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范文

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资产减值准则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

一、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

从广义看,盈余管理是是一种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统一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这其中包括利用合法合规的会计政策选择调节利润,也包括违法违规的会计舞弊行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会计人员只是作为配角参与其中。其次,盈余管理的手段是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因而有其合理性,也存在违规的可能。再次,盈余管理的客体是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所以其结果主要是调整会计数据。最后,盈余管理的目的是寻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使企业有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本文主要研究资产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者是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资产减值准则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在修订中,力争与国际趋同,对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有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还存在不足,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了空间。

(一)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资产减值的速度越来越快,影响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为了防止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8号—资产减值》在充分吸收国际会计准则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对原准则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完善后的资产减值准则对盈余管理的遏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改进的资产减值准备扩大了资产减值的适用范围。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计提减值的范围由原来的“8项资产”增加到生产性生物资产、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商誉等项目,因此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更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管,防止一些企业利用资产减值进行利润操纵。

其次,引入了“资产组”与“资产组组合”的概念,在使用旧的会计准则时,就有一部分的公司以“某企业资产是一个整体,难以获得单个资产的可变现价值”为由,拒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新准则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给监管带来的困难。

再次,可收回金额的计量更加明确。旧的准则是按照销售价格确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但是某些资产的销售价格难以确定,因此给个别公司不提或者少提减值提供了接口,现在新的准则规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中较高者来确定,最终根据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就提高了资产减值准备的可信性。

最后,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被禁止转回。由于很多的企业就利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而操纵利润,现在禁止转回也降低了利润被操纵的空间。由以上可知,新的准则还是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了我国会计信息的可行性,维护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二)资产减值准备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新的准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盈余管理,但是还存在不足,因而也给公司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主要有:

首先,资产减值的确认条件比较模糊,准则虽然从7个方面来描述资产减值的迹象,但是都没有定量的规定,是否减值还是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这样上市公司可以以减值迹象模糊而不计提减值或者以存在严重减值而加大减值的计提比例而进行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所以还是给一些上市公司留下了操纵的空间。

其次,可收回金额存在操纵的空间,由上文知,可收回金额是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与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中较高者来确定,现在还存在的问题是,资产的公允价值是否一定可以确定,处置费用也是一个估计数,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准则对其也没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涉及到折现率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这些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也就容易被公司利用进行盈余管理。

再次,部分的资产减值准备仍然是可以转回的,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生产性生物资产、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的减值不得转回。但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贷款及应收账款等的减值仍然允许转回。同样企业还是可以通过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同时,虽然大型资产不能转回减值,其也可以通过当年计提大量的减值,这样就降低了下一年的资产净值,这样下一年的折旧也就下降,因此还是可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而且这样做更具有隐蔽性。

最后商誉减值也可能成为盈余管理的工具。资产减值准则规定,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不管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该每年进行至少一次减值测试。由于商誉本身不能产生现金流量,所以对其进行的减值测试就要与一些资产或者是资产组组合一起测试,由于商誉与不同的资产或资产组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现金流量,所以这样就有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了。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经济环境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准则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本文作者:马晓涵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