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企业资产减值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的确认当期收益,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提取资产减值准备时,会计政策的可选择弹性较大。这种现象表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客观性不能仅仅依靠会计准则,必须同时建立严密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从控制环境、不相容职务分离与授权批准控制、内部审计体制等方面全面进行。
关键词:资产减值;控制环境;内部控制
企业在面临不同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时,如何进行有效防范和合理经营才能将企业资产损失风险降到最低,这一直是许多企业关注的问题。自2001年起《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八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依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估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该准则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企业的资产减值会计操作,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范围扩大到企业中所有可能发生减值的资产。这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准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
一、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目的在于使企业更稳健的确认当期收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为经营者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当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准则操作时,存在着较大的主观判断。资产减值准备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导致企业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过程中存在较多的职业判断行为。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尽管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对计提减值提出了许多严格的规定,但企业管理层仍存在利用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我国上市公司会使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手段来达到止亏或扭亏为盈、夸大亏损、配股增发和平滑利润的目的,企业诸多资产减值内控细节仍不完善,这表明虽然内部控制在理论上对企业操纵利润行为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成立较早,内部控制系统处于初级水平,内部控制系统并未针对不同的资产减值项目作出相对应规范。不少公司资产减值内控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第一,资产减值准备内部控制环境欠佳。董事会与经理层目标相异是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这将引发经理层的败德行为进而使公司财产遭到损失。第二,不相容职务分离和分级授权批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准则中没有对资产组的确认和组内部各资产之间的分配做出统一的标准,只能凭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如果该公司内控制度存在缺陷,这种灵活选择将变成操纵利润的手段。第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合理的内部审计体制设计直接使监督部门的功能弱化,进而导致监督机构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
二、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因此,企业对于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程序和方法的设计也应具备上述框架的五个要素。重点应放在内部控制环境、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批准控制和内部审计监督四个方面。
(一)创造良好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内控其他要素的基础,其好坏直接决定了公司资产减值准备控制制度实施的效果。1.改善公司治理环境在公司治理不健全的情况下,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控制环境欠佳,关键人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所有者、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制衡关系,用来约束、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则是解决管理层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是针对次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控制。管理层控制下的内部控制也许能够按照管理者的意志有效运行,但是对维护股东的权益可能失效。因此需要强调董事会在资产减值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中的重要性,董事会应参与到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监督中去,及时发现并纠正经理层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资产减值准备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改善公司治理环境,使之为资产减值内部控制提供有效的保障。2.优化外部监管环境强化注册会计师在资产减值准备提取中的独立审计。资产减值准备通常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依据有关因素做出的估计。因此,注册会计师应以专业的职业谨慎态度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用于评价被审计企业管理层对资产计提减值操作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同时,将评估和考核被审计单位资产减资内部控制制度与审查该单位计提减值准备的业务分别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内容。此外,证券监管机构要对以前年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良记录或本期计提资产减值中出现重大会计差错及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的企业,进行重点审查。政府部门通过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来加强完善企业资产减值计提的管理,让企业切实履行既定的内控制度。
(二)实行严格的岗位分离制度企业应分别安排专人进行资产减值迹象的测试、资产减值金额的计算、资产减值的审核和监督使不相容职务相分离,防止一人身兼数职发生舞弊行为。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控制岗位设计中最能体现内部控制的方式。根据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实际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是资产期末计价的关键,可收回金额应按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之间的较高者确定。虽然准则中对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和公允价值都给了相应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处置费用的计算标准会受企业对资产处置态度的不同和会计专业人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由此可知,诸多环节需依靠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来完成。所以,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过程中的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是必需的。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操作核心是内部的相互牵制,它使得一个岗位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其岗位或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相联系,并要受到连续不断的检查。首先,将减值资产的测算、复核、审计和审批四个关键控制点分离。测算出的数据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复核,复核过的数据交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后,才能将资产准备计提的金额报给管理层审批,它可以有效的保证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有效性及准确性是关键的控制环节。其次,对负责测算工作的各部门进一步分工。企业需对财务部门和相关部门进行合理分工,共同负责测算。例如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应由资产建造部门提供建造该工程的原始资料,而财务部门依据资产建造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和经董事会批准的在建工程计提减值的条件,对年终在建工程的可收回金额进行评估,计算出减值准备计提金额。资产管理部门则负责对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的原始数据、测算过程中的计提比例和估算方法及结果进行审核,没发现问题才能报给相关部门进行审计和审批。
(三)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要求企业明确规定各项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授权、程序、责任等内容,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公司制企业授权一般由股东授予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将大部分权力授予企业的高管和次级管理人员,企业每一层管理人员既是上级管理层的授权客体,又是下级管理人员的授权主体。所以,授权批准控制的重点是明确授权管理层次以及具体的审批权限。《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公司的重大事项有决策权;董事会是公司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对经理层进行管理和监督;经理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实施董事会决议。公司的经理层、董事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批权限必须加以量化按金额由大到小来划定,超过审批权限的计提必须提交股东大会批准。对于权限的划分,现在普遍认同的是以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为基本依据,结合各项资产的重要程度以及关联交易等规定各层级的审批权限。当计提比例较少时,由经理层审批;当计提比例较高时,由董事会审批;金额巨大的提交股东大会批准。对于涉及关联交易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应按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和公司对关联交易的有关规定履行决策程序。
(四)优化内部审计体制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过程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检查、监督、评价,该环节是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机构对资产减值进行事后监督,并且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抽查制度,发现问题后能及时向管理层进行报告。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审计是对资产减值内部控制的再控制。但其独立性往往受到质疑,其监督的职能不能完全发挥,特别是对企业高管经济责任的监督。上市公司通常设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这三个审计监督机构。如图1所示,在这个组织结构中,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分别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同时,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之间存在着审计业务指导关系。在完善相关内部审计体制时,应注意从几个控制环节进行监督。首先,各职能部门通过科学分工与牵制得出的资产减值计提金额,涉及到总经理审批范围的,由审计部对其进行监督;超出总经理审批权限,涉及董事会审批权限的,由审计委员会在审计部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审计;超出董事会审批范围的,由监事会进行审批。其次,在计提过程中,上级监管部门要对下级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这种上层对下层的指导有利于发现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时纠正。最后,监事会应增加股东监事在监事会中的比例,将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与股东权益紧密结合,直接强化监督的力度。企业从这几方面加强内部监控,才能抵御和控制风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琳.我国上市公司现行资产减值会计相关研究[J].当代经济,2014(5):55-56.
2.何勇.浅谈资产减值内控制度的完善[J].港澳经济,2013(29):51.
3.刘秀霖,张筱彦.浅谈资产减值内控制度的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1(2):61-65.
4.杨有红,赵佳佳.试论资产减值内控制度的完善[J].会计研究,2005(2):18-23.
5.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J].会计研究,2004(10):14-18.
6.李婷.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动机的实证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胡静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