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

商业银行论文范文

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商业银行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商业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理财论文3篇

第一篇:商业银行理财论文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1.上市股份制银行发展相比国有银行更具有生命力,城商银行的发展也较为迅速。据普益财富4月28日的报告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在157家商业银行发行的15237款理财产品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数量为4966款,市场占比32.59%,环比增长0.18%,依然是发行主力军;国有银行发行数量占比26.12%,环比下降0.94%;城市商业银行也以30.16%的发行数量,体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有银行优势较明显,存款基数较大,而股份银行及城商银行竞争激烈,需依靠高收益与强营销来吸存;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收益较高,且管理能力较强,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而城商银行则凭借比股份银行更高的收益得到快发展。

2.在理财产品营销方面,销售方式单一、风险评估片面以及管理体系缺乏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销售主要采用网络、传单、电话的传统销售方式,投入较大且效果不太明显。在客户风险评估方面,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完成销售目标,通常忽视风险评估环节,片面提高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注重其风险接受能力与产品购买的匹配。而商业银行内部也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过于强调业绩,使得销售人员盲目强调产品的高收益,对相应风险进行模糊处理,或者将浮动型收益宣传为固定收益,这也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发展。

3.随着理财的迅速发展,政策监管力度也会加大,短期内理财的发展可能会放缓,但其健康成长也会成为趋势。2011年始,银监会就在强力打压银信合作理财产品,2013年又成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政策密集年。2013年3月银监会8号文件,要求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有非标准化债权类投资,并设订理财产品余额为35%的上限,或不得超过银行上年度总资产的4%,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标的物的对应,并对每个产皮单独核算。这样不仅增强了理财产品投资方向及标的资产的透明性与独立性,而且对大量游离于表外的理财产品的风险进行了一定的管控。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发展以及政策的监管,势必会将扭曲高息揽存、规避信贷调控的理财产品拉回到代客进行财富管理的本质,其投资工具的地位也会逐渐让步于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点

短期内,银行理财业务依然侧重于两种倾向,一种是市场微观主体自发推动利率市场化,另一种是作为投资工具的套利倾向。在这种阶段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主要方面应该是:以技术化手段为重点的理财产品设计创新,以客户关系为重点的服务内容创新,以品牌构建为重点的营销创新,以个人需求为重点的私人定制创新等。

1.在产品设计方面,需要紧紧结合投资者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的创新。投资者对产品的需求无非是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和便利性。在提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不应单纯依靠长期限与高起购额实现高收益,应该优化理财结构,注重收益与风险的合理配比。对于便利性,则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如产品到期自动认购本产品或其他产品,对于募集期内的通知存款也可以尝试改进为自动按通知存款计息。此外还要注重发掘潜在客户的需求,拓宽理财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在满足高收入人群理财的同时发掘农村、城乡客户。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改善小微企业融资论文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既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也是商业银行自身战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有必要、也有责任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健全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机构体系,强化金融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应大力发展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专营机构和特色支行,使其成为小微企业服务的生力军。主要是发展与小微企业、个体经济等微观主体具有信息、贷款供求相对称的、有序竞争的小型商业银行、专业支行、特色网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实现其专业化经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入股小型商业银行。其次,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健全小微企业经营部门,大力拓展对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持续积累为小微企业服务经验。第三,优化小型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小型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模式,量身定制差别化的小型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及时聚集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第四,推进金融生态文明建设。倡导诚信、文明、守规的现代企业文化、风险文化和管理文化建设,维护良好的金融发展秩序;加强金融市场秩序管理,规范抵押、担保机构行为;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征信体系,构建小微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缓解信息不对称矛盾。

(二)搭建综合平台,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1、实现战略性转型,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商业银行要实现战略性转型,就需调整经营重心,建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愿景的新经营模式,做到既“重大户”,又“亲小微”,全面启动和强力发展小微企业普惠工程。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在风险、资本边界约束范围内着力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产比重,加大向小微企业业务的信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流程简化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优先、足额保障小企业信贷规模需求,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目标。结构调整信贷增量和存量,释放信贷存量的回收再贷,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多维度结合调整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群,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占比和产品覆盖率。2、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满足融资需求一是发挥票据业务手段作用。商业银行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等票据市场业务,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上,应适当降低抵押保证金比例,拟定较低贴现利率,做到既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又减轻其利息负担。二是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商业银行在与大中型企业或核心企业打交道时有机会接触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是大型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客户,其在整个供应链中完成大量的交易活动并形成交易记录。商业银行可借此迅速扩大对小微企业服务范围,充分挖掘商品交易记录、订单数据、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产业链或供应链上有市场、有效益、有诚信、促就业的优秀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订单企业贷款等系列金融产品,推进集成批量融资服务。三是推出证券质押融资工具。借助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的支持和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对借款人通过评分卡打分快速选择客户,简化信贷流程,以提高融资效率和便捷度。四是以理财产品为平台拓展、深化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链,发行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3、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融资贵难题缩短小微企业融资链条,整顿不合理收费,取消对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循环借款额度承诺费、拆借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或免除对小微企业收取的财务顾问费、咨询费、部分结算服务收费以及相关类似费用,杜绝只收费不服务的项目。扩大对小微企业结算同业业务覆盖范围,加大支付结算免费优惠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减负让利于小微企业。通过提前续贷审批、开展网银循环贷、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在拟申请贷款种类不变,贷款额度和期限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行为评分卡进行履约能力评价,达到规定分数审批通过后,客户可继续使用贷款额度,以减少利息负担。合理确定小微企业各种贷款期限,确保贷款期限与经营情况、订单约定支付期限及资金回流特点相匹配,减轻小微企业资金压力。4、精准定位融资服务重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密切关注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涉农产业等带来的发展机遇,聚焦民生服务以及地方特色产业,选取包括依托专业市场、工业园区等集群化发展的小微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有品牌、渠道、服务优势的物流和商贸的小微企业等提供融资服务。5、构建整体联动机制,提高融资服务速率一是构建政企、银企联动服务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社团等多方合作,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推动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额度、财务与并购顾问、债务和股权融资、PE主理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小微企业私募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广泛开展与创投机构、券商的业务合作,探讨投贷联合、股权质押等创新产品。三是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公私条线资源,加强公私业务联动经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交叉销售,发掘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高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度。

(三)构筑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新模式,提高融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在客户评级方法上,应建立有别于大中型企业、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评级模型和标准,改变只注重企业财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的传统做法,区别不同规模小微企业,分别采用评级授信、评分卡、以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减少小微企业融资屏障,降低融资门槛。在服务方式上,可采取通过市场、商会、协会、商圈、产业群、居民区等社区平台贴近客户等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服务方法,全面征询和了解企业和企业业主需求,变传统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变单一信贷服务为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营销渠道上,应打造多元化渠道发展模式,实行物理渠道、电子渠道和网点渠道等多渠道并举。对设立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中心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依托电子渠道,为新兴的网上客户群提供在线交易和融资的平台,特别是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全流程、7×24小时网上办理的“网银循环贷”业务。同时,将传统客户经理操作的评级、授信、支用业务流程合并为评级和授信业务流程,支用环节由客户按需直接发起,通过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自主支用;全面开通网点柜面渠道受理或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探索网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客户推荐和销售的业务新模式。可将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到所有结算客户,小微企业业务营销终端放到所有网点,提高业务辐射能力;把银行内部的评价、审批、监测等中后台环节集中放在小微企业经营中心,提高集约经营效率。在营销模式上,实施“平台工程”。通过搭建产业集群平台、供应链和产业链融资平台、网络银行平台、担保增信平台等营销平台,对商圈、供应链和产业链、平台类等小微企业客户进行批量化、集群化营销。在业务机制建立和考核方式上,要建立营销、经营、风控多位一体和责权利对等、风险与收益对等、激励与处罚对等的工作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客户净新增、贷款覆盖率等重要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对客户拓展和服务覆盖面的考核,以提升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贷款覆盖率和综合服务覆盖率。完善跨部门、跨条线的利益分配机制、责任共担机制,促进业务联动,调动各条线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在破解“担保难”上,通过推动银担、银企、银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把企业和个人不动产和动产抵押、存单质押、商户联保、互保、租金贷等担保方式组合打包提供给小微企业选择,为其提供第三方担保渠道。建立和推行由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商会共同出资的互保基金,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四)再造融资业务新流程,提升融资服务效能

继续阅读

客户信用评级的商业银行论文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国外在信用评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也较为成熟,自Hor-rigan(1966)最早将财务报表数据用于公司信用质量和信用等级迁移的预测以来,国外很多学者就对此进行了扩展。同年Beaver教授也提出了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判断的单变量模型。而Edward.I.Altman(1968)构建的由五个变量组成的预测判别模型将多元判别技术引入评级中,Altman等(1977)所构建的ZETA模型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拓展。而且模型成本低,效果不错,受到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广泛使用。信用规模和风险的高速发展也推动着信用评价工作的发展:Odom&Sharda(1985)在信用风险分析中引用神经网络系统的理论:Tam&Kiang(1992)也对此理论在信用评级中的使用给予了肯定,而之后一些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对算法的修正。国外信用风险度量在90年代后取得了突破进展,许多学者对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体系展开了全方位研究。美联储研究人员Carey&Treacy(1998)就表明现实中并不存在一个对所有商业银行都最优的模型,但是能够试图构建一个适当的评级体系。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国外学者发现评价体系应该是对客户各方面综合的考虑加上评级人员的经验判断,而不只是简单的数学模型应用。虽然我国在信用评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总体来看,我国对于信用评级的研究有两大类意见:一类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授信评级的制度和发展的比较分析,在将国外先进方法引入国内的基础上,结合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程度进行适当调整。章彰(2002)全文翻译了巴塞尔内部评级法,并从内部评级法出发,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现代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吴晶妹(2005)基于信用交易水平、信用结构、经济信用化程度等,对比分析我国资信评级与部分发达国家的不同。庞建敏(2006)从评级理念和技术、评级结果应用等方面比较了国内外信用评级制度的差异,对如何提高评级技术,加强评级结果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而另一类学者则对授信评级中的使用到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通过对70家财务正常和70家财务困境公司在困境出现前五年对应的财务指标的比较研究,选出6个有代表性的信用评价指标。张玲和曾维火(2004)、张玲和袁异清(2008)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应用Z模型对我国信用评级指标进行了优化。邵海清和袁春振(2005),也对企业资信评级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以及应包含的基本因素进行了研究。张雪丽和杨中原(2010)的研究通过对评价指标的海选和筛选构建了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离差最大化法和主观赋权的组合确定指标最优权重,建立了基于组合赋权方法的银行信用评价模型。综上,一方面由于我国在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上同国外仍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历史数据也不充足,所以不宜直接使用国外较为先进的评价模型,应当在借鉴的基础上摸索适合我国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大量评级机构的出现以及大公国际、联合资信等机构定期对企业资信评级报告的,这些都推动着我国信用评级工作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二、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模型模块的构建

企业绩效的高低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相关,同时经营状况的好坏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的绩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它主要是从财务、客户、流程以及企业发展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对企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因此文章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同样从四个方面对商业银行授信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银行在考虑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企业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况,从而更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在各层面具体指标的选取上,文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对指标进行初选的基础上以及向相应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咨询和问卷调查,构建出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借助yaahp软件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分配。最后结合相关评价标准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四个层面具体指标的确定如下文所述。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客户信用评级模型模块的构建(1)财务层面目前国内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较为成熟,具体在指标的选取上大多从分析客户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出发,选取相对应的指标进行评价。我国学者(陈晓,2000;吴世农,2001;张玲,2004)在信用评价等级指标的选取上进行了深入研究,也使得指标的选取不断优化。但是财务指标在模型中的使用并不是“多多益善”,同时考虑到需要区别于以往评价只基于财务状况的评价,对客户财务层面的评级是模型构成的一部分并与其他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最终基于整体性考虑,文章主要选取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两方面的定量指标,作为评价客户信用状况的参照标准。具体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速动比率、担保比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债务总额、销售利润率、销售现金收入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共十一个定量指标。(2)客户层面拥有稳定的客户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保证,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吸引到顾客购买,不能在市场上获取一定的份额,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收益,从而对企业的偿还能力产生影响。因此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时,应该从顾客层面对企业当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予以考虑,通过客户满意度、产品所在市场份额、客户稳定程度和其目标市场销售完成情况等定性指标为主,对授信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3)流程层面企业向银行进行贷款大多应用于公司产品研发和投入,或者项目建设等。而产品开发和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影响着企业的偿还能力,如果成功则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收益,反之则可能迫使企业资不抵债。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时,需要对其关键流程进行重点考察,结合宏观环境对企业在未来偿还期内的现金流状况进行理性预测,确保能够定期取得还款。因此对企业运营状况的调查也是银行准确判断企业还款能力和信用等级的关键。商业银行不仅需要选取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所在行业盈利水平等定性指标,还需要结合企业的技术水平等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稳定性、产品供求关系、市场占有率四个定性指标和客户盈利率、目标市场销售完成率两个定量指标。最终选取产品和服务、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和设备的技术水平以及行业盈利水平四个定量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两个定量指标。(4)企业发展层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企业只有通过发展提高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因此对授信主体长期发展能力的评估,能够较好地把握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将面临的各种风险,在客户的信用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同于过去的资产规模以及产品的竞争,人才和管理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对企业发展层面的评价,不仅需要考虑企业资本积累率、销售增长率等这些定性指标,还需要分析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考察企业的领导层素质。因为市场的宏观环境以及企业决策层的质素在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将产生很大影响。只有使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考虑,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定性指标包括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领导层素质和政策导向,定量指标则为销售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

2.信用评级模型指标权重的确定如何正确判断各指标在模型中的权重,同时表明其相对重要性是模型构建的重要环节。文章主要通过选择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使用相关软件对构建的判断矩阵进行分析,得出模型中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具体分析如下所述。(1)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文章采用当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对模型中的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的一位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本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决策方法。基本思想是将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为解决商业银行客户的信用评级问题提供了一种简洁直观、科学合理的决策方法。文章同样使用这一方法,在构建相应的判断矩阵基础上,对各矩阵中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将其转换为对整体权重的排序判断,其中指标的重要程度的比较选用当前较为普遍接受的九级分制,即将计算表度类型分为1~9不同的数值。(2)判断矩阵的构建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在确定了打分标准后,文章参考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评级系统权重的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并发放给100位专家(国内几家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工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应指标进行打分,最终确定需要的5个判断矩阵。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构以及上文构建的AHP模型层次,文章使用yaahp软件,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自动生成各指标权重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在进行数据输入时,标度类型与前文一致为1~9,软件在对判断矩阵的输入值进行修正判断的基础上,自动生成各指标权重和判断矩阵一致性。经过软件自动调整和一致性检验,最终结果见表1。并且五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分别为:0.0191、0.0373、0.0150、0.0115、0.0290,数值都小于0.1,均达到一致性要求。

3.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模型评价标准的确定在上述指标权重确定的基础上,将四个层面的各项定性和定量指标综合起来,构建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模型。商业银行在对客户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出各项指标,并结合各指标的评分标准计算出授信客户的综合得分。最后对应信用等级的划分标准,通过客户的综合得分确定客户最终的信用等级啊。综合得分范围为0~100分。对于模型中每个指标评分标准的确定上,定量指标主要参考其所在行业的标准,确定该指标的最好值以及最差值,如果大于或等于最好值则评为100分,反之则取0分,其他则在对应的给定区间内进行合理评分。而对于定性指标则需要评价人员根据授信客户的实际情况,同样在参照行业标准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作出合理的判断,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文章沿用信用等级划分的国际惯例,根据模型打分的结果对应将客户信用等级分为AAA到D等十个递增风险等级。通过上述步骤构建完成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其中:客户综合得分=∑评价指标得分×评价指标权重

三、以某集团为例的商业银行平衡计分卡客户信用评级模型的应用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论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范围大多还是停留在原始的账目审计上,以全部业务和账目为基础,审计方法为详细审计或以个人经验为判断标准的抽样审计。单一的审计手段和陈旧的审计方法的的势必导增加审计风险增加,使审计结果过于主观,科学性变差。当今的银行业,信用风险日益增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显得日益重要,这种滞后的、以人工为主的审计手段显然不仅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的需求,更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

2.内部审计力量薄弱,监督能力有限

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对审计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的是一批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的审计技术水平,同时也具备税务、法律和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内审面临的问题具体有:内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必要的经验技术;内审人员配备比例不达标;企业对内审人员绩效激励政策不完善。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

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制度,是现代银行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约束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慢的先天不足,本文结合本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丰富现代的内审经验,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意见。

1.建立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体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论文

一、具体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个人金融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获得了相当程度上的提升,尤其是在市场中营销个人金融产品的时候,大大地提升发展的水平,这主要呈现在银行中的管理工作者及时地在经营模式上进行了转变,提升了营销意识,逐渐的用以客户为中心取代了自我推销的模式,将创新的思维应用在思路当中,将市场急需的金融产品能够有效的推出来,出现了多样化的分销渠道和多元化的营销方式。此外,因为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时间较短,对营销真正进行开展的时间就不会更长,此外,适应金融体制规定和与市场经济规定相符合的营销机制和管理体系上还不够完善,导致还有较多的问题存在于个人金融产品的营销活动当中。

1.分析取得的成绩首先,有较多的种类存在于个人金融产品中,对国内个人客户的种种要求上尽量的给予满足,并且,对金融产品的品牌效应上各个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开放式基金、外汇、人民币理财产品、个人黄金业务、期货等都包含在个人金融产品的众多产品中,在建设品牌中,例如中国银行推行的中银理财和建设银行推行的乐当家品牌等,受到人们的青睐。其次,对消费人群的不同上予以注意,根据层次不同的客户,将不一样的个人金融产品提供出来。在对客户群进行划分时,按照客户职业的不同、收入的不同和年龄的不同,将与其需求相符合的个人金融产品提供出来。再次,在提升技术水平中充分的应用了高新科技。将系统的性能提升上来,能够将快捷和高效的个人金融产品提供出来。为了对现有的问题上进行弥补,一些商业银行同高校联合将金融系统自主的开发出来,或是对国外的高新金融技术上进行学习,来不断地丰富自身。

2.分析存在的问题首先,金融产品对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尽管商业银行将众多类型的金融产品推行了出来,但是,对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上还很难给予满足。银行中调研市场的部门,在进行调查中,对现实中人们对何种金融产品的需求量大小需要进行充分的考虑,当前已经存在的金融产品同客户的需求上有哪些差异的方面,对于已经存在的不足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补充。对客户的需求上一旦当前以存在的金融产品无法给予满足,银行需要将新的个人金融产品开发出来,取代之前的产品,因此,这些都是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的。其次,创新金融产品时有较大的难度。在研发与创新个人金融产品的时候,因为没有充足的交流与沟通存在于各个部门之间,造成没有深入的研究产品的功能,对新产品的开发上带来较大的影响,或是在对产品进行开发时,对客户的需求上很难给予满足,高能力、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还比较缺乏,在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时,经常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予以完成,这就制约了开发的速度,就会出现业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相分离的情况,对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上就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再次,比较国外的很多商业银行发现,还需要提升很多方面,例如,复合型产品是国外商业银行的产品类型,而且,在对产品予以提供的基础上,将满意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出来,相反,单一产品还是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个人金融产品的重要特征,而且通过调查发觉,很多客户都非常不满意售后的服务。

二、主要的对策分析

1.将人们需求作为金融产品开发的导向要明确许多人除了储蓄之外的个人金融产品在进行投资中,保障和赚钱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所在,所以,应该按照人们的具体需求将一些个人金融的产品开发出来。对人们手中的剩余资金进行吸收,有效地结合起金融产品和保险,将一些回报率高于同期银行、投资时间较长的产品推行出来。面对教育上的投资,可以将一般商业助学贷款、教育保险、子女教育储蓄和国家助学贷款推行出来,根据年轻人购房的需求,将按揭贷款、长时间但低息的贷款推行出来,根据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上,将养老储蓄和养老保险等推出来,对这项长久的投资储备建议他们从年轻就开始去做,在医疗上,对医疗上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应该加快进行开发,一定的医疗保障除了存在于保险行业之外,金融行业尤其是商业银行,需要在这个领域中不断进行完善。

2.全方位整合个人金融产品第一,要令每个部门有效地进行合作,将之前的分散模式上予以打破,这样首先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其次,可以降低资源,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要对管理上予以强化,将防范风险的意识提升上来,每个金融机构要想长期对良好的状态上予以保持,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管理,能够将研发产品的速度有效提升上来,能够正确反映市场中出现的变化;之后,要有效整合个人金融产品,能够对产品单一化的不足上予以突破,能够扬长避短,将优势互补的目标予以实现。

3.学习国外银行,将复合型的个人金融产品开发出来,对综合型的产品进行营销根据不一样的客户,将不同的金融产品推荐出来,例如,面对一些教育类客户,将可以对教育储蓄金融产品上予以推荐,在这个产品中要结合起教育保险和储蓄。而且,还要有保单红利息存在于其中,同时,在向客户进行推荐时,还可以捆绑起几种金融产品,然而,在销售这种综合型的个人金融产品时,例如一些外资的银行将保险产品和个人住房贷款一起进行出售,抛出平时的医疗险和意外险之外,客户希望的保险也可以包含在其中,例如,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并且,对于国外的一些优异做法,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积极进行学习,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将复合型的金融产品提供出来。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项目融资论文

一、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分类

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因此必须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社会风险管理,以保证各方的利益不受损失。引发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项目融资的社会风险主要归为以下五类:

(一)项目融资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的建设经营需要而导致的土地征用、居民拆迁、移民安置与补偿等因素而引发的风险。征地拆迁类风险也是项目融资中最常见的一类社会风险,贷款项目往往会因项目建设用地需要涉及征地拆迁。1.建设征地。农民由于土地的征收失去部分或全部的土地后,其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即便获得相应的补偿,他们仍然要面对生活习惯和生计方式的改变,一旦花光了项目单位给予的补偿,生活温饱再次难以解决时,就有可能激发矛盾,引发恶性事件。因此对于失地农民,仅仅给予其充分的补偿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和项目单位应对其采取技能培训等措施解决其就业问题,恢复其生计来源,而对于有些情绪较大则需进行心理疏导,并且做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2.城市房屋拆迁。由项目建设和运营需要引起的城市拆迁导致的社会矛盾更加突出。非自愿移民这个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最为关注的群体,拆迁补偿制度是否合理公平、申诉渠道是否通畅、拆迁执行单位的执行方式都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此外,被拆迁的居民通常被安置在新的居住区域里,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的改变都会使其难以适应新的生活。国内因对融资项目中社会风险认识不足而导致项目遭受巨大损失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中冶置业南京下关地王项目,昔日的全国总价地王如今被第四次拆分转让,中冶置业以256亿元拿下的下关1、2、3号地块由于拆迁困难等问题,在近4年的时间内都无法进行实质性的施工,使项目陷入资金流动困难的僵局,中冶置业最终选择放弃了这个拆迁缓慢、开发周期长并且占用资金多的项目。项目融资业务中,项目的失败必然导致银行收益的损失,征地拆迁类社会风险的防范对项目方和贷款银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融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由自然和事故灾难导致的社会风险。1.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鉴于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项目融资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社会风险也占有一定比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台风、泥石流、火山爆发、洪涝等。地震灾害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导致爆炸起火、房屋道路桥梁坍塌、毒气泄漏、放射物污染等。洪涝灾害是我国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台风则是气象灾害中破坏强度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控性,不管出现哪种,都会导致项目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灾害高发地区的融资项目,项目方和贷款银行都应考虑到自然灾害类社会风险引发的项目完工和收益风险。2.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的事故灾难类社会风险主要分为项目建设期的事故灾难风险和项目运营期的事故灾难风险。项目建设期的事故灾难风险包括:火灾、爆炸、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施工设备发生故障等,项目运营期的事故灾难主要发生在一些高危行业里,例如矿业、化工产业、发电行业、机械制造业等。这些行业会不同程度的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储存易燃易爆物料,其生产过程如果不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极易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等事件。项目事故灾难会直接导致项目质量受损、成本超支、工期拖延、停工、施工人员伤害等问题,也会间接的增加贷款银行的信贷风险。例如,武汉某建筑工地的电梯坠落事件,在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一台正在施工的升降机在升到距离地面约100米高度的距离时,突然间坠落下来,电梯里面19名作业的工人随之坠下,全部当场死亡。在事故原因调查中,在场的工人说到,提前检查时原本发现升降机支架有螺丝松动,并且升降机经常严重超载,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对施工安全的忽视,项目建设时期应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三)项目融资劳工问题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劳工问题类社会风险主要由劳工薪资待遇和劳工的工作条件等问题导致。1.劳工薪资待遇问题。项目建设过程中劳工的薪资待遇问题切实关乎劳工权益,项目单位由于违约或资金短缺而导致拖欠工资、歧视或者虐待基层劳工的行为也会引起社会冲突的产生。劳工由于信息不对等,与项目方势力的悬殊,而无法通过合法的渠道争取自己的权益,从而产生群体性事件。2.劳工的工作条件。劳工的工作条件也是导致劳工问题的一个导火索,包括工作环境、安全设施、工作时间和强度等。工作过程中,应保证劳工的工作时间和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类,疲劳作业极易导致事故;对于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等高危行业应严格监控安全设施,将劳工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随着劳工权益维护意识增强,劳工问题的日益凸显,由劳工问题引发的社会事件比比皆是,其导致的社会风险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项目产生负面社会影响,造成项目方的还贷危机。

(四)项目融资环境污染类社会风险项目融资的环境污染类社会风险是指由于项目融资的建设运营而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由于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涉及环境问题的项目备受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媒体舆论的压力极易造成社会风险的放大,贷款项目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一触即发。国内由于项目融资启动时环评不充分、对环境问题造成的社会风险的忽视而使项目停滞甚至“下马”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启动排海工程、昆明PX项目、舜盈光伏项目等等,这些项目的“下马”也警示了项目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环境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风险,项目只能停工。

(五)项目融资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是指银行项目融资对人文环境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项目建设造成的对旅游资源及景观的破坏,对宗教设施、文物古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土著人权的破坏或影响等。1.文化遗产的破坏。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各种基础建设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间的矛盾,盲目的开发造成了众多文化遗产的损失和破坏,这种建设性破坏对文化遗产造成毁灭性的灾难,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引发社会危机。2.宗教场所设施的破坏。项目的建设和实施对当地居民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是潜在和长期的。土地的征用如果造成了寺庙、墓地、教堂、宗教场所或仪式台等的破坏,很有可能引发当地居民内心对项目的强烈抵触和阻工事件的发生,这些宗教文化场所代表着当地一代代信徒的精神慰藉和心灵依托,如不处理好项目融资实施中涉及的宗教文化问题,便会导致宗教问题产生的社会风险。3.少数民族习俗的破坏。由于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的特殊性,在少数民族区域开展的项目融资,要把保护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民族遗产放在首位,减少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生冲突的风险,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土耳其伊利苏大坝的修建便是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的一个典型案例,伊利苏项目开始于1954年,是由土耳其国家水利工程总指挥部按照增强底格里斯河土壤和水资源的研究需求而发起的。伊利苏大坝完成后,它将淹没哈桑凯伊夫小镇,这是一个古老的小镇,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包括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的村庄和文物,并且导致当地土著居民的大规模非自愿移民。由于伊利苏项目违反世界银行的规定,所以世界银行拒绝为其贷款。此项目至今争议不断,受到国际NGO环保组织和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文化因素类社会风险影响深远,在项目融资中应尽力避免和缓解,解决好项目建设与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以免引发社会矛盾,造成银行的借贷风险。

二、项目融资社会风险的防范策略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软件工程论文

1概要设计阶段

此软件项目设计阶段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软件工程的具体编程使用语言、如何选择操作系统以及运行平台等进行概要设计,并且还要选择适合的瀑布式开发方式,进而根据特定的市场需求对潜在的编程、模型进行选择。同时,还要对具体编程项目的分析情况以及设计编码情况进行正确量定,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分析文档。此外,在此设计阶段还要对目标系统结构中的模块与接口、硬件和软件配置、数据具体结构等进行设计。

2编码单元测试与联合测试

软件开发测试人员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具体研发人员的特长设定研究编码,并对每个软件测试单元和数据库定义进行相关操作,通过相应的语言开发工具来进行正确研发、调试、测试使软件更加符合用户的具体需求。软件开发者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将各个软件单元、模块以及硬件、网络和其它系统资源联系起来,通过集中化的测试来达到试运行的要求。在对系统集成和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审时,要对集成测试分析报告进行正确研究,确保结果的正确性。测试流程程如下图1所示。

3试运行以及后期维护

软件开发人员首先要在试运行之前选择合适的应用和试点范围,在做好各项试点记录后对运行支持的系统进行总结。此外,还要做好各项数据转换、系统切换工作,确保新旧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等新开发软件程序投入应用后,需要进行后期维护操作,并辅以适当的修改。主要包括有以下三大主要步骤:第一,分析和理解软件工程程序、修改程序、重新验证程序。其中分析和理解程序这项维护操作的核心目的是能够准确把握程序的功能和目标,这对于提高软件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修改程序。要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则性地对软件进行修改,通过对相关程序设计的认真修改来切实达到应用性效果。第三,重新验证程序。对软件程序进行重新验证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其进行修改来进一步提高其正确性。

4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是推动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助力因素,其中软件工程项目的定向维护与设计是确保整个银行系统应用安全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全面提高其软件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不断对规范化步骤进行设计,经过科学合理的检验和后期修改来切实提高其准确运行性,增强软件设计计划的可执行性,加强网络资源的可利用效率,有效减少相应的成本管理支出费用,起到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继续阅读

商业银行下的媒体传播论文

一、引发舆情危机的原因

(一)银行或工作人员被监管查处的案件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一旦被工商行政等监督管理机构查实处罚会产生负面舆论。银行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务便利发生违法违规事件被媒体报道同样会引发声誉风险。

(二)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以及对传播媒介的自如运用以前很多消费者在面对金融纠纷时常常选择忍气吞声,商业银行作为强势的一方在其中扮演主导作用。但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出台和完善让消费者与银行等企业在纠纷处理中已处在平等的位置上,因而消费者维权主动性更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普通大众同样可以利用传播载体将信息传递出去,且网络传播媒介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更容易引发深远影响。

(三)商业银行面对复杂舆论环境在公众的认知中认为商业银行利润丰厚、员工收入不菲,在当下提倡收入均衡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容易成为公众发泄情绪的对象。一则微小的负面消息都存在被夸大报道以增强媒体影响力的可能,从而导致媒体与商业银行间的利益博弈,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面临着更为复杂和微妙的舆论环境。

二、当前商业银行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问题

(一)对服务质量重视程度不足虽然商业银行逐渐重视服务质量,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活动,但执行效果并没有预期中理想。随着各家商业银行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基层营业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压力已然繁重,对提升服务质量并没有从内心接受,有时还有抵触心理。

(二)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预防舆情风险的事前预防在商业银行舆情处理体系中与事后处理同样重要,对于控制舆情风险起到重要作用。但当前商业银行对舆情风险事前防范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到危机发生后才被动去“灭火”。

(三)机制建设不够对于商业银行当前的舆情危机处理等机制都是逐渐在摸索中制定的,这些机制可能并不十分完善,因而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瑕疵。

继续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