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政策跟踪审计的内容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政策跟踪审计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经常面临海量数据,如果采用传统审计方法,不仅审计效率低下,而且还容易导致失误。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查找出异常的数据发现审计疑点,再辅之以人工查证,以可靠、及时、准确的数据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与可比性。如2012年开展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调查,一些审计机关组织了计算机数据分析小组,利用计算机进行对比、分析(逻辑错误),发现审计疑点,然后再安排审计人员逐个核实取证,提高了审计效率,扩大了审计的覆盖面。事物的发展要受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具有动态、螺旋上升趋势,政策目标的实现也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循环的过程。借助于控制论,可将政策的制订执行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确定执行标准。主要是根据政策目标制定政策执行的标准;二是衡量执行情况;三是纠正执行偏差。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国家审计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国家治理‘免疫系统’”。因此发挥国家审计对政策的“免疫系统”功能,就必须将国家审计与政策制订、执行过程相结合,即根据政策的制订、执行过程的需要,适时介入跟踪审计模式,通过对党和政府政策的及时、持续跟进,提出审计建议,减少或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实现政策目标。同时,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审计机关既可以自行实施政策跟踪审计,也可以由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吸收部分内审人员或被审计单位人员参加,以提高数据信息收集效率。通过灵活多样的审计组织模式,既可以合理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又可以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内审人员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
政策跟踪审计的内容
(一)政策的合法性审计
政策合法性包括政策制定主体、政策制定程序以及政策实施的主体与程序合法。因此政策合法性审计应考虑以下内容:一是政策制定主体是否合法,审计是否存在超越主体职权制定政策的现象;二是政策制定程序是否合规,即审计政策制定是否经过法制机构复核审查、是否经领导集体决策、以及政策签发人员是否具有资质;三是政策的实施主体是否合法,即审计政策实施主体是否存在超越职权履职或渎职行为;四是政策实施程序是否合法,审计政策的执行是否公开、透明,以杜绝政策执行“黑箱”;五是对政策执行效益进行审计,以避免政策执行成本高于所获得的收益或成本与效果比超出合理范围;六是政策的制订、执行是否置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是否充分发挥群众对政策的监督作用。
(二)政策的科学性审计
政策科学性审计通常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政策制定参与全体群体是否采取了广泛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即审查是否经过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咨询机构等程序;二是审计政策目标是否合理,即该政策目标是否与国家治理目标相一致,是否存在超前或滞后;三是政策是否稳定且措施是否明确合理,即该政策是否与一定时期内的国家治理目标相一致,且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四是政策的目标和政策的手段是否做到了统筹兼顾,是否与其他政策存在矛盾或冲突,即经济政策制定必须结合经济环境;五是政策调控力度是否适当,即审计是否存在调控力度过大或不足,以减少或消除其对政策执行的不力影响。如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效用,且规定了家电补贴的范围和比例,以及实施时间和范围。因此可以判断确定该政策目标与措施明确、具有稳定性,且调控力度恰当。
(三)政策的可行性审计
政策可行的先决条件就是政策的合理性,即政策的各项规定是否反映了现实情况,政策所规定的各项措施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政策的制订者不能仅凭主观臆想去设计政策问题和制订政策,而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实现民主化决策,增强政策的合理性。一项政策总是要具体实施执行,而要付诸实施就必须具备实施的条件,否则就会使政策执行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完全落空。政策的可行性审计主要看政策的手段或工具是否合理、可行。如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先在山东等三省一市进行试点,然后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山东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开始推广,最后是在推广经验的基础上再扩大到其余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此可知该政策的实施过程,即试点———(总结经验)推广———(总结经验)扩大的过程与哲学认识规律相符。
(四)政策的公平性审计
一项政策能否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关键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公平合理。通常来说,如果政策的实施客体觉得政策公开、公平、公正,则易于接受,否则即使强制推行,也会遭遇到政策客体的抵触。公平是指收入与付出相符合、贡献与报酬相一致、权利与义务相对称、所有政策客体均具有平等生存、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政策的公平性审计要特别注意防止一些部门机构利用政策形成过程谋取部门利益,产生行政垄断或行政独断的现象。如家电下乡政策规定,农民在指定经销商处购买符合条件的家电下乡产品予以补贴,该政策的实施客体为有农村户口的人员,且对满足条件的所有客体均给予补助,因此可以判断该项政策具有公平性。
(五)政策实施审计
通常一项政策从政策制定到实施总是存在着层级距离,容易导致信息传递偏差,其结果往往导致政策的实施效果达不到政策预定目标,因此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重点应放在政策实施过程审计,以消除或减少执行偏差。
(六)政策效果审计
政策效果就是政策实施后目标群体的变化情况,即政策的产出效应。政策效果审计主要应审查以下内容:一是对政策实施的直接结果进行审查,检查结果是否达到政策目标所规定的指标水平。对于数量化指标的实施情况,主要是将实际值与计划值相对比;而对非数量化指标的实施情况,则可以从政策的实施对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的影响来评价。二是对政策实施的附加效果进行审查。所谓附加效果是指无论某一政策的直接效果如何,一项政策除对特定目标发生影响外,还会波及相关领域甚至整个社会,影响其他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对政策附带效果进行审计评价,可以客观理解和测定政策的整体效果。三是对政策实施的意外结果进行审计,所谓意外结果是指政策执行出现成本产出比高得异常或成本产出比低得异常等情况。四是对政策执行潜在结果进行审查评价,以减少或消除政策的潜在不利影响。
政策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
政策的制定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控制理论来看,对某一事项进行控制可以在行动之前、进行之中或完成之后进行,第一种称为事前控制;第二种称为同期控制;第三种称为事后反馈控制。按政策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可以将政策跟踪审计分为三类:全过程跟踪、适时介入式跟踪和选择重点介入跟踪。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效果与介入时点密切相关,以尽早发现政策执行偏差,减少或消除政策执行偏差造成的损失为目标。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是指对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后的政策执行效果整个阶段实施评估的一种审计模式。笔者认为全过程政策跟踪审计的介入时点应选择在政策制订完毕、公示征求意见稿时介入,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政策制订机构的职能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吸收审计建议,减少因政策制定影响政策执行效果。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要求较高,需要掌握审计、经济管理、政策学及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等知识。
(二)适时介入式跟踪审计是根据政策执行实施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时机介入跟踪审计。选用适时介入审计要选好介入点,即必须抓住政策制订、执行等活动的重要过程。政策执行跟踪审计应从服务国家治理的视角出发,制定政策执行跟踪审计的目标,然后根据审计的目标、要求以及审计资源等确定介入审计时点。无论是从政策制订阶段介入、政策开始执行时介入、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介入,还是政策执行出现异常情况时介入,其介入时点的选择应在满足审计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减少审计资源消费。在政策跟踪审计探索时间阶段,建议其介入时点最好选择在政策开始执行时介入,这样通过对某项政策执行阶段的介入,可以为后续适时选择介入积累经验。
(三)选择重点介入跟踪审计是选择政策活动的关键(重点)环节介入审计。当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或当政策执行效果不明显时,审计机关可选择介入跟踪审计,查找出现异常情况或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提出合理审计建议,促进政策完善。对未出现异常的其他政策,国家审计可根据国家治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部分政策进行抽查审计,以发挥审计威慑力,促进政策实施效果。(本文作者:丁时勇、朋薇、陈永康、吕炜单位:重庆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