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统计学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建国后我国的教育统计学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之路,一面全面否定西方的资产阶级统计理论,一面全面照搬前苏联的统计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社会性的独立的科学。在峨眉会议召开之前的我国统计学界只把统计学界定为社会科学,而忽视它作为方法论科学、通用科学的特征。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现在。1978年底我国统计局组织召开了全国统计教学、科研规划座谈会,座谈会打破了长期以来“左”倾的思想,秉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解放思想,对统计理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匡正式的探讨,自此我国的教育统计呈现了崭新的局面,实现了百花齐放的发展。
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统计理论的进入,我国的统计学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在20年代至40年代中,我国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得到一定的普及应用。不仅一些大学和示范学校将此门学科作为必修的课程,还有不少学者通过深入的研究撰写了一些描述统计的专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调阳的《教育统计学》、薛鸿志的《教育统计法》、朱军毅的《教育统计学》等。进入40年代以后,随着教育与心理统计的不断发展,逐渐进入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以推断统计为主要内容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内的主要代表著作有沈有乾的《教育统计学讲话》、《实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等。在接下来的50至70年代末期,由于受前苏联的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统计学也走向了统计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的病区,如:学校中的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课程被取消,没有人再在教育研究中使用统计方法。这个致使原本就与西方有巨大差距的我国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又一次拉开了距离。70年代末自1978年四川峨眉会议召开后,我国才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新局面。自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将统计学与数学、哲学等一起列为一级学科,并在电子计算机高速发展的助推下,我国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有张厚粲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叶佩华的《教育统计学》等。
一、我国在教育统计学研究对象和性质方面的争辩
争论的焦点为:统计学是实质性科学还是方法论科学。随着我国教育统计学的不断发展,渐渐也形成了这样的两派范式。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先明确它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对于教育统计学也同样需要先进行这样的界定。但是目前关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坚持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以概率论为基础的统计数据的数量关系;一种观点主张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与客观对象密切联系的研究内容。笔者认为,判断何为研究对象,不应从其要研究的内容本身看,应该从其最终要研究的对象看,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其客观对象的数量方面,即教育现象中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而在教育研究中,要观测的对象不仅包含客观事物,还包含人的心理现象,这就加大了观测中随机误差,在一些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教育研究中取得的研究数据便具有了更为明显的随机性,这也就更明确地表明,教育统计学研究对象具有随机性的重要特征。
教育统计作为教育重要的组成环节,在教育整体发展中起着不可轻视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教育进行科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监督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总结教育经验,发现教育规律,制定教育措施的重要依据,更是学校管理者有效领导,上级有关部门有效决策的前提。而教育统计学作为具体科学的方法论学科,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研究中发挥着方法和工具的作用,所以要充分重视对教育统计学的研究,注意发挥教育统计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育统计的作用,实现教育目标?笔者将从中国教育统计自身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如何采取措施进行探讨。
问题一:统计指标不能与时俱进。随着我国大力提倡优先发展教育,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各级教育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基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统计指标体系,希望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目前国家各级学校整体的教育发展状况,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各种新情况面前,惯有的统计指标体系还是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新情况,如现行的高等教育指标体系只是能做到就教育论教育,不能很好地将高等教育与实际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得出客观的考察现实,尤其对学生学习状况、毕业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在社会上的适应情况、高校科研成果转让等情况无法反映出来,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不能及时地填充高校教育统计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行教育统计指标也就越发不能与时俱进,履行好职责。
问题二:统计方法不能满足新情况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也就更加强调了教育要逐渐增强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作用。而目前的教育统计还只满足于单一的调查方法,采取逐级汇总上报的报表制度,一般是由各基层单位填写各种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形成全面的综合数据。这种传统的调查统计形式很难做到一源多用,造成统计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与目前教育发展提倡的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理念不能统一。
问题三:统计人员专业程度不高。虽然每年各级教育部门利用统计报表的培训布置会议,对软件使用、指标变化、填报要求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全面及时的培训,但是无论统计人员队伍还是兼职人员,很少有专职的,得到统计任务的人员只能就报表进行数据统计,完成数量上的统计,不能根据数据分析与自身相关的情况总结规律,更谈不上解决规律反映出的问题,同时为了保证一些统计数据的安全性,要求“专机专用,专机专人管理”,而这也只能是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中不了了之。所以需要统计人员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增加教育统计的法律意识,保证教育统计工作的高效运转。
问题四:对教育统计问效的重视程度不够。各级有关部门重视教育统计数据,为国家制定教育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发挥的作用已毋庸置疑,近几年,教育部也加大了对数据核查的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和方法防止数据的失真和偏差,但是对教育统计数据的准确度还没有更为严格意义的问效机制,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只能靠相应教育部门的自觉,这种自由的不规范态势与教育科学快速的发展是极其不相适应的,所以需要出台相应的教育统计问效机制,以便为决策层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依据和咨询意见。
为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教育目标,继续发挥教育统计的功能作用,在此提出几点工作建议:
对策一:加强学习,依法做好教育统计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带头加强对《统计法》等统计政策法规的学习,重视教育统计工作,在思想深处上和行动上切实发挥教育统计的职能作用,为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提供依据和科学决策的基础。
对策二:加强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反哺实际工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数据对实践的客观反映,应抓住统计数据客观反映实际的良好机会,及时发现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动向,分析问题,找出规律,物化理性,指导实践。
对策三:建立专门的统计人员队伍。至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专门人才的特长,每年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学习,提高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
对策四:建立教育统计工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统计人员进行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规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以便使得统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并细化相关统计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奖惩并重,保证统计结果的实效性。(本文作者:李迪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