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条据书信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公共性
传统学者属于书斋型文人,他们虽然在与友人的书信来往中阐发文艺主张,探讨某一文学理论,但他们的书信文论相对较私人化,流通渠道仅限于数个好友之间,甚或乃至结集出版文集时,才将它们收录其中,为世所悉。反之,由于报刊传媒的发展,相当一批五四学者以“文”谋生,他们从事翻译、编辑、职业撰稿人等工作。受此职业特点的影响,书信这一传统的文体也成为批评家们公开宣传新思想、论争新观点的重要工具。五四以来,采用书信形式发表于各大报刊的文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钱玄同的《致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第3卷第1号;胡适、钱玄同的《通信:论小说及白话韵文》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1号;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3号;林纾的《就本刊登二古评批〈荆生〉给本刊主笔的信》发表于《每周评论》第15号;鲁迅的《致傅斯年信》发表于《新潮》第1卷第5号等。借助于报刊这一现代形式的“公共空间”,书信体批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度。首先,通信成为开展文学批评的重要途径。
这些书信文论或是一封或是一组,通信之人可以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借通信而展开的讨论由于参与者众,其影响力自然也大。从文学批评实况看,像胡适关于“八事”的《寄陈独秀》来信一经《新青年》第2卷第2号刊登后,即刻成为评论界的热点。陈独秀回信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胡适撰写《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该文在《新青年》发表后又引起钱玄同的关注,他也给陈独秀写了封信,提出自己的意见。陈独秀收到后将钱信以及自己的回信一并刊登在《新青年》上。钱胡两人也有书信往来,他们之间的书信《通信:论小说及白话韵文》同样刊于《新青年》上。尔后参与论争的来信越来越多,既有新文化统一战线同仁们平心静气的切磋,也有新文化运动者与林纾之流的复古主义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随着讨论的维度不断拓宽,新文学观念也日臻完善。其次,以传播媒介来公开表达意见,是“公共空间”的显著标志。借助报刊这一“公共空间”,书信体批评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传统的书信体批评缺乏普通民众的参与。民众的缺席导致文学理论传播通道的单一,而文体往往需要在双向的传播与幅射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发展。五四时期倡导使用的白话大大降低了书信写作的门槛,再加上许多报刊杂志为了扩大影响,纷纷开设读者“通信”栏目,使越来越多的平民读者成为文学批评的新生力量。1915年9月《新青年》(时名《青年杂志》)创办之初,即设“通信”一栏,“以为质析疑难,发舒意见之用。”
《新青年》从创刊号直至1921年,每期都有读者来信,甚至一期刊登的读者来信有时多达25封。同样,《小说月报》、《创造季刊》、《新潮》等刊物都曾开辟“通信”栏目,其中不少来信所阐述的问题与文学理论批评有关。这类通信可以说是文学批评发展的隐形推手,“我之文学改良观”、“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理论”等问题就是通过这些栏目扩大影响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黄绍衡读者致沈雁冰信。该信刊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6号,黄绍衡于信中催促《小说月报》尽早开辟创作批评栏。于是《小说月报》便从第13卷第8号起开辟“创作批评”栏目,促使批评迅速扩大影响。因此,五四的书信体批评具备了古代所没有的公共性,对某一文学观念或某一理论问题的研究往往依托某一报刊作为平台,仰赖一批信友的相互交流合作。
趋时性
受时代大潮的影响,五四时期的文学批评不像古代那样相对囿于较纯粹的学术领域,具有鲜明的趋时性。五四初期,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却未能清除传统旧思想的荼毒。于是,新文化的先驱者掀起“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声浪。受此时代气氛感染,很多作家在与友人的通信里热衷于讨论如何建设新文学等问题。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都是在通信中诞生的。胡适在1916年8月19日答朱经农的信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八事”。钱玄同的《致陈独秀》一文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论证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文学革命之反响》明确提出新文学的目标“三大主义”。宋云彬与钱玄同的通信《“黑幕”书》对代表旧文学的黑幕小说展开猛烈的批判,斥之为“杀人放火奸淫拐骗的讲义”[8]70。可见,五四时期的书信体批评对主流意识形态十分敏感,始终呼应新文学的时代诉求,关注现实,具有鲜明的趋时性。概言之,五四时期,书信这一文体尽管在格式上没有较大创新,但旧瓶装新酒,这一“容器”根据时代和现实的需要容纳新思想,成功转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新文化载体。
序跋体
序跋是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体,姚鼐在《古文辞类纂》分文章为十三类,“序跋”列第二。凡经史子集,诗文图书之类皆可写序作跋,因此序跋体文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仅小说而言,丁锡根所编的三册本《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一书所收小说及说部总集凡537部,所收序跋约1300余篇。即便是在传统批评范式日渐衰微的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序跋类文论依旧成果丰硕。例如1941年王冶秋选编的《鲁迅先生序跋集》所收集的序和后记等,共有134篇,而附记、译名、附续记等还没有列入,共约25万余言。胡适所写序跋数量不亚于鲁迅,他曾说:“从1920年到1933年,在短短的十四年之间,我以《序言》、《导论》等不同方式,为十二部传统小说大致写了三十万字(的考证文章)。”
论文摘要: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教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论文关键词:苏轼;文学批评;批评文体
苏轼作为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通才文学家,他对各种文学文体都非常擅长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苏轼在宋代也是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苏轼有关美学和文艺观点往往散见于他写的各种文学文体之中。因此他的文学文体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特点也就造成了他的批评文体形式的多样性。苏轼的批评文体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就总体来看,苏轼的批评文体主要有论诗诗、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记体等形式。什么是批评文体呢?所谓批评文体就是批评者在批评文学作品或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文体形态,是批评家在批评时对文体的应用。显然批评文体也是一种文体,也具有文体的一般特点:文学性、想象性等。当然批评文体也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严谨性、逻辑性与客观性。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在其写的著作《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中提到:“从文体的呈现层面看,文本的话语秩序、规范和特征,要通过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个范畴体现出来,这就是(一)体裁,(二)语体,(三)风格。”…由此可见,童庆炳教授把文体分为三个层次:体裁、语体和风格。本篇论文以童庆炳教授对文体下的概念为依据并参照中国古代文论的有关术语分别从体裁、语体和风格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苏轼批评文体的特征。本篇论文主要阐述了苏轼批评文体的三个显著特征: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一、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论有别于西方文论的显著特征就是批评文体的文学化。”(2J地在西方,文学与批评是分开的,文学有文学文体,而批评有专门的批评文体,而且西方的批评文体非常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结构的严整性。而在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是没有严格分开的,往往是两者融为一体。这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专业的批评家,往往是文学家与批评家同为一人。作为古代一位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苏轼表达有关文学理论的观点与看法采用的都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文学色彩的文学文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体、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游记体等。首先论及苏轼的诗歌体。苏轼在很多诗中阐述了自己的文学观点。虽然是作为一种评论性的诗歌,但这种论诗诗如同苏轼及其他著名诗人写的一般诗一样具有诗歌的基本特征:讲究押韵、运用对偶、注重意境等。因此苏轼的论诗诗明显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如他的一首有名的论诗诗《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这首诗是苏轼对空静观的阐述,显然是一首论诗诗,但这首论诗诗采用的都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如这首诗运用了诗的优雅的节奏、精当的押韵、整齐的对偶、形象化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来阐明空静观、来评论诗歌,因而具有很强的文学化色彩。
不但苏轼的论诗诗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苏轼的其他批评文体如序跋体、书信体、记体等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苏轼这些批评文体的共同特点是:体制形式自由、结构如行云流水灵活自如、文风平淡自然并且富有很强的抒情性。如他写的一篇有名的书信体批评文章《与谢民师推官书》:“孔子日:‘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日:‘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在这封书信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比喻本来是用在具有很强抒情意味的散文之中,从而增添抒情散文的文学色彩。而苏轼却把比喻非常自然地运用到这封书信当中,从而显然增强了这篇书信的文学化色彩。并且这篇书信整篇文章文风平淡自然、语言平实而优美而且富有很强抒情色彩,就像一篇精美的散文,因此文学色彩相当浓厚。另外苏轼的祭文体、游记体等批评文体在评论文学观点和作家作品的时候都使用了很文学艺术方法,同样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从体裁上来看,苏轼批评文体的一个独特特征就是批评文体的多样性。苏轼采用过很多文学样式来进行文学评论,而且每种批评文体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来看,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是非常丰富的。苏轼的批评文体除了上文提到的有诗歌体、序跋体、书信体、祭文体和记体这五种样式外,还有赋体、论体、墓志铭体、碑体、说体等文体形式,因此苏轼的批评文体形式明显具有多样性特点。据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1982年版)可知,在汉代主要的批评文体是序体和书信体。而汉代比较有名的批评家如班固、司马迁、扬雄等都只是采用书信体和序体来进行文学评论。所以汉代的文学家所采用的批评文体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虽然相当繁荣,但这时期的主要文学家所采用的文体也只是几种形式,如书、序、论、赋等。如这时期非常有名的评论家刘勰用赋体写了一部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陆机也是采用赋体形式写了一篇评论《文赋》。曹丕主要使用了二种批评文体:论体与书信体。由此可知在这时期的主要文学家们所采用的批评文体也是比较少的。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新的批评文体样式:论诗诗。论诗诗的主要代表作品是杜甫写的《戏为六绝句》。杜甫作为一位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其采用的批评文体样式主要是论诗诗,因此其批评文体样式也是很单一的。
此外唐代其他著名的文学家所采用的批评文体主要是书信体与序跋体。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与白居易在进行文学评论时采用的都是书信体和序跋体这二种文学样式。宋代,除了苏轼外比较有名的文学评论家有欧阳修、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据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1982年版),欧阳修的批评文体只有诗话体、序跋体、书信体和墓志铭体这四种文体形式。而在《中国历代文论选》中一共选了陆游十三篇评论文章、杨万里的十篇评论文章和黄庭坚的五篇评论文章。陆游的十三篇评论文章按文体分为序跋体、记体、墓志铭体、书信体四种;杨万里的十篇评论文章文体可分为论诗诗、序跋体、论体三类;黄庭坚的五篇评论文章按文体可分为书信体、论诗诗和记体三类。由此分析可知宋代虽然有些评论家批评文体形式比较丰富,但是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批评文体的种类能比苏轼的批评文体种类还多的。至于元明清时期,虽然有些文学评论家在文学评论史上非常著名,如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王世贞、徐渭、李贽、汤显祖、王骥德、袁宏道,清代的金圣叹、王士祯、郑燮、袁枚、翁方纲、章学诚、王国维等,但这些文学评论家在批评文体种类上相对来说并没有苏轼的多。如果从对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史的贡献和影响的大小来看,苏轼在文学评论界并不是最有名的,但如果从批评文体种类来说,苏轼的批评文体种类是相当丰富的,没有谁能望其项背。
苏轼作为宋代一位著名文学评论家,一生写过很多批评文章,不但他的文艺评论观点独特而精湛,而且他的批评文体形式也是无比丰富而新颖。什么是批评文体呢?蒋原伦、潘凯雄在《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文学批评文体论》中说:“本论著开宗明义,将批评文体界定为体现在批评文本中的批评家的话语方式。”[1]
蒋原伦在这里给批评文体下的概念简短而明了。另外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将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比较来谈,说:“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从批评文学的体裁样式说,是文体;从批评话语的表达角度说,是方式。这意味着,一定的批评方式总是通过一定的批评文体来表现的。”[2]320童庆炳教授还在本书中提到:“在文学批评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批评文体的多种形式,如论文、点评、诗话、随笔、评传、序跋、书信、对话等等。”[2]320可见童庆炳教授给批评文体下的定义比较详细而深刻。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主要有诗歌体、序跋体、书信体、游记体、祭文体等。苏轼丰富多彩的批评文体既是继承前人智慧的成果,同时也是苏轼本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晶。苏轼多样的批评文体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苏轼批评文体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本篇论文主要从两方面来论述苏轼批评文体所具有的文体学意义:一、苏轼批评文体在宋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二、苏轼的文体自由、“文备众体”对当今批评文体带来的启示。
一、苏轼批评文体在宋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苏轼对文学艺术具有很深的造诣,对文艺发表过很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他一生写的评论文章内容之丰富,文体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虽然苏轼具有很强的文学天赋,因此才能写出如此之多批评文章,但苏轼在批评文体方面也继承了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首先谈论一下他的论诗诗。若论论诗诗的渊源,早在春秋时期,《诗经》中就已经有了论诗的句子,六朝时期文人诗中更是有不少的论诗诗句,虽是片言只语,正可见论诗诗体式发展之过程。唐代论诗诗特别兴盛,杜甫的《戏为六绝句》是七绝体论诗诗成体的标志;除七绝体论诗诗外唐代论诗诗有各种各样的体式,有五言、四言、六言,也有古体与律体,特别是五言古体论诗诗,比七绝体论诗诗更得风气之先,在唐宋时期一直很兴盛。在论诗诗发展史上,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具有特殊的意义,杜甫过后,七绝体论诗诗犹如涓涓细流而为江海,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苏轼的论诗诗无疑受到杜甫等前人的影响。由于在宋代之前就产生了论诗诗,唐代的论诗诗发展非常兴盛,北宋离唐代相隔不是很远,并且苏轼是宋代最有名的诗人,因此苏轼很容易受到唐代文风的影响,运用诗歌来评论诗歌也是很自然的事。另外苏轼的批评文体虽然相当丰富,但苏轼的这些批评文体在苏轼之前已经非常盛行。书信体和序跋体在汉代已经是主要的批评文体,如序跋体有著名的《毛诗序》、班固写的《离骚序》、司马迁写的《太史公自序》等;书信体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等。到了魏晋时期批评文体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批评文体除了书信体与序跋体之外还出现了用骈文写的批评文章如《文心雕龙》、用赋体写成的批评文章如《诗品》及用论写的批评文章如《典论·论文》。到了唐代除了新出现的论诗诗外,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批评文体:墓志铭。此外在唐代,书信体与序跋体更是得到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这时期主要的批评文体样式了。到了北宋前期,欧阳修创立了一种新的批评文体:诗话。苏轼的书信体、序跋体、祭文体、游记体等批评文体样式都受到了前人创作的影响。因为这些批评文体在苏轼之前已经存在,并且发展已经很成熟,苏轼运用这些文体来进行批评无疑受到前人的影响。然而苏轼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这首先表现在苏轼采用了多样的批评文体样式。在苏轼之前的文学家们大都使用一到二种文体样式来进行文学评论,而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丰富多彩,苏轼批评文体样式主要有论诗诗体、序跋体、书信体、记体、墓志铭体等。苏轼的批评文体样式不像其他文学家的批评文体那样非常单一,而是多种多样。其次,苏轼的论诗诗体式多样,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体式。在苏轼之前,论诗诗比较流行的体式是杜甫的七言绝句体式,当然唐代还出现了五言、四言等形式,但苏轼以前文学家们很少有运用多样的批评体式,而苏轼的论诗诗体式是很丰富的,他的论诗诗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第三、苏轼的记体批评文体比较多。据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可知,在苏轼之前没有一篇是用记体来进行文学评论的。然而苏轼却运用这种文学文体来进行文学评论,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苏轼创作了形式多样的批评文体,苏轼创作的形式多样的批评文体无疑对其以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苏轼写的许多批评文章最先对北宋及南宋文学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首先苏轼的批评文体及批评思想在很多方面影响了他的弟弟苏辙及弟子黄庭坚。如苏辙写的一篇较有名的评论文章《上枢密韩太尉书》就显然受到苏轼写的书信体批评文章的影响。再如黄庭坚在宋代也是一名著名的诗人及评论家。他也写过很多评论文章,但他主要采用的批评文体是书与记。如他的有名的书信体批评文章有《答洪驹父书》和《与王观复三首》,他写的记体批评文章有《大雅堂记》等。无论是他写的书信体批评文章还是记体批评文章都受到了苏轼写的类似文体批评文章的影响。到了南宋,许多有名的文学大家也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写过很多批评文章并且批评文体也较丰富、形式多样。他的批评文体有墓志铭体、书信体、游记体、诗歌体、序跋体等,陆游写的这些批评文体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如陆游写的一篇有名的序跋体批评文章《跋东坡七夕词后》与苏轼写过一篇跋体批评文章《跋张希甫墓志后》在文体上和文章命名方式上都是一样的,就是在用词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南宋除陆游之外,还有很多文学大家受苏轼的影响,如还有著名山水诗人杨万里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轼的影响。杨万里写的批评文章主要采用的文体有诗歌体、有序跋体。这种批评文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苏轼的影响。总之苏轼的批评文体既继承了前代文学家的传统并且又有所创新同时他的批评文体对其以后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宋代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苏轼的文体自由、“文备众体”
对当今批评文体带来的启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没有自己的特色。”[3]32020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的发展受到了西方文论的巨大影响,从而使中国传统因素大多已经丧失。西方文论主要特点是:理论讲究系统性、思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话语具有相当强的客观性。西方文论的这些特点给西方评论文章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如行文具有很强的程式化、语言非常枯燥、思维太过于讲究逻辑性从而使文章丧失文学色彩。由于在西方文论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文论向着严密的逻辑性、思辨性发展,具有很强的理论色彩,而中国古代诗性传统文论特征几乎不再存在。这就使得当今评论文章理论色彩相当浓厚,从而导致这样的评论文章语言显得干瘪、格式呈现出很强的程序性并且很单一、使读者读起来感到枯燥而无味。在这种追随西方文论的氛围里,中国的文学理论,不仅其演变历程为西方文论思想文化所规范,而且其理论体系、思维模式、文论话语都是西方文论所提供的。“中国文学理论自有一种不同于西方的诗性传统。”[3]6
《图书馆学刊杂志》2015年第五期
1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信息资源整合工作还处于面向信息资源的整合阶段,所采取的方式与用户实际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主要包括资源数字化水平较低、资源共享乏力、用户参与度低以及技术应用与管理不协调等主要问题。
1.1数字化程度不足第一,数字图书馆资源大多只实现了目录数字化,未达到全文数字化目标,数字资源贫乏,多为单调的图片、文字;第二,数字图书馆资源结构不合理,各种数字资源分散、独立、关联性不强,未能根据特定的用户进行细致分类,数字化服务无明确性,无法实现个性化服务目标;第三,对数字化资源的处理还处于粗加工阶段,未实现统一规划,内容交叉重复甚至杂乱无序,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第四,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缺乏多媒体新型数字图书形式。
1.2存在“信息孤岛”现象第一,数字信息资源检索标准和存储格式不同,导致所需的信息管理机制未能形成统一;第二,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不合理,数字图书馆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网络服务系统,数字图书信息资源仍旧分散在各地方数字图书馆,共享水平较低;第三,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不均衡容易导致信息供需脱节,大量的重复冗余信息得不到充分利用,而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却又数量不多、质量不高。
1.3用户参与程度较低未来将是面向用户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时代。而当前面向信息资源的整合方式与其存在一定差距,用户的需求未能得到很好体现,参与资源整合过程的程度较低,再加上数字信息提供单位未能及时抓住用户需求点,导致最终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信息资源。
1.4技术应用与管理不协调一方面,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容易导致数字资源受到攻击或破坏、信息易泄露或被窃取、非法增删改以及计算机病毒的危害等现象;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不仅要求技术的更新改进,同时管理机制也要随之健全完善,这样才能协调好部门间的合作,遵守统一的标准,保障网络与物理链接的紧密性,但目前还存在技术应用与管理不协调的局面。
2智慧城市背景下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设计
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商务电子邮件文体特征
论文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商务和个人沟通的最主要的网络交际手段。相比之下,对电子邮件方面的学术研究却鲜有发现,无论是商务的还是私人和社交性质的,没有统一的电子邮件写作规范和明确的语体标准。本文试图根据所收集的电子邮件探讨商务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体特征。
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当今网络数字技术运用中最普遍的网络交际手段之一。据美国IDC公司统计,早在2000年全球电子邮件信箱数量已达9亿个左右,平均每天发送的邮件多达100亿封,预计到2005年平均每天发送电子邮件的数量将达到350亿封。其中,至少50%以上是用于某种形式的商务活动。据中国互联网权威机构CNNIC调查报告,在用户最常用的网络功能中,电子邮件以74.9%的绝对优势高居首位。据统计,互联网上85%的网页是英语网页,英语电子邮件占80%。在国际商务中,电子邮件的渗透力更为显著,已经成为商务沟通基本的联络方式,并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书信、电话、传真等通讯媒体,成为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可见英语是电子邮件通信中使用最广的通用语言。电子邮件英语的使用已经引起语言研究者的关注,但因为电子邮件尚属发展中的沟通渠道,目前对这种新型交际手段的研究仍十分有限,而且就这种新的电子传播媒介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写作规范、固定的格式和明确的文体标准[1][2]。
一、网络交际的电子邮件
基于网络进行交际的手段和方法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实时交际(Synchronouscommunication)和非实时交际(Asynchronouscommunication)。电子邮件则属后一种网络交际的主要方式,它在使用上有着当今任何通信工具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特点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速度之快,而且这是一种新奇的非同步交流方式;功能越来越强大的软件让你的邮件非常便于管理,同时也比传统书信更能保护自己的隐私;非常灵活,随时随地都可以发送、接收。对于从事国际商务的商人其便利和好处更是可想而知。有别于其它传统的通信工具,发送电子邮件是通过将文字打在键盘上读在电脑屏幕上,故具有说与写的双重特点[3]。电子邮件所具有的“快捷性”、“即时性”、“保密性”、“高效性”和“随意性”使得它成为对话装置:在电子对话(electronicdiscourse)中,人们用语言不仅仅是用来传递信息,而且用来交流思想。因此,这种基于网络的交际必然具有自身的语言文体特征。
二、商务电子邮件的文体结构
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的语境,即通过电子信箱进行语言交流。作为电子商务的一部分,商务电子邮件既不同于传统的通讯方式,同时也有别于日常生活中一般亲朋好友之间的电子邮件交换。商务电子邮件的结构简洁明快,重点突出。传统书信中的信头、日期、收信人地址及其相关格式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发信人和收信人的电子信箱地址。电子邮件格式因软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使用何种软件,主要由收信人地址(To),发信人地址(From),日期(Date),和主题(Subject)组成。计算机会自动产生前三条信息,无须人工填加。电子邮件的主题行则是必不可少的,其位置在收信人的电子信箱或是抄件人的电子信箱下面,突出醒目。原则上,商务电子邮件与商务书信和其它一般书信不同,必须有主题,并且要简洁明了,使人一望即知邮件的要旨。由于网络上的收件箱充斥着垃圾邮件,主题一定要与邮件内容有关,有助收信人理解,否则无主题或意义不明确的主题通常导致邮件未被打开就被删除或可能延误处理。试比较:
主题不明确:“Expenses”
一、讲解词的撰写需要档案资源的支撑
每个场馆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参观者,选择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讲解内容。以某个大学的名人陈列馆为例,在接待上级领导时,往往侧重于介绍建馆历程、名人亲友捐赠、展品技术处理等方面,以展示建馆过程的艰辛与成果的显著;接待教师时,往往侧重于介绍此名人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以这种精神感染教师队伍;接待大学生则侧重于介绍名人的求学、求实的心路历程,以这种精神教育大学生们要明确人生目标,有追求,爱钻研;接待中小学生,往往侧重于介绍名人生平,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讲解词,虽然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基于一些有据可查的事实。这些所谓的“据”,就是支撑讲解词内容的档案资源。高校档案资源,主要来源于档案馆和各部门,在建设文化场馆时,不仅需要一些文字材料,还需要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史料和实物。档案资源此时就显得比较单薄,往往需要发动教职员工、老领导、校友等各界力量,广泛征集文物、史料,有必要时还需远赴外地甚至跨洋过海,查找档案。
二、基于场馆展示需求的资源积累
(一)文化场馆展示需求大学文化场馆为达到展示历史、彰显办学特色、弘扬时代精神、宣传校本文化的预期目标,需要精准的文字介绍,展示大量图片,利用视频和音频来表现,以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来佐证。这就对档案资源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二)档案资源的搜集途径对于特定档案资源的征集,往往有三个途径:1.档案馆,2.学校各部门,3.老领导、老教职工、校友。如果是建设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则还需再加两条途径:1.名人的亲友,2.地方档案馆。以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吴健雄陈列馆为例,为广泛征集资料,多次赴东南大学参观学习、拍摄照片,到吴健雄的家乡实景拍摄,到她曾就读过的苏州女子第二师范学校查找档案,到扬州、宜兴等地学校和地方档案馆查找档案,走访吴健雄曾工作过36年的哥伦比亚大学,到吴健雄的家中搜集一些她生前生活所用之物,到台湾她生前开展过学术交流的地方去查找资料等。征集到的各种文件、史料、实物,凝聚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和心血。
(三)特定档案资源的积累对征集到的文史资料和实物等各种档案资源,要妥善保管,展馆展出尽量使用复制品。对所有展出和未展出的档案,均应当按照档案保管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贴标签、制作目录、温湿度控制等专业化、标准化操作,保证这些档案资源能够长期完好地保存和继承下去。此外,在当下的档案工作中,应当以需求为导向,结合校史编撰,校史馆、名人纪念馆或陈列馆筹建工作经验,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档案进行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和保管,以便于学校和社会查考利用。
三、基于文化场馆主题的档案资源重组
大学文化场馆有若干个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办学历史、办学特色、时代精神和校园文化。要充分展现这些主题,仅仅靠档案的查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结合需求,对这些档案资源进行信息挖掘和资源重组。
一、传统图书的营销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那样,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种类已近50万种之多,有些年份甚至超过这个数量。读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呢?想必很多读者都存在这样的疑问。营销不仅仅是要把商品推销出去,更重要的是把读者需要的商品推销给读者。尽管在互联网时代,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很多,例如豆瓣、京东、亚马逊、当当网等。但是从内容上来看,这些网站所提供的图书信息非常有限,与图书营销应该传播给读者的信息相比还远远不够。目前,图书营销信息传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整合的传播方案,即在一个统一的主题下,开展有利于图书的销售活动。
比如豆瓣网的“恨腰封”小组,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腰封”是一种基本的营销手段,在国外也运用得十分普遍,但是由于过度商业化,反而让读者产生反感。在营销问题上,出版社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没有区分营销和促销。营销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销量,更是要将图书的内在价值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这种价值。营销的另一个目的是形成品牌,让读者成为出版社的忠实用户。而促销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销量。目前,各大电商之间大打价格战。从短期来看,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必然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发展。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没有任何一家出版企业是靠低价来赢得读者的。因此立足产品质量,传播具有正能量的图书,才是图书营销成功的关键。在营销问题上,还应当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书评问题。
书评是国外图书营销通行的做法。一篇好的书评,往往可以创造一次销售奇迹。同样,书评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必然会损害出版社的声誉。国内书评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公信力和学术性。学术性是书评的核心价值,一篇没有学术性的书评,无异于一篇广告软文,自然不会产生公信力和权威性。作为出版社,在选择书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术性这个问题,不能为了推销而营销。应当注意到,图书营销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营销,除实现商业价值之外,还必须考虑实现文化价值的问题。
二、新媒体微营销理念
一本好书,如何从数十万种图书中脱颖而出,而不沦为沧海遗珠,这对任何一家出版社来说,无疑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自新媒体出现以来,由新媒体创造的营销奇迹不胜枚举。如果能够成功借鉴新媒体的营销理念,必然会有助于传统图书的营销。新媒体营销的理念,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以用户为核心。新媒体营销认为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比传播信息更为重要。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辨别信息价值的能力有显著提升,会在第一时间屏蔽广告和宣传,由衷地厌恶那些枪文水稿。因此,简单地在微博上、微信上推送产品信息是无济于事的,只会适得其反。从一些成功的案例来看,新媒体营销想要成功必须以用户为核心。以百词斩为例,在推出免费背英语单词APP后,百词斩公司配合APP陆续推出了各种英语类图书,最终获得了数十万册的销售业绩。从横空出世到取得商业上的成功,百词斩仅仅花了三年时间。可见,新媒体营销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
二是以分享为形式。在美国,已经有学者提出了所谓的分享经济学。分享是网络社交时代最为基本的行为之一,分享的价值在于不会受到意识形态的阻碍。分享是一种基于亲缘性的行为,在分享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更为紧密。同时,分享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了传播的成本。不过,分享行为的发生是有一定条件的。首先,行为人要高度认同内容,否则就没有人会去分享信息。其次,分享的内容必须有助于行为人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分享,不仅是简单地转发,而且是自身价值观的一次传播。行为人必然是被分享内容的价值取向打动,才会实施分享行为。
【摘要】结合笔者任教高三的经验,分析了高职高考英语应用文写作的出题方向,解剖了目前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现状,并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写作策略,以期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诀窍。
【关键词】写作;应用文;策略
写作题从2010年开始进入高职高考的英语考试。根据《2017年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英语课考试大纲》规定,考生应根据试题要求,完成一篇简短的应用文写作任务。主要考查考生对英语词汇知识、语法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基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一、试题分析,把握应用文写作的方向
纵观广东省近五年的高职高考真题试卷可知,写作词数要求都在40个左右。体裁均为应用文。例如:2017年考查留言条、2016年考查书信、2015年考查失物招领、2014年考查感谢信、2013年考查电子邮件。题材均为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用性很强。考查形式方面,题目中会给出材料,包括写作的目的、对象、时间、地点、情节等要点,甚至还适当给出部分汉语提纲式的提示。由此可见,高职高考的英语写作,坚持了以能力为本的指导思想,切实体现了大纲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突出能力,包括语言综合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几点。结合往年考题出题方向,我校高三的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将写作练习范围主要集中在书信、邀请函、电子邮件、留言、请假条、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招聘启事、书面通知、口头通知、海报、日记这十二种常见专题。
二、学生分析,奠定应用文写作的起点
以我校今年9月的月考分析为例,整个高三年级的写作题(请假条)平均得分率仅为50.63%。从学生的卷面分析来看,应用文写作的错误比较集中在:1.格式未完全掌握。2.未能完整表达题目的关键信息。3.语法、句型较混乱,中式英语现象明显。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因素。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惯性思维,喜欢做客观的选择题,没有耐心去做主观题。一方面,英语写作难写,要提高耗时长、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受自身英语水平制约,会觉得写不出来,无话可说。2.写作能力制约。浏览学生的作文,可以发现,大多数表现出来的是思路不开阔,词汇缺乏、遣词造句语法错误多。而且,学生在动笔之前不习惯审题、构思,边想边写,只注意单句的意思表达,忽略了句子的逻辑性、连贯性,没有与文章段落、主旨保持整体性。在掌握了学生的写作现状和原因后,我们就要开始有的放矢地进行应用文的教学。
三、步步为营,掌握应用文写作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