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内部审计质管的缺陷与应对方式范文

内部审计质管的缺陷与应对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内部审计质管的缺陷与应对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部审计质管的缺陷与应对方式

作为内部审计的归宿,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亦可谓保持和延续内部审计生命的关键,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长远的导向性,是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变了原有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内部审计职能和目标已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内部审计充分利用熟悉本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环境的优势,克服内部审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这一制约内审机构发挥重要作用的瓶颈,必将对保证审计按既定审计标准运行,克服随机因素、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内审机构的信誉具有重要意义,在提高内审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满足组织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帮助组织降本增效,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内部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扮演着经济监督、应对风险和服务管理等重要角色。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促使组织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在内部审计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质量管理也得到重视和加强,如许多企事业单位根据审计法规相继设置内审机构并相应配备审计人员,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并重视对内审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业务能力,强化内部审计业务各环节质量管理与重点区域审计业务质量管理,执行审签制度并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可以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内部审计范围和深度在拓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朝标准化、法制化方向发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作用发挥水平得到提升。

但是,在内部审计的宏微观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内审机构没能形成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总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制度质量管理不健全。受人员、经费制约,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模式和形式的多样化又影响了其独立性、权威性,更谈不上审计质量管理的具体操作思路;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参差不齐,存在“需要什么就出台什么”现象。不少组织没有健全系统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制度,如《内部审计计划制度》、《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督导及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有的组织即使依据审计准则建立了一些制度,但系统性、前瞻性不足且执行力缺乏。

(二)审计人员质量管理不到位。不少组织没能实行内部审计人员轮岗制度,导致内部审计人员满足现状,变革及创新意识不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不利;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且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以审计、会计专业人员为主,管理、法律、工程、计算机专业人员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整合受限,效益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深入开展受阻;权责利相结合原则的落实不到位,业绩评价与奖惩措施缺乏,导致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存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下滑的趋势,与“依法审计、恪尽职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诚实敬业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业务知识培训不同程度地呈现流于形式,时效性不强,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滞后和审计思路不宽。

(三)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不充分。年度内部审计计划虽能反映组织内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但少有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且严格执行不力;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内容不够完整同步骤不够具体并存,即审计实施方案科学性不佳;取证行为不规范,审计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审计证据充分性、成本性、合法性及相对重要性把握不够;审计工作底稿不能反映问题的实质,且存在填制不规范现象,如编制、复核人员未签名或无填制日期;审计报告中的事实清楚,但对发现问题的阐述定性不够准确。在审计实务中,审计机构对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视高于对工作质量的重视,重审计实施而轻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问题较突出。此外,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不足导致审计环境相对恶劣和内部审计工作被动。

(四)审计结果质量管理不全面。目前,审计组长会对所负责的审计项目实施检查,但内审机构对审计组检查不力,交叉检查和评价显得不足,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的时间随机性强,被审计单位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改进的建议显得不足;内审机构不能及时检查督促组织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结果的采用情况,致使内部审计未能有效发挥促进组织加强管理的作用;相关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结果利用的职责不够明确,还未能将审计结果作为单位内部相关考核评价的依据;外部监督和检查的内容不够全面,某种程度上出现“内审工作的重复”的误区。

(五)审计内容和审计技术创新不明显。内部服务和管理控制已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但是不少内部审计的目标还停留在“查错纠弊”、“秋后查帐”,以财务审计为重点,中小型组织更为明显,导致内部审计的内容相对狭隘,没能有效实现帮助组织管理者抵御风险;内部审计人员能够运用盘存、观察、函证、查阅、询问、统计抽样等传统方法,但分析性测试、风险评估、内部控制评审技术显得不足,在线审计、动态审计、会计电算化软件嵌入审计程序的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于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的现实。

个案分析——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实践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扩大和办学条件改善,财经活动及管理内容呈现复杂多样化趋势,高校内部审计所面临的风险也在日益加大。南京晓庄学院的内部审计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于防范经济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以及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充分利用熟悉学校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的优势,不断改进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以提高治理效率。

首先,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并完善工作机制。为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先后制定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南京晓庄学院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等管理制度,印发了《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手册》,修订了《南京晓庄学院基建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规程》、《南京晓庄学院关于基建、修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的实施办法》,促进内审工作人员在各个环节各尽其能、各负其责。学校内审质量管理的工作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目标定位、职能转换及审计重点等方面,如内审机构和人员从审计结果使用者及利用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切实关注涉及师生切身利益和学校长远发展的专项资金的审计,注重加强审计服务,深化并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审前调查向熟悉财务状况、业务流程和政策制度转变,现场审计向分析财务类问题、业务管理类问题和政策制度类问题转变,定性处理向综合分析成因转变,审计报告向提升建议、综合分析、完善机制转变。

其次,重视培训、后续教育并挖掘人力资源,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仅依靠内部审计人员自学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是不够的,学校除了结合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的要求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外,创造条件让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市教育局、内部审计协会的培训,学习交流审计政策法规、经济理论和管理知识,并注重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锻炼审计干部和审计人员,营造职业道德氛围,切实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作风教育,降低因审计人员知识、经验和个人意见对审计评价的负面影响,克服因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滞后而阻碍内部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学校内审部门还研究尝试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人员专家库,聘请专家指导相关的项目实施,克服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制约作用。

再次,拓展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并探索审计新方法。随着学校内部审计独立性及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强化,南京晓庄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涵盖内部控制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预决算、基建维修工程、采购等众多领域,审计人员在运用审阅、核对、调账、函证、盘点等传统审计方法外,注重创新,积极实践,逐步总结出了“五查五看五结合”的审计新方法,即:查经济指标,看经营业绩,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查财务收支,看执纪情况,查账与座谈会相结合;查内控制度,看管理水平,内查与外延相结合;查资金使用效益,看管理决策能力,跟踪与绩效相结合;查增值保值,看资产运行,查账与查物相结合。尝试研究建立南京市属高校审计数据库,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并对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向在线审计、联网审计和动态审计方向努力。

此外,学校审计处还不断强化审计项目管理,加强内部审计技术规范建设,对内部审计提出技术性要求;严格执行内部审计计划、工作底稿、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组长全面检查审计项目组工作,落实审计业绩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克服“责任分散效应”;注重审计项目现场管理并加大审计跟踪力度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社会信誉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委托其进行基建、修缮工程项目审计,并对其加以监督和评价,协调相关主体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探索和实践,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了审计质量。

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探析

狭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发现违约行为的概率与审计人员对已发现违约行为进行披露的概率的乘积。广义上讲,内部审计质量取决于人员素质、法治环境、决策管理、技术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管理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全体内部审计人员的共同努力。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组织和制度管理

关于内部审计的组织管理应围绕增强内部审计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进行,提高内审机构的层次,由组织的负责人直接领导,在具体组织形式上要将现行的按照审计对象划分的业务部门与审计项目结合,灵活编制审计小组,并与其他综合管理部门结合,以整合审计资源共同开展审计项目。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如制定并完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用刚性的制度实现管理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加强审计项目质量评比,通过开展优秀审计方案、报告、成果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审计质量。

(二)丰富内部审计人员质量管理

通过内部审计道德规范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通过自学和培训相结合,提升业务水平、工作技能、综合素质,以便应对各种复杂局面;通过意识教育,提升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要求内审人员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其他具体准则。针对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并影响审计资源配置效率的现状,可以依据审计项目及行业类型,聘请外部审计专家定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效率加以评价,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专家库,也可以引进其他专业人才,构建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三)充实审计过程和结果质量管理

审计过程质量管理,要点线面结合,既要落实“计划—准备—实施—报告—公告”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又要对列为重点区域的审计业务环节或活动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管理。在审计现场管理方面要强化审计项目现场进度控制、岗位责任落实及复核机制。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实务研讨,提升对审计复核与审理的重视程度,将审计复核和审计审理的理念落实到内部审计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建立专门法制机构并配置审计复核、审理人员,坚持全面复核,突出重点,各级复核人员要明确具体复核内容和所承担的责任,实现层层把关和级级负责,注重审计人员和审计复核、审理人员之间有机结合,在审计实施现场审计组成员之间还可以随时进行复核审理,把复核审理工作做到审计实施现场,可随时纠正不当的审计行为和审计人员初步对问题定性不准的问题。关于审计结果质量管理,要坚持内部审核与外部检查评价并举的方针,统筹搞好后续审计,围绕整改制度、重点、措施及问责问效机制,杜绝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前查后犯现象,研究落实内部审计改进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审计建议执行的跟踪落实,确保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建设性。

(四)转变审计观念,创新内部审计内容与方法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发挥风险管理职能,识别、防范、降低组织风险,实现组织活动的合规性、经济性和效益性。监督只是手段,服务才是目的。因此必须克服“查错纠弊”的传统认识和定位,树立“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通过内部审计的服务,实现增加价值的目标。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必须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根据组织管理者及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要从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转向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建设性经营审计、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等众多新的内容,对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予以提示,为组织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审计技术与方法作为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在内部审计充分发挥预警性、建设性、服务性功能的同时要基于内部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环境,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ERP系统实施后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方法抽查原始数据录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运用计算或分析性复核方法确认审计证据;OA和AO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既要利用Excel、Foxpro、Word等常规软件的功能,以节约时间、增加准确性、减轻劳动量,又要利用专门的辅助审计软件如预算执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进行项目审计,并探索更好地实现联网跟踪审计。

作者:余灿夏午宁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审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