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审计组织方式的革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通过调整信息化审计组织方式,以管理创新和业务创新为突破口,为审计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平台,合理、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有效整合社会经济各方信息,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完整把握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实质,拓展国家审计领域,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服务,是审计机关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重要工具,是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保障。
当前审计组织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当前审计机关数据归集主要由各业务处室对口归集、管理和运用,造成业务与数据的相对封闭,信息共享主要以点对点为主,可扩展性不够强;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描述格式和方式不统一,整体缺乏统一规范,而且由于数据重复管理、重复维护,使工作量大大增加;割裂了各行业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审计人员无法利用各行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影响了数据的利用效果。
(二)不能很好地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人才资源是审计发展的第一资源。长期按处室实施行业审计,容易使审计人员的思维和能力受到限制,在审计中往往只注重揭露和查处本专业领域问题,而不能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分析问题,影响了审计宏观功能的发挥,也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
信息化下审计组织方式应当分为信息系统集成、审计组织机构整合、审计管理创新、审计技术和方式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信息系统集成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资源整合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发挥审计机关在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各行业数据拥有量上的优势,通过硬件集成、软件集成、数据和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集成等方式,在数据库间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平台,[3]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实现整体数据分析及审计建模功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数据应用需求。建立与数据归集、管理、使用等有关的安全管理授权制度、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等,按照数据生命周期制定备份策略。同时,应以整体数据分析为支持,将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与全局高度进行分析研究,充分揭示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撰写综合审计信息,从完善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从而发挥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作用。
(二)组织结构整合
1.单一项目的审计组织方式
一是总部审计组。总部审计组由组织管理人员、审计人员、数据分析人员组成,分别负责业务综合协调、数据分析和业务审计。其中,数据分析人员负责对数据进行总体分析,并为各审计组提供数据或审计重点和可疑线索。二是分支机构审计组。分支机构审计组负责进行分散核查,提供典型性、倾向性问题案例,并从体制机制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审计建议,为总部审计组提供实例支撑。
2.多项目的审计组织方式
多项目应当采取矩阵制[4]的组织方式,各审计组是根据项目需求,由财政、金融、企业、投资等各专业审计人员组成的复合型的审计团队。项目组长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主要是按时、按预算完成审计项目,并满足审计方案的要求。包括:制定审计项目具体执行计划,管理审计项目,领导项目团队等。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包括:在项目限定范围内提供充足的资源来完成目标;分派合适的人员到项目组中工作;通过培训和知识共享的方式实现审计人员技能的持续提升;本职能部门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制定和完善。项目成员工作职责包括:在项目的约束条件下完成所分工的审计事项;定期向项目组长和部门主管汇报项目进展的情况;在项目团队中与其它项目成员分享信息;尽量完成职能部门的工作。
(三)审计管理创新
应当在原有公文远程办公、网上培训、异地办公、电子化计划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审计管理的统筹整合。第一,搭建信息分析平台,搜集资料,把握前沿理论动态和国家政策,以及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和新出台政策,分析其政策效应及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契合性,提出战略性的审计思路。将各组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升到宏观层面与全局高度进行分析研究,撰写综合审计信息,提炼审计成果。第二,搭建决策指挥平台,实施适应决策需求的技术体系,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决策和指挥。应建立数据仓库,提供综合分析、时间趋势分析等辅助决策信息;采用联机分析处理技术,从多维数据中获取辅助决策分析数据;借助网络、呼叫中心、可视电话、无线接入、语音系统等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实施审计情况实时上报、相关数据实时采集、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领导辅助决策。第三,搭建统筹管理平台,实现质量管理、绩效考核、审计团队文化建设、沟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变革文化。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项目组的审计人员所在的组织接近扁平化组织,对于习惯于职能型管理的审计人员也是不小的挑战,甚至会有消极和排斥变化的心理,因此要加强与审计人员的思想沟通和教育,让其明白新的管理体制对审计机关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抛掉狭小的本位主义,积极适应项目管理方式。
二是项目质量管理。应借鉴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理念,注重流程优化,把重点放在认识、改善和控制缺陷原因上,而不是放在法规部门的质量检查等活动上,要对调查了解、审计实施、审计报告过程中造成质量不稳定的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采用层层负责、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实现审计质量目标。要将目前主要依靠定性质量管理逐步向量化管理转变,以数据作为基础,测量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评估系统、跟踪审计结果,并追溯审计业务流程和其他可预测因素。要进行预防性的积极管理,提前采取前瞻性、预防性的控制、纠偏措施,来保证审计过程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本文作者:刘铮、王威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