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范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和审计质量

摘 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行政管理职能,能够助力构建全新的社会格局。为履行好社会管理与执法监督职责,相关单位需要重视防范内部审计风险并提高审计质量。基于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文章简要介绍了相关风险与质量,列举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三种特点,分析内部审计风险成因的同时,细致研究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旨在为相关单位的未来持续发展提供一系列可靠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质量行政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审查和评价基础业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可信赖的结果,能够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健康运行,是“外部审计”的对称业务,可以促进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之际,如何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俨然成为相关单位首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相关负责人应当防范、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审计质量,为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带来保障。

一、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

(一)基本概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观点,但都认为内部审计风险是组织经营管理角度的风险,抑或是在财务报告中凸显出的重大失实内容,而审计人员又未发现相关问题,导致风险产生[1]。而审计质量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广义的内部审计质量指相关工作涉及的不同业务,如制度制定的有效性、档案的管理成效、人员变动合理性等;而狭义的内部审计质量则指专项的业务工作质量,如业务的立项、准备、实施、报送、后续跟进的进度,以及所收集证据、提出建议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二)辩证关系

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审计质量的提升能够减少和革除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规范相关工作的流程;而针对无法根除的风险,通过控制审计质量,则可以将风险降至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表1是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标准体系,该单位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总分值为100分,两项评估类别的平均分值均设定为50分,由专业人士给出建议后并对15项要素进行评估,给出相应的分值,以供参考和决策。  由表1可知,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对相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具体评估分值来制定、完善工作标准,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可以使后续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降低证据获取的难度,从而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特点

(一)隐蔽性

行政事业单位并非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组织,而是具有执法监督、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而具有隐蔽性的审计风险,会使相关人员误判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告,甚至提出了不当的审计结论,影响了关键的决策和未来的发展。比如,审计结论出现错误时,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会出现隐蔽的职务变动风险,不同领导职位的变迁会受到间接干扰;当审计人员未能意识到单位的发展续存、效用缺乏衡量数据时,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

(二)持久性

审计风险贯穿整项工作的全过程,存在于初始的准备环节至最后的归档环节中,因此,内部审计风险凸显出持久性特点。由于外部审计是单纯地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显见的局限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开展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内部审计活动,虽然能够促进单位的健康发展,控制经济成本,但是相关审计风险也会持久存在于不同的工作环节。比如,一些单位过度看中财务方面的审计,忽视了其他方面审计,致使风险演变成难以解决的问题,带来了持久性的消极影响。(三)不可控在开展外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会评估项目,从而判断能否承受风险带来的损失。然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恰恰相反,其中的风险呈现出不可控的特点。相关负责人只有通过控制审计质量的方式来转移风险,才可以提高单位的止损能力,降低风险带来的消极影响[3]。

三、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内部审计风险

(一)制度法规不健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者将工作重心放在了日常运营和统筹规划方面,忽视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导致相关制度法规不健全,部分规章的约束力下降,逐渐影响到了相关人员的执行力。由于相关部门未能出台针对性的法规,相关人员开展内部生活动时缺乏依据,时常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内审质量。

(二)审计模式较落后

常见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模式是“账项基础”,目的在于查错防弊,但由于专项负责人风险意识较弱,未能采用以风险导向的现代审计模式。一些审计人员仅通过核实账表的方式来推断行为,导致以风险导向的现代审计模式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难以得到推广和落实,导致实际工作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三)机构缺乏权威性

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都具有独立性,但一些单位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内审计机构,却未能做到实质上独立。一些管理者在审计过程中,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时常会给出有失公允的结论,影响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也会使相关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大打折扣,最终难以规避审计风险,不利于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专业能力待提升

内审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方能胜任审计工作。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未能重视专业培训,内审机构人员也是由财务部门抽调而来,其专业能力不能胜任实际内审工作,所给出的内审结论也偏向财务方面,难以为重要的决策提供权威信息。

四、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策略

(一)加快制度建设,管控内审质量

加快内审制度建设,提高内审质量,是控制不良风险和遏制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需要重视制度建设,明确科学管控内审质量对风险控制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关部门也应当出台不同的法律规范,利用权威法律约束不同单位的内审行为,切实解决制度法规不健全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机构管理者需要认清内审与其他审计之间的关系,合理协调、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快构建全新的制度体系,坚持风险导向,围绕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弥补传统制度中的漏洞,从而为实际的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提高内审质量的可操作性,科学转移难以规避的风险。有关部门应当尽快制定、颁布专项法律法规,利用法律法规的权威优势,对各个单位的制度建设提供明确指导,可以将《审计法》与《内部审计法》中的内审质量管控的法条进行融合,协调、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形成点面结合的内部审计法规体系,辅助行政事业单位走上规范化的内审道路,提高内审质量[5]。

(二)转变陈旧观念,建立评价指标

在意识形态领域转变陈旧的内审观念,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模式创新,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为解决审计模式落后的问题,相关单位负责人应当转变陈旧观念,明确现阶段施行的内审流程中的不足,根据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流程来建立评价指标,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准则对组织的内审活动进行检查,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立即指正,帮助相关内审机构更好地履职,发挥评价指标优势,提高内审质量。表2是某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以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流程,纵观不同的内审阶段,可以看出以风险导向的内审流程具有全面性特点,可以在各个阶段防范固有的内审模式风险[6]。 由表2可知,推行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流程,在准备、实施、终结3个阶段来评判审计质量,建立评价指标,可以使得工作流程更加规范,能够大限度提高内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此,内审机构负责人同管理者完善评价指标,按照正确顺序对不同阶段内审工作进行点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审工作质量,规避常见的固有审计模式风险。

(三)合理设置机构,保障独立地位

科学合理地设置内审机构,可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地位,从而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有价值的参照信息。为此,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当重视机构建设,确保内审机构的独立性,配备具有执业资质的人员,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从而解决机构缺乏权威性的难题,保障内审机构的独立地位[7]。可以在机构设立初期参考多方建议,让内审人员与单位管理者保持密切联系,建立“直接负责制度”,确保内审结果能够第一时间报送至高层管理者处,以免内审人员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降低内审结果的客观性,从而影响机构的独立地位。在设置机构的基础上,也要注重完善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对机构功能、职权、业绩进行考核,确保内部审计作用能够被充分发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规避隐蔽、持久的审计风险。管理者要经常参与内审机构的内部研讨会议,及时了解一手信息,从宏观角度来判断单位内部的运行状态,明确内审机构中存在的风险,以便调整机构的设置理念,为机构负责人提供富有前瞻性的规避建议,提升内审工作质量,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更加完善,保障其独立地位。

(四)完善培训制度,提升专业水平

完善的培训制度是规避内审风险和提升内审质量的最佳手段,可以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不断提升,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规避审计风险的能力。为了解决内审人员专业能力待提升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已施行的培训制度来进行创新,致力于提高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强化内审质量控制能力培养,为日后的健康发展和内审质量提高,提供良好的培训制度保障。内审机构要定期总结培训经验,根据参训人员的反馈以及阶段工作成果,分析现阶段单位内部存在的内审风险,从而发掘培训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针对不同的风险来完善培训制度,增设专项培训科目,为参训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锻炼实践机会,使之通过参与培训,了解自身专业素质情况,不断提升内审工作水平,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继续教育是提升内审人员专业水平和夯实理论基础的重要途径。因此,行政单位专项负责人应当在培训制度中融入继续教育内容,使得内审机构人员能够不断汲取前沿学术成果,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内审工作中,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规避能力进一步提升[8]。

五、结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面对具有隐蔽性、持久性、不可控特点的内部审计风险,需要筑牢风险红线,不断优化现阶段审计业务。对于已经存在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审计模式较落后、机构缺乏权威性、专业能力待提升等风险,相关负责人采用加快制度建设、转变陈旧观念、合理设置机构、完善培训制度等策略,建立评价指标,保障相关机构的独立地位,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内审质量,降低风险的不良影响。

作者:李鹏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