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防范路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滥用资产减值准则操纵盈余的现状
纵观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年报,利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销来调节公司利润的例子不胜枚举。当上市公司处在濒临亏损、巨亏、微利或者超额盈利的状况下,出于避亏、“扭亏为盈”、配股、平滑利润、达到短期经营目标等盈余管理的动机,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调节盈余的目标可能会取代对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考虑,则会出现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行为:对于濒临亏损的上市公司而言,避亏是主要动机,管理层一般倾向提取较低比例的减值准备,或转回较高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以减小对当年利润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当期的亏损,以维持公司良好的盈利形象和稳定股价。
对于巨亏公司而言,根据现行的不被停牌要求,就一定要极力避免出现“连续两年”或“连续三年”亏损。则管理层有当年尽可能夸大亏损的强烈动机,因为当年一次亏足,以后年度甚至可以不提减值准备,则为公司“扭亏为盈”、逃过“生死一劫”留下足够的空间。对于扭亏公司而言,已经亏损一年或者两年,那么为了“保牌”或“摘帽”,管理层一般会极力避免继续亏损,所以倾向于当年提取较低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而且为了“扭亏为盈”,管理层甚至还会通过注销资产减值准备来提高当期会计盈余。对于盈利公司而言,平滑利润则是最主要的动机。当上市公司利润出现高增长时,管理层倾向通过当年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在以后年度逐期转回使得会计盈余递延到以后各期,即“瘦身式计提”,稳定的盈利能向投资者传递业绩逐年增长的好信号,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对于存在配股动机的公司而言,根据现行配股条件规定,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应在10%以上,计算期间内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因此为了达到成功获得配股资格的目的,上市公司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金额和幅度将显著低于正常水平,以此来“制造”盈余,确保满足配股条件。对于分红与业绩挂钩的公司而言,职业经理人为了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粉饰公司业绩以谋取私人经济利益,也可能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短期经营目标,如计提更多的减值或者冲回部分减值准备。
虽然新准则中“资产组”概念的提出、“不得转回”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操控盈余的行为,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盈余操纵空间,如:减值迹象的判断缺乏可操作性、公允价值确定依据不科学、商誉减值处理模糊、“资产组”的划分不明确、短期资产减值准备仍然存在操控盈余的空间、减值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和到位、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性依然很强,资产减值的确认依然很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等。
二、防范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盈余的建议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保证减值准备计提的客观性,尽量避免高管为了美化自己的声誉,或者谋取私人经济利益而将以前年度的各种减值准备转回来粉饰财务报表和公司业绩,上市公司应该通过分离不相容职务、规范授权机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限制内部董事、内部监事的人数、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等措施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增强资产减值会计规范的可操作性和明晰性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并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操作性较强、模糊性语言较少的具体标准或者独立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此外,应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削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建议监管部门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减值信息的披露,提高透明度,增强会计信息的对称性。
(三)完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加强资产评估技术
我国应分步建立起各行业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资产评估技术,统一提供公正的各类资产和价格信息,为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提供更为客观合理的依据,规范和健全我国现实的市场环境。
(四)借助中介力量,加强外部审计监督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检查和监督的力度,尤其是强化审计师职责,充分发挥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以确保资产减值准则的客观运用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我国应颁布关于资产减值的专门审计准则,为注册会计师进行资产减值审计提供更为具体可行的法律支持。
(五)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
对减值迹象的职业判断、公允价值的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及长期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等都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而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这使得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任务迫在眉睫。因此要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对会计人员培训和指导的力度。同时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做法,建立民事赔偿机制和诉讼机制。(本文作者:程杨、侯晓铮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