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首席医师团队对计生家庭管理模式探索范文

首席医师团队对计生家庭管理模式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首席医师团队对计生家庭管理模式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首席医师团队对计生家庭管理模式探索

[摘要]目的探讨首席全科医师医生团队化管理模式下,对与首席全科医生签约的失独家庭进行全方位管理,评估失独家庭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与访视、电话、短信、微信及互联网+、门诊中西医治疗等各种渠道。结果通过签约率、签约满意度等进行综合评估,来分析管理的成效。结论以社区为平台,组织或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关心关爱失独家庭,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疏导服务;让百姓信赖的首席全科医生与之签约,关注其健康问题,让他们在医生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安度晚年。

[关键词]首席全科医师团队;计生特殊家庭;综合管理;初步探索

目前,中国15岁~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1]。至少有200万老年人因无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2]。由“失独”群体引发的“养老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金珑嘉等[3]研究显示从失独家庭其成员户籍所在地和失独家庭内部是否存在隔代抚养的问题两个角度分别对失独家庭进行了分类,失独家庭内部存在着经济援助少、家庭成员生活无依靠、心理负担大等的养老困境本文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之间,将该街道九个社区32户失独家庭建立档案,通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与访视、电话、短信、微信及互联网+、门诊等各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希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地管理模式。朝晖街道九个社区共用32户失独家庭,涉及人员有五十四人,在本市各分管区域中属于最多的,任务也是最为艰巨的。“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对于格外重视传宗接代的中国人来说,儿孙不仅是父母血脉的延续,更是长辈们承载希望的载体,每一个生命的夭折,都会让其背后的家庭走向崩溃。

通过街道、社区计生工作者的前期数据统计,全科首席医师联合街道计生办、社区工作者数次走访了街道内的失独家庭,并为其建立了档案,下城区卫计局为其提供飞欣健康管家远程血压心律控制仪器,终端连接在全科首席医师手机上,即互联网+的模式,便于随时监测到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同时,还联合街道及社区组织了多场健康讲座,涉及内容有心理、生理及慢性病管理等等,深受他们的欢迎。节假日首席全科医师团队成员通过电话、短信及微信的问候,有健康问题同样也通过这三条途径,还有门诊的中西医治疗,这些都让这些家人们觉得暖心。从原先的劝说来跟医生签约到后来的主动来诊间签约,签约率连年上升,好评连连。签约工作拉近了家人们与医生的距离,也让他们觉得病有所医,老有所靠。有些家人甚至特地赶到社区服务中心来向医生道谢或向领导提出表扬。加强对失独家庭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工作。以社区为平台,组织或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关心关爱失独家庭,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疏导服务;让百姓信赖的全科医生与之签约,关注其健康问题,让他们在医生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安度晚年。通过培养首席全科医师发展全科专业特长,对失独家庭进行全方位管理,将家庭医生的作用落到实处,是“医养护”签约服务的具体体现。

具有全科专业特长的首席全科医师团队对失独家庭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较一般全科医师相对较受患者信赖的专业指导,又可对失独家庭提供与一般全科医师相同的慢性病干预管理或健康咨询,弥补了目前社区计生工作人员家访或普通全科医生对失独家庭管理的不足,也凸显了对失独家庭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医疗、社区资源,促进失独家庭与医生团队之间的沟通,提高失独家庭慢性病治疗依从性,提高自身管理的参与率,改善患者康复环境,提高患者康复效果,提高治疗率,降低复发率、住院率,提高失独家庭患者的社会功能,回归社会[4]。通过首席全科医师团队对失独家庭的综合管理,充分体现了全科医疗管理理念,确保了失独家庭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指导,高效利用社区资源,节省了慢性病管理的医疗投入。以“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为契机,提高失独家庭签约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9(4):75-78

[2]陈恩全国“失独”家庭的规模估计[J].人口与发展,2013,19(6):100-103

[3]魏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2,25(10):24-27

[4]黄炜,屈博.浅谈对失独老人精神创伤的心理康复介入[J].心理月刊,2019,14(1):57.

作者:陈艳明 俞勤儿 单位: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