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事业财政政策优化路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常用的确定绩效审计指标权重的方法包括主观经验法、德尔菲加权法等。综合多元的文化事业主体,并结合公共财政投入的特点,本文尝试从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战略、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组织管理、公众参与以及9方面维度设计指标体系(参见图1)。该图共涉及一心、两层、三维、四面。一心就是指一个核心,即“始终坚持目标导向”。两层是指“投入”“、产出”“、效果”以及“战略”所构成的底层维度,即“以最少的可得资源来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追求投入与产出之比的最大化”。另外一层是指“组织管理”“、公共参与”“、设施活动”“、信息技术”所构成的上层维度。三维分别是指“产出—目标”、“产出—效果”、“投入—产出”,是投入、效率、效果三者之间的权衡取舍。四面是指“绩效信息”(△目标-信息技术-公众参与,面1)“、绩效人员”(△目标-公众参与-组织管理,面2)、“绩效反馈”(△目标-组织管理-设施建设,面3)“、绩效审计”(△目标-设施建设-信息技术,面4)。
对于财政投入文化单位进行审计评价,不可能“一刀切”,彻底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本文试图从上述9个维度入手,勾勒出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审计的指标轮廓(见附表)。该表所设计的指标倾向于文化事业机构的通用性,部分指标具有针对性,在具体的使用中应根据对象而加以选择或延伸。文化事业涉及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种类之间既具有普遍性特征,又有很明显的行业特征。因此,所设计的指标只是一个通用指标的模式,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应对以上指标有所取舍,以期准确地把握文化事业单位财政投入的关键评价环节,更加全面、科学地设计绩效指标。首先,必须明确各类文化机构的“共性”和“个性”的指标,明晰指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次,延伸高层指标,运用多级次指标。对于难以直接观察、测量和表达的指标,可以采用相关的间接指标。最后,结合地区的差异性,合理比较,以绩效审计的目标和重点与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相结合,在上述一般指标中应有所取舍,确定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并赋予各指标的不同权重,组成比较完整、科学的审计指标体系。
通过积极地探讨和实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审计,能够科学、公正地评价和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促进财政部门以及政府的决策部门完善财政政策,提高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的效率,优化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
(一)完善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制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投入和扶持政策,切实做到中央和省级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并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扶持和倾斜。首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事业费的稳定增长机制。其次,在合理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财政,建立中央、省、县、乡四级财政分担体系。最后,完善财税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建立健全文化资源配置机制
首先,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范围,突出支持重点。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继续由政府投入兴办并给予重点资助,对于文艺团体则实施政府资助与社会兴办并行机制,对于营利性文化企业和机构则应完全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同时政府在产业政策上可给予适当优惠。其次,创新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文化产品的不同种类,采用不同的财政资助方式。比如:对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纯公共文化产品,由政府完全负担;对于文化信息工程等准公共产品,可由政府采取出资购买的方式承担。第三,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要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采取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适当倾斜的政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二要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软件服务的投入;三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用人机制,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素质。最后,建立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建立公众文化需求的表达和调研机制,加强对居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调研和沟通,形成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使有限的文化资源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
(三)健全文化事业审计监督机制
要科学运用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结果,逐步建立与绩效审计结果相衔接的财政投入资金预算安排和分配管理机制。一是财政部门可根据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绩效审计结果,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按规定程序调整支出预算。二是根据绩效审计结果分析文化事业财政投入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意见,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三是被评估的文化事业单位,根据绩效审计结果分析,提出加强内部管理的措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将绩效审计结果逐步向公众公开。要把公共文化财政投入绩效审计作为加强公众对政府信任的措施,体现公共文化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本文作者:田靖鹏、范育琳、李国柱、童婉萍、李丽、赵婷、秦秋菊、胡冰然单位:陕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