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范文

本科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本科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本科院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专业性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重点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下,从事非学术性的研究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本文尝试从电子商务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出发,分析开展以赛促学给师生带来的积极意义,在以赛促学的实施过程当中会碰到的问题,建议通过以赛促学的模式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践技能。

关键词:以赛促学;应用型本科;应用型人才;电子商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纲要中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点,为大量地方性、较难发展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高校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即成为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者学院。这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将主要定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的、同时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如律师、工程师和电子商务师等等,服务于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

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多开设类似电子商务的应用型学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潘懋元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定位于专业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将主要的精力投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面。培养的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同时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应用于实际。电子商务是一门集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的交叉学科,该专业重点培养掌握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学、法律和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知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方法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其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实务和网页设计与制作等。从培养的目标和核心课程来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是比较匹配的。从实践上看,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开设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联网和会计学等这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服务于地方经济。

2以赛促学提升电子商务学科的实践性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电子商务由于学科的自身属性,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同样非常重要。很多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也努力加强学科建设,购买软件、建设实践中心等加强实践教学。但是,伴随着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也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跟随行业共同发展的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科教育,在实践教学中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说实践课程的设置问题,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建设问题,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不被接受的问题,学生实习或就业难的问题等等。如何真正解决类似的实践问题,很多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开展相应的教学改革,比如湖南科技学院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转变,积极推进“四个构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直接在学校内与校外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即解决学生的实践问题,也促进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课程实践技能不与社会脱节,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文尝试从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变革的角度,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问题。很多高校学生每年要参加很多比赛并不新鲜,而以赛促学就是通过比赛来促进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本文主要从比赛对教师学生的促进及比赛设置方面,阐述如何利用比赛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改进。

3以赛促学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

现在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市有各类的电子商务大赛,这些商务大赛一般包括理论测试和网络营销,理论测试主要是考察电子商务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网络营销则主要是对电子商务相关实践技能的应用。这些商务大赛为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一)以赛促学提升了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如果计划组队参加比赛,就会认真准备、学习相关的内容;同时为了备战比赛,做出更好的策划项目,学生还会主动研究新技术和新应用。比如在《网络营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就可以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比赛,这样就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意识,网络营销技能也会熟练。为了能够在比赛当中获胜,学生也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在淘宝上开店,利用微博、QQ群、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等推销自己的商品,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的能力。学生在一边学习一边比赛的过程中,其课程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也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在比赛中,学校提供相应的交易平台,针对校内的市场,教师设计创业计划书、交易量、客户评价等考核体系,综合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深层次的认识。通过比赛,学生的作品如果脱颖而出,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学到电子商务的相关技能,也能更好地树立了自信。

(二)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仅是传统教学环节的应用,更多的要从启发式教学出发,从传统的授课模式转向实践操作模式。从课堂教学软件的实践操作来看,除了要求老师的知识层次结构要完备之外,还要以能力为主,能够胜任从传统的教学到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同时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教师带队参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激烈的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岗位能力知识的掌握、选手心理素质高低,对每一个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形成一个良好的冲击。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能够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但是因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没有深入其中实践、亲身体会的话,实际操作要求和技巧就难以掌握。指导老师通过参赛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相关的实战经验;通过参赛同行之间的教学交流,可以交流彼此的专业教学技能,从而不断提高了相关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加深了对行业专业的了解和研究,了解企业用人的特点和要求,促进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4以赛促学模式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参加比赛的项目应该符合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实施中,会涉及到竞赛项目的选择或者设立。参加比赛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因此学校或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比赛项目,设置合理的参赛主题,所参加的比赛必须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及行业的认同度,这样的参赛才有意义,才能够获得社会上的认同。参赛的项目应该跟学生所处的水平应该相当,比如大一、大二低年级的同学是打基础的阶段,相关专业的同学应当参加一些基础的比赛,比如说像网页设计大赛等等,而大三、大四高年级的同学应该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综合比赛,比如网络营销,创业计划大赛等等。

(二)专业教师集中研讨与解读相关的比赛,根据比赛的要求指导老师组成队伍,针对竞赛的主题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教学要求进行认真研讨,找出比赛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相契合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教学与比赛、与实践不脱节,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参赛的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学科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

(三)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主要进行赛前训练。将参赛的相关要求与实践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强化训练,通过前期的选拔之后选出优秀的选手,然后再对参赛选手进行大量的、长期反复的训练,最大限度提高参赛队伍的能力与水平。

(四)在比赛后应该就参赛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总结。对教师来说,特别是与课程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部分进行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积累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而对学生来说,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竞争意识得到提高。

(五)以赛促学不能以偏概全,应该着眼于提升全体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对于参赛的同学来说,应该让每个参赛的团队或者每个队员各司其职,通过通力合作来完成比赛全过程,教师起一个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要注意参加这些比赛,应该要着眼于提升全部同学的实践与操作能力,而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比赛的成绩,只让少数的优秀的同学参加,而忽略了其他同学技能的提升。如果这样做,就违背了以赛促学的这个初衷。不能为了少数的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学校就给这些学生配备所有最优秀的教学资源,给予一切的便利条件,短时间内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与能力。要全面发挥以赛促学的效果,教学改革应该把比赛与日常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比赛强化电子商务的实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可以借鉴的做法是,可以将比赛内容与相关课程的实训相结合,对全体同学进行实训与辅导,然后通过实践课程在校内进行前期的选拔,由获胜的几组学生代表参加社会上的比赛。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须进行持续的学科建设。以赛促学可以作为一个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加以推广和建设,但是这种模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资源条件和特点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慧.“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在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3):166.

[2]陈颖.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4,(04):82-83.

[3]喻红艳.“以赛促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06):123-124.

[4]王俊奇.以赛促教模式下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J].电子商务,2014,(04):70-71.

[5]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66-70.

作者:吴国建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