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范文

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索

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或者保持工作,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变化的能力[2]。国内比较早研究就业能力的学者郑晓明[3](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了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谢志远[4](2005)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综上所述,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实践、实习等途径实现获得、保持和应对工作的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知识能力包含专业知识能力和通用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郑晓明、谢志远等对就业能力的内涵、概念进行了解析;崔玉娈、陈均土等综述了国外就业能力的研究情况及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启示;甘瑁琴、周燕、黄莺等对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培养对策进行了研究。以上研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史秋衡、肖云、何苗等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定量讨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需求差异。目前还没有研究针对统计学专业和河南省区域。

一、数据的搜集与获取

在《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就业能力及要求》的调查中,将调查问卷划分为在校学生卷、毕业生卷、用人单位卷和教师卷,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及基本能力要求、在校生的认识、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意见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四个角度比较不同主体的认识差异,以期改进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提高统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用四套问卷,对郑州市某高校近几年的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在校的大三、大四学生、统计学专业的全部教师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各类问卷350份,收回325份,回收率92.86%,调查结果有效。

二、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就业岗位多在经济管理领域,就业的工作岗位有国有企业统计人员、政府相关部门职员、金融保险业职员、民营工业企业管理人员等,多属于文职人员或者企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其中,30%左右的学生从事与统计相关的工作,70%左右的学生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服务性工作。综合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和专业教师的调查结果,统计学专业总体的就业能力较强,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统计学多学科的学习背景,使得学生在用人单位能够适应统计、综合管理、市场营销、数据分析、证券投资等不同岗位的要求,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但从问卷中也发现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一些不足:

1.自我认知不清晰,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

统计学专业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无计划、茫然的行为,这一现象可能存在于许多专业。对“大学期间的规划”的调查显示,仅26.8%的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活动有计划,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对就业方向有大致的规划,这部分同学就业能力较强,就业时找到了自己心仪的工作岗位和单位。73.2%的学生在大学四年较少计划或者没有计划,按照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自我认知不清晰,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相对劣势,行业观念淡薄,对未来就业和工作方向没有明确的目标,这些同学的就业优势不明显,竞争力有限,工作机会比前者要少一些。

2.就业观念略显偏颇,偏好稳定的国有单位

对“就业单位选择偏好”的调查显示,统计学专业学生对待遇稳定、工作压力较小的机关事业单位偏好最强,其次是金融企业、国有工业企业,三个单位的比例分别是78.6%、66.4%和56.8%。偏好稳定性强的用人单位是每位同学的本能选择,但从区域经济单位的构成看,这三类单位多属于大型单位,在河南省的比例较小,不足10%,90%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因此,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略显偏颇,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求。

3.知识储备与实践能力需加强,与用人单位要求有一定距离

从学生问卷和用人单位问卷的调查结果看,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认识上有差异。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在具备管理知识、人文知识修养、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63.3%的用人单位认为还需要了解工程技术类知识、机械制造类等理工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在工业企业工作提供基本条件,学生在后者的学习上略显欠缺。65.8%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学生工作后存在进入角色时间较长、动手能力不强、灵活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学生角度看,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英语水平、管理类知识等知识能力更重要,对通用知识能力重视不够;从素质能力看,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三种能力是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通过结果对比,学生的认识和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学生工作后不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原因。

4.学科理解力不够,与工作岗位结合不密切

统计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工具性较强,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和规律,继而提出决策是专业特点和优势。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调查显示,选择“经常应用”的比例高达67.3%,这些同学在就业岗位中经常应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统计思维模式基本形成,习惯利用数据发现规律和问题,并能够辅助日常工作,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持肯定态度。选择“较少应用”和“不应用”的比例总计32.7%,这些同学在就业岗位中较少应用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统计学学科的理解力不够,不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的辅助工具,与工作岗位的结合不够密切。

三、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对策

参考上述的调查结果,针对河南省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以提升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完善“知识”+“素质”的复合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现有的统计学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的实际应用体会较少;素质能力的提高部分依靠教学计划中有限的实践课程,如毕业论文、专业实习、认识实习等实现,考核的方式比较简单,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高效果有限。结合前述的调查结果,逐步完善“知识”+“能力”的复合培养模式,在培养宽厚学科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实践课的力度,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既强调统计学专业的工具性和方法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同步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2.营造师生共赢的学术环境,加深学生的学科理解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和调研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积极的学术环境。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课题和调研,积累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经验和思路,锻炼学生的文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素质能力,达到所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目标,加深对统计学学科的理解。教师可以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赢。

3.鼓励学生构建自我完善模式,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素质能力的相对优劣势,鼓励学生构建自我完善模式。就业能力是融合知识和素质的综合能力,既可以反映学生通用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厚度,也可以反映学生应变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大学期间,学生要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依据自己的综合实力、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大致判断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意识地选择与未来职业有关的课程、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辩论赛、创新大赛、创业大赛、挑战杯、建模大赛、校企合作、校园社团等,积极寻找与统计学专业相关或者相近的工作机会,促使学生体会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找寻并逐步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本文作者:席雪红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