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实现路径范文

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实现路径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实现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国家治理下的国家审计实现路径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发挥的作用也在增加。本文从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角度,对其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所发挥的监督、评价、鉴证等作用,找出了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考虑了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路径,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审计;国家治理;路径

1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作用

1.1为国家治理提供宏观经济决策依据

我国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趋势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方针政策,以此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审计通过不间断的监督检查,能够及时掌握并筛选信息和资料,对信息的可靠程度进行辨别,分析国家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家政府的科学决策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完善。同时,国家审计也能够发现违反国家经济宏观政策的问题,保证国家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和经济的安全运行。另外,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资源情况、经济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在经济政策的执行力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国家审计可以在经济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进行跟踪审计,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及时对经济政策提出建议,进行补充和完善,为国家治理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保证各项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1.2为国家治理法治、民主建设提供保障

国家治理的效果受到公权制约的有效性的影响,进而影响民主制度建设的进程,所以公权制约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公权制约这一环节要通过国家审计来保障。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是公民授予的,因此国家权力必须为社会和公民服务。政府及管理部门在行使国家权力时,必须做到合理合法、高效稳健、廉洁透明。国家审计通过强化审计的监督职能约束各级政府依法行使行政权力,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使国家公民有效的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决策当中,行使公民权利;对各级政府的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提升公民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行政工作透明化,建立阳光政府、透明政府。保障我国法制制度建设和民主制度的建设。

1.3为完善深化我国各项制度改革做铺垫

国家审计要推动经济发展,除了要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揭示当前所存在的体制性障碍,在体制的创新和改革上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国家审计在对政府的工作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发现各项政策制度本身以及在政策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要求从制度层面进行完善,改善制度上的缺陷,填补体制上存在的漏洞问题,促进制度的改革创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国家的良性发展。

2国家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国家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无法保障

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定了国家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并强调了我国国家审计机构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公民的集体利益,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的工作过程以及工作内容,不受其他机构或部门的制约。但是当前我国的审计部门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审计部门隶属于地方政府。也就是说我国审计机构的工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政治性,由国家政府机关主导,对政府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并控制其工作的效率,资金、资源的使用效率。

2.2国家审计工作形式不完善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一些腐败的罪证更容易隐藏,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国家治理所需要涵盖的范围变得更广、工作变得更复杂,这就给国家审计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国家治理中,国家审计的工作类似于辅助性质,为纪检部门、监察部门及司法部门提供数据分析支持。但是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往往是排在第一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部门可以与其他部门形成合作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和质量,以国家审计推动国家治理。

2.3国家审计人才匮乏

国家治理是一个高综合性、高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并且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治理难度增加,国家治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信息化和责任化,这就要求国家无论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技术水平方面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水平,才能保证其专业胜任能力。但目前能够达到这一要求的审计人员数量稀少,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无法适应国家治理角度下审计监督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才的稀缺会极大地影响审计的有效性。

2.4审计程序存在不合理现象

国家审计工作涉及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具有层次性和阶级性。由于不同的机关、企业、单位的内部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审计所用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审计工作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在国家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实际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并不一定会对被审计单位的机构和实际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可能会使用不能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法,最终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人力和物力,还无法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

3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路径

3.1增强审计的权威性地位

所谓权威,就是一种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是一种约束力。如果审计不具有权威性,审计所带来的威慑力就会相对较低,也就无法达到国家治理的效果。当前我国的审计机构和职责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领导问题,各级审计机关不仅受到当地政府的领导还受到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当这两者的利益存在冲突的情况下,这两者对各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就会发生混乱,造成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任务时的障碍。其次是审计机关的执法能力问题,审计机关缺乏执法能力,在审计机关发现问题时,只能将其移交到监察部门、纪检部门或是其他政府机关进行处理,审计机关问责的能力低,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不重视,“屡犯屡审,屡审屡犯”降低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削弱国家审计的执行能力。因此,必须从以上两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保证国家审计权利的独立性,提高国家审计的权威性,使国家审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

3.2不断丰富审计技术

在审计工作的进行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并且由于实际情况的改变,审计需求也会有一定的调整,这就需要审计部门学习并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来调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方面,新事物的产生使审计风险有所增加,迫使审计工作必须在一定程度上面对风险导向。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形势下的审计能够及时发现政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国家审计更好地为国家治理服务。另外,由于一些新兴媒体的出现,例如微信、微博以及其他一些自媒体,使公民能够在这些途径上对名人信息或是社会腐败问题进行举报和揭露,国家审计人员要善于利用这些新兴媒体,拓宽审计信息的来源渠道,扩大影响力,有效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3推行审计公开制度建设

审计公开的需求来源于社会信息的不对称,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参政意识、维权意识等不断增强,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愿望和诉求也不断增强。审计公开制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治理的国民参与度和政府执政透明度,加强社会风险管理。社会公众具有揭露违法违纪的客观事实的诉求,所以我国审计机关应该站在公众的角度上,满足社会公众的诉求,对各种违法违纪大案进行严肃处理,并将其审计结果和审计后各级部门整改的措施和情况告知公众,从根本上提升审计的质量及水平。开展建设审计公开制度不仅要注重审计公开制度本身的建立,还要注重其外在环境的营造,同时保证审计结果信息的及时反馈,达到社会公众和国家政府之间有效的双向信息沟通。审计公开制度的完善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做到:一是及时公开审计结果,使公民及时了解审计信息参与审计活动;二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审计活动进行宣传,鼓励公民参与审计活动;三是对公众提出的审计活动相关问题及时热情回答,听取公民意见。

3.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无论在哪一领域,人才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审计行业这样更加依赖于实践的行业,更应该强调审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注重以人为本来提高国家审计的质量。也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和提高,国家治理对国家审计的众多要求之一就是要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因此,要将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作为提高国家审计质量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持续不断地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并提高对审计人员后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其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变动,不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其次,还要注重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在不断培养国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同时,鼓励国家审计人员了解一些国家审计的典型案例,通过国家审计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将案例中的优秀方法运用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并避免案例中的失误再次发生。

4结语

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国家审计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又取决于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的基础性地位使得在没有有效的国家审计制度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国家治理。政府应该完善国家审计相关制度,使国家审计更好地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为国家治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邵芳,谢放.浅议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J].江南论坛,2015(2):51-52.

[2]李锦娟.审计人员视角下的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9):219.

[3]刘笑霞,李明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历史考察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6(1):89-99.

[4]谢柳芳,韩梅芳.政府财政信息披露在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路径研究[J].审计研究,2016(3):63-70.

作者:肖遥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