、完整的,练习题之间是有区别的。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与软件应用相结合

现代社会,计算机成为数据统计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成为必然。[2]

教材中减少公式的推导,代之以统计软件的使用,使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同步进行。一方面,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即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反馈,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正确地使用统计软件。

(三)教学活动的重构

1.学习心态指导。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统计学之前产生的不良认知会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常见的有:原来的数学成绩决定自己是否能够学好统计学;他人对统计学学习的否定性评价影响学习信心;对公式刨根究底,将学习重心放在公式来源及推导上,时间耗费大,学习效果差;崇尚公式的形象性,厌恶公式的抽象性;中小学形成的数学思维习惯无法迁移到统计学的学习上。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学习心态指导,帮助学生摒弃不良认知,树立学习信心,减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因素。

2.教学重点的应用

条件—公式—例题—练习四个步骤构成完整的教学活动。如何分配各步骤的时间对于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率,发挥其应用性至关重要。在学习时间不变而学习内容不断增加且计算机技术极大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统计学这样的应用学科,将大量时间放在公式的推导及计算过程上已不可行。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公式的使用条件以及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解释上,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统计学本身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学活动着眼点的变化带来教学模式的变革。将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条件—公式讲解—练习”转变为“条件—知识选用—软件操作—结果解释”上。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传授基础知识,新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选择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4.统合其他教学活动。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统计学课程与其他课程和活动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将统计学与教育研究方法、心理测量、论文写作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保持、应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把握完整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统计学在工作、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被认为是一种很容易被替代的职业。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浩繁的统计资料靠人工来分析处理已不可能。改变师范院校中统计学的课程地位、教材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可以使所有教师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