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究信息技术教学核心价值教学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渐凸显,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教学核心价值的体现。从实际应用出发探索信息素养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方法,引导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堂教学与课件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理论掌握技能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素养;核心价值;教学策略;课外活动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价值的演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逐步深入到教育领域,对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的现代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并发展形成一门新的独立学科。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掀起信息技术的第一次浪潮,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少数中小学先后成立的计算机课外小组,揭开了我国计算机教学的序幕,当时教学的重点是计算机学科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逐步转化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管理,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通过开发教学软件将计算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直到20世纪末,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通知中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课程”更名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随后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等相关文件,确立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随后的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逐步在全国中小学全面铺开。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教育相对较落后,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资金不足、师资短缺、观念跟不上、教法落后等诸多问题,都影响和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理解和认识相差较大,从而使得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价值的判断也是不尽相同,出现了信息技术工具论[1]、信息技术课程应以程序设计为核心等多种说法。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价值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定义。确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要着眼于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素质,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能力,以适应信息时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为目的。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教育学生真正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素养”这一名词引起了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纵观目前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人们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价值。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促进学生发展思维、提升个人能力的重要基础,得到了广泛认同。
二、信息技术教学核心价值实现策略
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从目前看,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予以实现。一是采取专门的课程来进行课教学,二是通过创设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下面就这两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的策略加以分析,以便于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实现其核心价值。
(一)采用专门的课程教学予以实现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实现其教学的核心价值,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要更新教学观念,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使这一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得到重视。目前,该学科还不是高考科目,只作为会考科目,很多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是辅科课程,经常出现被挤占的情况,使得教师、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其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专业化不强。现有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毕业人员较少,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而来,或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真正毕业于师范院校的专业教师少之又少,很多教师只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走上信息技术教学的岗位。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中小学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对信息技术学科和教师的重视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鼓励和引导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
2.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教学工作提供物质保证。我国地域较广,东西部、南北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实践条件基础上,目前各地中小学实践条件差距较大,总体看东部优于西部,南方优于北方,名优中小学优于普通中小学。虽然绝大多数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教学机房,但计算机本身更新换代较快,后期维护管理、添置设备、购买软件也需要较多费用,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其运营。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教育部门投入到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经费就更少,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应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支持为辅的资金保障体系。同时,各学校要依据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针,合理地设计资金使用规划,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设备使用率。
3.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升信息技术课教学能力。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起步相对于传统学科较晚,从事该学科教学的人员少,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出现了学生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现象,在授课中学生体会不到信息技术学习该有的乐趣,没有激发起学习热情,被动的、应试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探索出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的适用型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魅力。
4.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突破了传统学科中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学结构,这一学科教学内容较广,教学过程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习的各类软件的功能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与知识结构,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分层次分阶段地设计教学任务[2]。这种教学模式下,设计适合的任务十分重要,即要将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又要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习欲望。所以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一是要考虑知识结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地安排学习内容。二是任务设计中还要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德育内容,以实现教学过程的德育目标。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讲授文档版式与排版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制作环保宣传板报的任务。在讲授图文混排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制作母亲节贺卡、制作小奖状、制作家乡宣传海报等任务。三是任务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和整体性。任务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识需求,分层次设计,当完成一个任务时会产生新的认识需求,从而引出下一个任务,每个任务环环相扣,既是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更有利于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学习网络使用知识时,设立一个查询信息的任务,如让学生查询网络安全知识,这个任务完成后,自然地引出如何将网上的信息存储下来以备以后继续使用的需求,引出了对网页信息的存储学习的新任务,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探索逐步提高的过程。四是任务要具有引伸性和拓展点。由于学生计算机水平有差异,完成任务的能力和时间也不尽相同,要考虑学生的条件与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要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扩展和提升的空间,挖掘学生潜力,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5.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提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获取、加工、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发挥主体学习能动性,尽量摆脱对教师和他人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究空间,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地选择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在做中学,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和再创知识的过程。
(二)通过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予以实现
1.开展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许多学校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一是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明确学习方向。二是利用课外的信息技术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由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学生靠课堂中的有限时间不可能达到学深学透并灵活运用,需要在课下通过大量的实践加以巩固和深化。三是丰富了学习内容,信息技术所蕴含的内容较广,知识种类较多,课堂教学中多数对一些常见的软件、基础知识的学习较多,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不断引入新知识、新信息,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开阔了视野,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升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保护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的思想和旺盛的进取精神。
2.组织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课外活动小组是目前学校中较常见的课外活动形式。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一般都是对信息技术学习有浓厚兴趣,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掌握较好,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活动。小组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拓宽信息技术知识面,让学生对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小组活动由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按照年级和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学习意愿进行分类,每组成员不宜过多,活动次数控制在每周1—2次为宜。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活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完善,共同探求知识,相互之间不断启迪和帮助,建构起更新更深的知识体系。
3.组织开展专题知识讲座。讲座的内容可以较为广泛,如针对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新风向、新技术、新领域,或是信息技术领域中某项较为流行的问题,或是信息技术方面在学生和社会中较有争议的话题,都可邀请在信息技术领域有造诣的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开展专题知识讲座。通过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思想、方法和技术。在学生心里种下启迪思想的种子,为今后的学习起到指引和帮助作用。
4.组织开展读书会或沙龙活动。开展读书会和沙龙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加强课堂学习的知识,还可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操作技巧。学生通过活动,相互借鉴各自掌握的实用知识和操作技巧,在加强和巩固知识的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自学热情,同时利用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展示的平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处理,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展现出来,进一步提高了信息素养。同时,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感受信息技术学习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和信息技术学习的乐趣。
5.举办信息技术作品展示会。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制作的小软件、设计的小作品,利用特殊的时间点,如毕业前、学校艺术节等机会举办一个信息技术作品展示会,既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是一次展示交流信息技术学习成果的机会,促进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6.组织学生进行走访参观。组织学生到有关的企业、机关、科研机构参观学习,感受信息技术对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形式往往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小范围进行。
三、结束语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正围绕着这一目标不断研究和探索。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科技的进步对现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核心价值也必然随之变化,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和实践,用我们的智慧培养出一代代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树培,王荣良.信息技术课程核心价值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2]郭志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信息素养[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4).
作者:徐海鹰 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