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教育统计与两型社会构建关系范文

大学教育统计与两型社会构建关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教育统计与两型社会构建关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教育统计与两型社会构建关系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是在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破坏的基础上,追求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高等教育改革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由于宏观教育决策失误、传统的教育体制弊端以及教育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效益偏低。因此,合理配置高校教育资源,挖掘现有学校的办学潜力,改革高校结构,是“两型社会”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要实现高等教育从粗放型增长逐步过渡到集约型发展,必须加强统计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应用,使高等教育分析由定性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发展,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高等教育统计是评价高等教育资源与“两型”社会建设需求匹配性的重要依据

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质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效率,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1]这必将引起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产生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和互动。[2]“两型社会”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培养素质高、创新性强、专业性强的高级人才。高等教育统计则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信息,成为判断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两型社会”建设的经济和产业需求是否匹配的重要依据。

1、从人才培育角度而言,高等教育统计反映出人才专业结构是否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高校向社会进行人才输送,从人才供给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一般而言,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状况决定着专业人才需求结构,进而决定着人才供给结构。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同行业内部也会由于企业规模和产品结构的不同而呈现出人才需求的差异化。因此,通过高等教育统计数据与经济统计的比较分析,高等院校才能充分了解所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类型要求,才能判断教育层次结构与劳动技术结构是否相适应,教育形式结构与地区经济所有制结构和消费结构是否适应,教育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是否适应。

2、从科技支持角度而言,高等教育统计充分反映“两型社会”建设中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能力。科技创新是“两型社会”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高等院校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强大的人才优势,将科技势能转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强大动能,转化为生产社会财富和不断优化环境的现实能力。首先,高等院校可发挥其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勇于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课题,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此外,加强与国外的科技交流,把握科技前沿,为高校参与“两型社会”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二,高等院校可充分发挥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结构层次丰富的优势,实现学科相互支持、交叉和渗透,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第三,高校应通过知识应用,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并通过科学咨询参与社会变革,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校必须实现知识传授、创造和应用三者的有机融合。高等教育统计中的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成果获奖率、专利获得、成果转化率、社会效益等诸多指标都充分反映出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能力。高等教育统计与经济统计信息的比较分析,揭露出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两型社会人才需求的匹配性以及高校科研成果应用和转换能力,是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如果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出现错位,或者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能力低下,那么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这显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宗旨相违背。因此,只有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统计资料,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周期及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高等院校才能设置与“两型社会”建设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倾斜力度,提高成果转化率,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二高等教育统计是“两型社会”建设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决策的基石

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为辅的投资体制。教育经费筹措和分配方法的不同不仅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而且也将影响到教育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1、高等教育统计是判断高等院校规模与“两型社会”发展匹配程度的重要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投入总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着高等教育规模。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会刺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经济快速发展使高素质劳动力和科技创新产品、战略策划创意的需求总量相应增加,带动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以相应的经济条件作支撑,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物质财富,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承载力。在物质财富和经济条件有限的条件下,如果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规模过大,就会超越社会的承受能力,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要素。[3]高等教育统计是判断高等教育投入总量是否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工具。高等教育投入过大,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投入不足,造成教育经费不足,则不能满足“两型社会”建设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的适度规模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统计涉及教学、人事、资产、科研、教育经费、基础建设等各个方面,通过高等教育统计与经济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将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考察,揭示出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就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充分发挥统计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功能。

2、高等教育统计是“两型社会”建设高等教育投入决策的指南“两型社会”建设要求教育资源最合理配置。增加教育投入的总量,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促进教育和推动经济发展。只有保持合理的教育投入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教育资源流向富有活力和最有效率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教育投入才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经费如何以符合效率、公平的原则分配到各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程度和速度、管理方法和成本以及如何进行高等教育机会的再分配,都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4]因此,“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发展从粗放能型增长逐步过渡到集约型发展,需要高等教育建立投入与产出紧密挂钩的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统计通过科学设置指标,不仅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和行政部门进行教育规划和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而且可以检验教育决策执行情况和考量政策执行效果,成为教育监督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教育统计是两型社会建设高等院校微观管理决策的工具

“两型社会”建设是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高等院校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存在着管理效率高低的问题,如行政机构运行效率、教育管理效率、教学效率的高低等。因此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高等院校首先必须从追求规模扩展到提升办学效益上来,即提高高等教育单位投入的效益;其次,要在高校内部合理配置资源,合理分配,使高等教育经费的二次配置逐步调整并趋向更加合理;第三,提高教学水平,使受教育者有明显的收入优势,使学生的价值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统计为高等院校微观管理提供了详尽的信息,成为高校管理决策的有效工具和手段。首先,高等教育统计通过横纵向比较,能反映高校的现状和实力。一方面,通过对现有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分析,参照国家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全面掌握和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院校进行比较,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知识创新,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差异,有利于摆正学校位置,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其次,高等教育统计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为提升教学管理效率提供依据。例如,学制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分量的确定,教育经费的分配、录取方案的制订、教学效果的考核,各种教学和教法的比较,学生思想倾向的调查,学科成绩的评定,学习成绩的比较,健康状况的测查等,都需要运用教育统计方法来提高它的科学性和效率。又如,教师的绩效考核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基础,学校通过组织考核,测量教师教学科研成果的水平,了解教师能够胜任什么岗位,考核评价的结果是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和按劳取酬的重要依据。高校只有切实建立科学的,稳定的评价体系,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不懈努力。第三,高等教育统计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供依据。如依据统计数据和资料,参照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控制,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失控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校办学实力。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统计有利于高校在“两型社会”建设的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是评价两型社会建设中高等教育资源供求是否平衡的重要依据,是教育宏观管理中对高等教育规模控制和投入管理的基础工具,是高等院校提升内部管理效率的基石。通过高等教育统计,无论是高等院校的微观管理水平,还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水平,亦或是服务于经济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都能得到大幅提升,使高等教育能多角度、全方位的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