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审计问题的应对办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自《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出台后,各级审计部门增强资源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以建立“两型社会”为目标,以维护资源环境安全为宗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取得显著成就。由于各种体制的不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需要亟待解决。
一、开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资源环境审计与“两型社会”建设具有共同目标,“两型社会”建设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从而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审计通过审计部门监督环境政策执行力度,管理环境保护资金,促进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利于“两型社会”的建设,“两型社会”的建设突出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2、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利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审计的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实现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为基础,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的全力配合,还需要审计部门的严格监督。资源环境审计可以全面揭露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有效措施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情况,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资源环境审计与科学发展观密切相关,资源环境审计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是传统审计创新的主要体现,有效促进审计的科学发展。资源环境审计已成为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环保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利于“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是建立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只注重经济发展不重视资源环境的保护,经济和社会无法实现长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落实既要统筹经济发展又要兼顾资源环境保护,最终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审计的开展可以对资源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披露,真实反映资源环境政策执行情况和相关部门责任履行情况,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4、利于环境问题的改善。资源环境审计开展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资源环境审计可以有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现资源和能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清洁生产,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减少环境污染。资源环境审计还可以监督投资建设中的资源环境保护,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资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
1、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保护情况。第一,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的开发和治理审计,及时发现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作出客观评价并制定有效治理措施;第二,水和大气等资源的污染防治审计,根据各项环境监测指标,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并全程跟踪污染防治过程;第三,生态建设工程的审计,关注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破坏问题和生态工程运行效果。
2、资源环保资金的管理。资源环保资金的管理是环境审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环保资金筹集是否合法、资金管理是否规范、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审计、资源环保资金和配套资金到位和发放是否足额及时等内容。
3、资源环保政策和管理系统的落实。资源环境审计会对各级政府和企业资源环保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保证政策的制定充分结合企业和当地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的全面性和可行性以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使环保政策更加规范科学。资源环境审计还要对各部门环保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生态问题治理措施、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结构的设置、监测报告和指标数据的等,使环保管理系统更加健全和完善。
4、资源环保责任的履行。资源环境审计应对相关单位环保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主要包括是否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履行环保责任、环保绩效是否达标等。其审查的重点在于违规行为的处罚、环保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三、资源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专业环境审计人员缺乏。资源环境审计是集环境、财务和社科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专业性学科,审计人员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专业技术。目前审计人员多出身于财务和审计专业,很少具备环境和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才缺乏,严重阻碍资源环境审计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环境知识的欠缺致使资源环境审计停留在表面现象,无法发现本质问题,影响资源环境审计的质量。
2、资源环境法规不健全。随着国家对资源环境重视程度的加强,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资源环境审计提供参考,但是资源环境审计实施细则和实际操作规范并未明确规定,致使环境审计过程中没有相关法规进行规范,缺少有力保障和威慑力。
3、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数据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性,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完善,资源环境审计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产生巨大的审计风险。资源审计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审计人员对各个环节进行审计时没有依据可循,无法定量分析,最终导致评价结果没有对相关项目责任人产生直接的约束力。
4、资源环境审计依据不足。环保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资源审计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与环境审计工作相结合。例如环保资金管理方面法规的欠缺和绩效体制不完善导致资源环境审计依据不足,审计取证难度大,审计结果遭到质疑;环保监督职能划分不明确,导致有关部门责任不明确和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5、资源环境审计范围不全面。目前,我国资源环境审计主要侧重于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和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监督,包括环保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各种费用的上缴情况、环保法规的制定等,并没有涉及国际履约和环境政策的监督审计等工作。资源环境审计范围的不全面,致使审计效果只是起到防范作用,还未发挥其促进和制约作用。
四、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的对策
1、提高资源环境审计专业人员素质。资源环境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影响审计效果,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审计人员要调整自身知识结构,再熟练掌握财务知识的基础上,及时充实环境和工程专业知识;其次准确运用环保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最后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为资源环境保护提出合理的建议。
2、创新资源环境审计方法。在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同时,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和方式,保证资源环境审计更好的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开展传统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审计监督,可以有效促进环境审计的全面发展;另外根据审计对象实际情况,突出审计对象自身特点,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和技术实现审计的全程跟踪,可以使资源环境审计效果更加明显。
3、加强资源环境审计立法。在增强资源环境审计重视程度和环境政策运用程度的同时,加快资源环境审计细则和评价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规范环境审计操作流程。参考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中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环境审计法规、理论框架和作业标准,使审计工作逐渐规范、信息披露更全面,使资源环境审计结果更具约束力。
4、丰富资源环境审计内容。首先通过开展环境项目和环保资金的绩效审计,使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更加透明,更加规范,提高项目质量的同时,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审计,使项目建设全过程得到有效监控,降低投资风险、降低经济损失;最后开展环境咨询,为管理部门提供有利的决策依据,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5、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资源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资源环境评价科学合理的重要基础,指标体系的完善使资源环境审计得到量化。评价指标的建立应该遵循简洁合理的原则,以实用性和系统性为出发点,结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便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