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综合改革的审计专业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审计专业学科定位需要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空间需要拓展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及其专业教育遇到像审计这种“尴尬”的局面。这种“尴尬”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专业设置上,把审计放在会计学的从属地位,把审计当做会计的一个分支。尽管“审计不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并且从实践来看,从审计的隶属关系,到审计机构的设置,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几乎都找不到审计从属于会计的痕迹。但是,在大学的专业教育方面,审计专业仅仅是“大会计”下的“专业方向”。在“大会计”观念的影响下,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其专业发展空间都受到严重的制约,由此导致目前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专业素质上与审计实践的需求存在严重脱节,而且在人才培养数量上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公认的。良好的专业教育是保障实务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基础。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审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曲折和磨难”。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使得审计专业的学科地位长期存在疑问,由此导致审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审计专业教育的综合改革,重塑审计专业学科地位十分必要。
(二)审计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严重不足,审计专业教育困境突出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审计专业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在专业教育中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专业课程的讲授中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案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逻辑思维能力、专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满足实际工作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当前的审计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受现行体制的制约,审计专业教师中很少有经历过审计实践锻炼和培训的,教师的审计实践知识大多来自研读有限的审计案例和参与有限的审计实践活动,根本谈不上具有审计实践经验,对专业课程的讲授多是“勉为其难”。(2)现行的审计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编写,受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专业教材大多存在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缺陷,不少教材都是“准则(制度)加解释”,少有的一些案例基本都是“抄编”而来。(3)受政务公开和保护公司“商业秘密”的限制,除了上市公司披露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信息之外,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案例材料十分缺乏,案例教学素材严重不足。(4)受大学投入和审计实务工作特点的限制,现行的专业实践实习(毕业实习)很多方面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实习指导严重不足,而在毕业季学生也大多忙于找工作,难以安心实习(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同样存在)。只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改革,才能改变上述困境。
(三)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冲突明显,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存在偏误目前,国内高校的审计类专业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名为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主要在综合性大学和重点财经大学设置;第二种名为审计学专业,主要在一般财经类高校设置;第三种为专门针对某种职业资格而设立的审计专业,如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加拿大注册会计师(CGA)等。有的学校同时兼设上述多类审计专业。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都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合作,在会计学或审计学专业下开办ACCA班或CGA班。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开始西方化。许多高校开设的ACCA、CGA班,其专业课设置主要按照ACCA、CGA的考试科目设置,全部采用原版英文教材、英文(或双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参加ACCA或CGA考试。上述情况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的审计专业教育中,既有本土化的教育,也有国际化(西方化)的教育。不少大学之所以热衷于审计专业的国际化教育,除了招生的宣传之外,其中的经济利益起了重要作用。课程设置的西方化,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考取国外专业资格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一些大学倡导“全英教学”或“双语教学”的需要。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并存的积极意义不可否定,但是,对目前情况下所存在的问题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些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国际化教育中过度的逐利性;二是“全英教学”或“双语教学”中的盲目性;三是受“逐利性”和“盲目性”的影响。不少大学在审计专业的本土化教育中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本土化教育困境更加突出。要解决上述冲突,必须大力推进审计专业教育的综合改革。
二、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建设目标
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的总体目标应当是: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以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素质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强化专业教育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高起点、高水平的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特质的高级审计人才,实现审计专业教育的跨越式和内生性发展。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建设的具体目标定位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审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内各高校,无论是国家211重点大学、一般财经院校,还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蓬勃发展,审计专业教育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各类企事业单位对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不尽相同。既有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核算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同时还有跨国公司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文化专业背景的高端会计、审计人才的需求。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立足社会需求,结合专业特点,确立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模式,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避免与其他专业教育的同质化。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发展模式,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特质的高级审计人才,并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打造一支基础扎实、结构合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决定着专业教育的成败。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审计专业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根据审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及时培养和引进优秀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要抓好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着重师资队伍的内生性发展。打牢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尤其是要针对师资队伍中实践经验不足这一短板,加大培养力度。特别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努力创造机会,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到实务部门锻炼,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市场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优良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的中青年教师。通过不断努力,打造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双师型”(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如既是教师又是审计师、会计师)审计专业师资队伍。
(三)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化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方案决定专业人才的素质。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从总体上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三方面的人才需求都十分突出,当前都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种供不应求,既表现在人才培养数量的不足,又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的欠缺和结构的不合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在增加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是当前审计专业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专业教育方向的定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结构,专业教育方案的设置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从国内审计专业教育的情况看,本土化教育中,目前各财经大学现有的审计专业多数以注册会计师(CPA)专门化培养为主要特色(也有少数以政府审计等为主要特色),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结构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基于此,各高校在审计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应做到:在着眼于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实施差异化发展和重点突破,由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形成自己的特色。围绕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定位,必须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多元化”就是要做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要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的要求;“功能化”就是要做到,突出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各组成部分(模块)既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从而达到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目标。
(四)开发和应用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掌握好的教学方法,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行体制下,由审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在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审计专业课程教学可以说是“最难的教学”之一。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对审计专业教育来说具有更为突出的现实意义。前已述及,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中普遍欠缺的实践经验及现行教材的先天不足,再加之审计专业课程知识的逻辑判断和“逆向思维”特点,尽管授课中不乏老师的艰苦努力,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要提高审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和教材方面的提升与改革之外,还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和应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当前审计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审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应当着重开发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审计教学方式、方法。“互动”就是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放”就是要做到,让学生和老师走出课堂,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
(五)制定一套“质量为本”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和办法制度就是保障。要保证审计专业综合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一整套规范合理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保证各项制度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有效实施。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质量为本”的要求。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围绕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做到规范合理、切实可行。
三、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策略
(一)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为专业综合改革指明方向1.立足“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和改进专业教育工作。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是审计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定位;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专业培养模式与方案”的创新和优化,为专业综合改革指明方向,也为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根据审计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端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以及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特质的高级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人才的评价和反馈情况,不断对专业培养模式的定位和实施进行优化。围绕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定位,制定一套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具有“多元功能”的专业培养方案。2.以全面发展审计专业教育为引领,以重点发展某一专业方向为突破口。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全面发展、重点突破”。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在全面发展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专业教育,拓展审计专业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教育现状,适时调整专业教育方案,“强化专业方向教育”。各高校应当结合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在不同时段可以选择诸如内部审计、政府审计等专业方向的改革为突破口,以满足实际工作对特定专业人才的需求。3.制定“多元功能化”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一专多能”专业人才。为了保证培养方案的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体现“多元功能化”的要求,形成模块结构,做到既能体现各专业方向的实质差异,又能体现各专业方向内在联系;既便于学生选课和学习,又便于教学和管理。在可控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形成以下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的模块结构(功能):(1)专业方向模块:政府审计方向,内部审计方向,注册会计师审计方向。(2)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3)课程模块交叉与沟通:专业方向通修课,专业方向特色课。各专业方向及专业课程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区分,又相互交叉、相互沟通,既分工明确,又有机联系,从而有助于达到培养“一专多能”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提升师资队伍教学和创新能力,为专业改革奠定人才基础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既有专业突出型的,也有专业综合型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这表明,培养“管理型”的会计、审计人才需要综合的专业知识,师资队伍的专业结构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审计。因此,在现有的以会计、审计为主要专业背景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培养的方式,进一步适度扩充具有法律、金融、管理、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背景和博士学位的师资力量,尽快培育具有跨专业知识能力的师资团队。
(三)建设和优化专业课程资源,为专业改革提供资源平台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对专业方向的设置及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为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保障。实施“课程设置评估”机制,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组成由教学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专业课程改进论证团队;构建课程全方位评估机制,从课程的导入、实施和课程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审计专业的特性和实际工作发展的需要,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的优化方面,应当考虑开设《监督学》和《绩效审计》等课程。根据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培养模式和发展重点的定位,审计专业课程(专业课)的建设,以“内部审计专业方向”为例,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包括以下6门:(1)《监督学》。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2《)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选修课。(3)《审计学基础》。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4)《绩效审计》。审计专业各方向必修课(。5《)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内部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6)《内部审计与管理咨询案例》。内部审计专业方向必修课,其他专业方向选修课。
(四)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为专业改革提供方法指导基于开发和应用具有“互动开放”功能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的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和案例教学,建立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学互动的常态化教学模式。鼓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专题研讨、实务调研等;开辟第二课堂,采取专家讲课、专题研讨等方式,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加强案例教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组和讨论教学,可以增强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之后,建立模拟教学工作室,开辟老师与学生在网上交流、互动和答疑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协作式”的团队学习模式,探索协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专业核心课,则采用小班教学、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此外,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与老师和同学的协作研究过程中掌握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五)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改革提供条件保障审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审计思想方法是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高端审计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拓展和优化实践教学基地的内容,主要应当包括实验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实践导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实习基地建设是保证专业实践和实习的必备条件,对于培养合格的专业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有关高校的情况来看,适应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考虑到今后审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招生专业方向的调整,在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扩大实习基地数量,二是优化实习基地结构,三是强化实习基地功能。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联合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强化实习基地的功能建设。在优化实习基地现有的学生毕业实习功能的基础上,注重建设实习基地的协同育人功能、协同创新功能;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优质资源,增强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等。
(六)质量为本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为专业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规范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审计专业综合改革各项目标的保障。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须体现“质量为本”的要求。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围绕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核心目标,做到规范合理、切实可行。除了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之外,从二级教学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看,结合审计专业教育的特点和综合改革的要求,在专业教学管理制度方面,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的建设工作:审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社会调查与评价制度;审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评价制度;审计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与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审计专业实践实习指导和评价制度;审计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制度;审计专业校外实践导师聘用与管理制度;审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和激励制度等。审计专业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需要有关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审计专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审计专业人才。
作者:刘国常单位:广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