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信息类研究生计算机能力综合评价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计算机能力培养包括计算科学研究及计算机系统设计两方面。研究生培养类型不同,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要求也不相同。针对当前计算机能力评价方式针对性不明显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了多种评价指标的信息类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能力评价方式,借此推动计算机能力评价与研究生专业背景及培养类型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计算机能力;评价体系;工程教育
一、引言
计算机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两种,其对计算机能力的掌握要求不尽相同。依据工程教育认证(2015版)[1],信息类相关专业课程应包含培养从事计算科学研究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所需的能力。当前评价方式没有体现出工程教育认证关于分类培养的理念,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综合了多种评价指标的信息类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能力评价方式,将项目、专利等纳入评价指标,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
二、教学评价方式现状分析
专硕偏工程和就业,学硕偏科研和深造。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2],其培养目标等主要差异见表1。根据表1的相关要求,两种类型硕士关于计算机综合能力培养的差异性大致上可概括为以下两点:(1)培养目标不同。专硕是培养在计算机等相关信息领域具有坚实而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硕则强调具有科研创新能力,是继续攻读博士的预备队,为此需要有深厚的数学功底。(2)培养方式不同。专硕课程设置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学硕的课程设置侧重于硬件、软件的基本理论,重点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能力。目前实际情况是导师按照学硕和专硕招生,但是二者的培养过程和考核评价标准没有明显差别,主要还是依赖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需求。
三、计算机综合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1.分类培养目标。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计算机能力应基于以下两个方向培养及考核[3]:(1)计算科学研究;(2)计算机系统设计。2.考评量化指标。参考辽宁省计科专业评估体系中的有关信息[4],如下指标应纳入研究生计算机能力评价指标中:(1)学生创业情况;(2)学生参加科研项目;(3)学生参赛;(4)学生;(5)学生获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学生获奖级别。3.培养计划。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明确规定了具有满足教学需要的完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等[1]。对比旧版研究生培养计划关于分类培养的模糊定义,我校在新版培养计划中关于计算机能力分类培养的各个环节(如课内实习、助研助教和现场实习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4.教学基础及过程保障。基于我校提出的开放实验室相关文件精神,利用各专业实验室、硬件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公司实习基地等教学基础条件,为研究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提供了过程保障。图1是教学条件与培养目标的对应关系。5.计算机能力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分为基础阶段和晋级阶段,两部分成绩累加用来区分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成绩等级。(1)基础阶段:根据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上机考试、口试及作业等,综合评定学生计算机能力理论部分成绩。理论成绩占60%,这是计算机综合能力的基础部分,由课任教师评分。(2)晋级阶段:如图2所示,将竞赛、专利、论文及科研项目等指标以及分类培养的要求纳入考评体系中,综合评定学生计算机能力实践部分的成绩。该阶段成绩占40%,其中计算机能力的各项指标分别量化为1—10分,根据各项指标按达成情况由硕士生导师评分。
四、预期效果
计算机能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作为新修订的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期教学效果将在新的教学周期里得到验证。目前,通过对2018级信息类专业研究生关于计算机能力评价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见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调整后的分类培养指标对应满意度较高。
五、结语
计算机能力既是专硕择业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学硕进一步深造的参考依据,本文设计提出了体现工程教育分类培养理念的计算机能力综合评价新思路。该考评方式分为基础阶段和晋级阶段。在晋级阶段提出以学生创新及创业为引导的综合考评方式,将竞赛、专利、论文及科研项目等指标以及分类培养的要求纳入考评体系中,借此推动计算机综合能力评价与研究生专业背景及培养类型的有效衔接,促进“导—学—研—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第一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问世”[EB/OL].[2014-11-13].
[2]百度文库.2018考研:学硕VS专硕,你了解吗?[EB/OL].[2017-10-25].
[3]郭浩.体现CDIO理念的计科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10):169-171.
[4]郭浩.计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设置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8):157-159.
作者:郭浩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