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资统计制度规范的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对企业单位而言,分析劳动工资统计数据,能够更直观地掌握职工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从而为决策者优化人力、物力资源,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此外,工资统计还集中体现了企业用工成本,通过研究工资规律和分配情况,可以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第二,对国家而言,劳动工资统计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年底刚刚落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高度肯定了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与国家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落实各项统计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劳动工资统计是统计领域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国家制定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依据,各地区最低工资水平、社保标准、退休金标准、下岗职工工资标准等等,都是以劳动工资统计数据为蓝本,在综合分析各项因素的基础上科学制定。
由此可见,劳动工资统计大至国家政策,小至个人家庭生活,它与每个人的自身利益都息息相关,其重要性已经远远超于数据本身,是关系当下、也关系未来的一项战略举措,它既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长远性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所有劳动主体的支持,只有制定科学严密的统计制度,不断规范统计工作,才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才能真正发挥劳动工资统计的作用。
二、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未能面向所有经济主体。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对象主要还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公有制企业,这与当下国有集体企业深入改革,国有集体企业个数逐年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迅速发展存在明显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进入市场,形式多样的经济主体势如破竹,已经改变了过去由公有制企业“一统江湖”的“一元化”格局。近年来,城镇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更多城乡就业者,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劳动工资统计工作增加了难度。相较于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和日新月异的劳动力变化,劳动工资统计制度表现出严重滞后性,在实际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企业存在漏报、瞒报工资总额的现象,导致工资统计数据出现偏差。
2.统计方式相对落后,工作效率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工资统计主要采取的是人工实地调查记录的办法,然后由各地方将统计数据层层上报,最终汇总核算,不仅加大了信息安全和保真风险,致使统计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效率低下。此外,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故意瞒报数据,甚至拒绝配合统计的情况,也给统计工作带来困难。在2013年12月25日新闻频道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就对我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统计人员遭遇到的不配合进行了曝光,一度引发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三、推进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规范劳动工资统计工作
1.加大统计宣传力度,将劳动工资统计上升至决策管理高度。
社会中不支持、不配合统计人员开展工作的企业和个人并不在少数,这主要是由于民众和企业领导者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工资统计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社区、媒体等教育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导民众树立明确的统计意识,正确看待统计工作,自觉参与、配合工资统计。只有这样,统计才能面向全体,统计范围才能逐步扩大,所取得的数据结果才更具代表性、参考性。
2.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统计工作效率。
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本身是一个与数据信息打交道的综合性工作,统计部门更是掌握着大量信息资源,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信息社会要求加大工资统计数据库建设,启动统计工作信息内网和公众网,实行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层层架构,利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提升办公效率。
3.加强统计法制建设,优化统计工作环境。
完善工资统计工作的相关法律规范,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从而为统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在当前形势下尤为必要。运用法律手段,为工资统计工作建立良好的秩序,使数据统计工作“不被计划牵着鼻子走”、“不相互攀比”、“不受外界干扰”,完善调查项目,规范调查内容,减少人力物力消耗,降低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难度。
四、结语
所谓“摸清家底好运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无论是对劳动者个人,还是企业,甚至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是我国统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现行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强改革,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扩大统计范围,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提升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科学化水平。
作者:吴梦雅单位:镇江市丹徒区劳动就业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