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统计信息化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开端,以Internet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信息化潮流,改变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和政府机构的政务运作方式。信息化在给教育统计工作改革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升温,教育统计信息的资源地位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信息化给教育统计工作带来的机遇是全方位的。集成的WEB网站系统,为教育各级部门统计信息业务的网络化提供了标准规范,提供了可管理性,为统计信息服务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以此将传统业务与新兴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保障统计数据中心和信息网站系统的更新、维护,可向各级部门提供更新、更全、更准确的统计数据。在以网站为核心的统一的数据标准、业务范围、用户界面的应用软件支持下,各类学校基层统计部门构筑了统一的常规统计业务处理技术平台。传统的任务布置与数据上网技术成功结合之后,形成了新型直接的“布置—上报—反馈”交互式网络业务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两个信息统计网。第一,普通教育统计信息网:统计范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以及高校的数据资料,可在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下进行由下而上的逐级填报。第二,职业教育统计网:统计范围包括大专以下的各类职业学校,如财税类学校、商业类学校、技工类学校、师范类学校、计算机类学校等等,也可进行自下而上的逐级填报并汇总。信息化建设既为教育统计工作提供了运行基础和技术保证,同时也为统计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机遇。第一,信息化使统计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制度化、社会化、法制化的途径进行,使统计人员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工作者。第二,信息制度与法规为教育统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政策法规保障。第三,统计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国家信息资源开发中的重点规划项目之一,信息法规与统计法将为统计体制的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为统计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统计改革,但还缺乏适应信息化进程,适应微观经济数据采集、处理、整理和管理及咨询的应对措施。在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
1、现行的统计工作管理体制与网络化工作有冲突。第一,在自下而上的呈报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抽样调查的检测程序,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难以保证。第二,调查组织缺乏自律性,缺乏统一管理,调查结果往往与事实出入较大。第三,统计过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得力,监督渠道不畅通,统计法规体系不完善。
2、统计队伍的建设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统计队伍历来是我国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而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对统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迅速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是我们近期亟待解决的难题。
3、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少人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忽视应用系统;重视信息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忽视推广普及。
4、统计指标体系不适应信息化的需求。普教与职教分属不同的统计体系,但随着新型的综合学校模式的建立与推广,普教职教兼容已经成为现实。怎样在统计指标中体现其差别和相容点,怎样实现普教与职教统计数据的连接性,建立新的统计指标体系,是急待研究的课题。
5、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进度不平衡、标准不统一。特别是在基层学校,应用统计信息化的投资根本满足不了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要求。
为了满足学校教育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满足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需要,传统的统计与管理体系需要调整。
1、对报表体系进行分类管理:在建立一套新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基层报表与综合报表的分类统计管理,提高统计报表的规范化程度。基层报表主要针对基层学校进行统计,基本宗旨是保证填报单位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便捷性。综合报表主要针对普职二类学校,需要对用户进行权限管理。
2、对统计设计进行工程化管理。通过对所有基层学校的统计工作实施工程化整理,将统计信息标准、报表内容的管理与处理形式的管理工程化,使统计各级部门的职能得到强化和调整,使统计更能体现“快、精、准”的要求。
3、统计管理体系要适应网络化的要求。要调整现有的统计管理体系,将各级统计工作进行规口管理,健全统计法规,以适应统计工作信息化的要求。
4、对统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推进教育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造就一批知识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统计人员能熟练掌握现代统计工作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教育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