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城镇化分析范文

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城镇化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城镇化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文化旅游视域下的城镇化分析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使广大羌族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羌文化遭到了近乎毁灭的打击。旅游市场是保护羌文化的最佳平台,因此在灾后重建旅游产业的过程中,羌文化同地震文化一起被列入议事日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羌民的辛勤劳作下,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加快了羌族地区的城镇化。主要表现形式有羌民自发建成的独具特色的羌寨休闲农家乐、经营和管理自由的家庭农场以及城市中文化底蕴浓厚的生态园。完善的配套设施为游客带来了便利,也对羌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影响,帮助他们使古老的羌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甚至结束了一部分羌民粗犷的农耕生活,开始向现代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那么,羌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哪里?面对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和冲突,针对当地独有的羌族文化旅游资源,我们能够提出哪些对策及措施?只有当我们经历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才能弄清问题的本质,收获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

一、文化旅游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跃入历史新时期。工商业经济产业的发展促使部分投资产业集中在农村,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大规模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李强博士在其博士论文《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中指出:旅游城镇化是指由于旅游经济而带来的城镇化,它除了指人口由农业人口向工商业人口转变之外,还包括城市景观在农村的剧增,甚至包括旅游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地震之后,北川旅游城镇化取得了惊人的发展,究其原因,文化旅游的发展是羌族灾后经济恢复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感知当地文化气息,学习当地文化传统,获得新知识的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将羌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开发资源对于灾后重建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党和政府的大支持下,在勤劳智慧的羌民的努力下,如今的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震后重建的羌寨第一村———羌寨吉娜。此地位于北川和安县的交界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美轮美奂的建筑鳞次栉比,极具民族特色。羌民的居住建筑被称为碉楼,这里的碉楼全是用深色的瓦片堆砌而成,而且十分高大,气势恢宏。碉楼的外墙涂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墙面材料,显得朴素淡雅。有些房顶上会立上一块白石,高耸入云,在白石间插上各式的羌字旗,旗子随风飘扬。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正门上披着羌红,羊头骨也正挂中间。除此之外,家家阳台上摆放的盆装花卉为古色古香的建筑增添了灵气,成了青山绿水间最好的点缀。每年这里都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羌民向人们展示他们绚丽多姿的服饰,奉上美味可口的羌族食物,跳起热情洋溢的锅庄舞,真有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境界。

二、以羌族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羌族文化源远流长,十分具有代表性。整合与利用好羌族地区的自然与历史旅游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既可以保护当地文化,又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可谓一举两得。

(一)必要性条件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可以与其他风景旅游区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且距离成都、绵阳等大中城市较近,地处九环线上,四通八达,路况良好,对于外来和本地游客来说都是十分便利的。因此,此地与其他羌族集居地一样,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适合发展以羌族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2.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有致的碉楼,多姿多彩的服饰,辉煌大气的舞蹈,忠贞不渝的信仰,独具特色的美食,羌族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使人着迷。概括分析有以下几点:首先,羌族地区风光秀丽,山青水秀,群山环绕;其次,羌族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如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的信仰、一年一度羌历年的盛况、健康美味的饮食、美观大方的服饰、独特而精湛的建筑艺术、勇敢无畏的大禹文化、革命年代的红色经典、灾后的大爱无疆以及感恩祖国的人民信仰,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最后,羌区的羌族村寨、新建的文化博物馆、新开发文化旅游景区和地震遗址等有形文化旅游资源,都是羌族文化旅游产业欣欣向荣的物质载体。3.广阔的市场条件。汶川地震后,北川羌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和建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羌族的歌舞影视演艺事业满足了游客对羌文化的体验需求,加之文学作品的宣传,羌文化已经被大多数人知晓并接受。以前,来此旅游的大多是本地人或距离本地较近的游客,而现在,更多来自省外甚至海外的人慕名而来,说明羌文化的影响已经扩大至全世界。其次,寨后羌文化博物馆、生态园里的旅游纪念品、家庭农场里自家的羌绣、农家乐中传统的节日庆祝方式,这些旅游新品都成为吸引眼球的新焦点。旅游市场一旦被打开,也就不愁没有客源。4.党和国家的有利政策。2008年地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震后经济的优惠政策,包括住房,物价、就业和教育等方面。同时,为了尽快恢复当地的经济,特意将旅游产业作为解决当地就业和吸纳外来投资的产业,申明旅游产业是灾后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这些举措在羌民的灾后重建工作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二)可行性条件1.在传承文化方面的意义。羌族文化是羌族先民们在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羌族文化渗透于羌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通过习俗、饮食和文化来体现。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将羌族文化推向市场,成为一种可产可销的商品,使羁系于深山的羌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4]。在这一形势下,对于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虽然,地震使羌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文化的核心载体是人,只要有人在,文化就会存在。震后,在羌民自家经营的农家乐或生态园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表演,如有游客参与的锅庄舞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对羌文化的体验,也延长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因此我们建议羌民在接待游客时可将地地道道的本民族生活方式直接传达给游客,使游客了解到这种古老的文化精髓,把这种古老的文明传播出去,以便影响和吸引更多的人。2.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首先,政府主导下的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平日里羌民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器具成了人民眼中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宝贵财富,将原本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进行加工改造,其身价也就翻了好几倍。其次,由于近几年来农用耕地的减少,农产品价格下跌,羌族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开始瓦解,羌寨的经济结构也开始向市场经济做尝试。最后,由于羌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沿线的各种厂房和商铺渐兴。独具特色的农家乐自然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里吃穿住用行一应俱全,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这样一来市场必然扩大,收入倍增的梦想也就会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

三、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在物质形态方面体现为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在精神形态方面体现为人民素质不断提高,城镇文化和价值观念不断改变。在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的完善。

(一)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的转变要转变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首先就要转变羌民的思想观念。一是要唤起羌民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因为从本质上讲,要发扬文化就要有一批有积极主动保护羌文化意识的人去实践;二是要培养他们走出去的勇气。很多淳朴的羌民在面对外来游客时,并没有考虑到游客的需求,在自家的农家乐中只是提供一些简单的膳食供游人享用。因为缺乏规划和组织,羌族文化的韵味并不浓厚。其次要综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联动开发,形成旅游集群,产生规模效应。最后,在羌文化的开发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应该帮助村民解决资金和宣传问题。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增加羌民收入,这才是加快羌族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明智之举。

(二)完成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转移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是城镇化最主要的标志。要实现人口的大规模迁移,除了战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展经济。对于大多数的羌民来说,如果不能拥有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他们宁愿外出务工。因此,留人最好的方式便是给他们一份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农家乐、生态园和自助农场的建设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加快经济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要想富,先修路”,古人的话告诫我们交通对于人类发展有多么重要。交通的改善不仅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对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因为交通的改善,人们进行物资交换的频率就增多了,这样商品交换的效率也大大提升,人与人的交往圈就扩大了。因此,人们可以到较远的地方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琳琅满目的商品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尝试和改变,逐渐也就改变了他们千年不变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生产方式逐步被现代化高科技所取代,进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基础设施的建立健全是城市发展的血液,除了交通之外,公共设施的建立也是十分必要的。对比北上广和一些内陆城市,不难发现发达地区的公共设施十分完善。因为这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公共设施是人们工作之后休闲放松的好去处,完善的设施是城市建设成功的重要体现。此外,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外界进入本地提供了渠道,城镇化过程中城镇的建设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保障。生态园、自主农场和农家乐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完善,这必然会加快商品市场的流通速度,由此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上,本文对羌族以文化旅游为导向的城镇化问题作了阐述,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对策及建议。旅游城镇化不同于一般的城镇化,它的形成速度较快,但是面临的矛盾也较多,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为羌族地区的美好明天而奋斗不息。

作者:冯芳 韩黎 李辉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北川太古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