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羌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多彩文化的古老民族。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族保留与延续下来的、具有羌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俗的分支,与汉族、其他民族关系密切。羌族保留下来的羌族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羌族文化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目前羌族主要聚居的四个县———汶川、北川、茂县、理县,也是羌族最集中、羌族文化资源保存最完好的地区,这些地区都在积极地发展羌族文化旅游,同时也是政府全力打造的羌族文化旅游地。此外,这几个县也都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这次地震使许多羌族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给羌族文化传承及其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而深重的破坏,包括对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本文基于课题组对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状况调查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以期对保护和发展羌族文化、开发利用羌族文化资源、发展羌族文化旅游、促进羌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羌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借鉴。
一、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构成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中,民族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羌族文化旅游也不例外,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彩的民族,其文化体现在羌族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文化旅游资源是凡能被旅游业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满足旅游者对文化需求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1]。笔者将从服饰、饮食、礼仪、艺术与娱乐、建筑文化方面分析羌族文化及羌族文化旅游资源[2]。一是服饰文化。羌族人民服饰朴素,无论男女,一般都穿土布长衫,外套羊皮或棉布长背心,包头巾,缠绑腿。羌族妇女的衣服绣有花边,系绣花腰带,足穿云鞋———属绣花鞋的一种,鞋上绣有云彩图案。喜戴耳环、圈子、簪子、银牌等首饰。羌族男子的头巾,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妇女的头巾除黑白两色外还加些丝织品,头巾上绣有色彩秀丽的图案。二是饮食文化。主要有由玉米晒干磨成粉做成的干饭、打搅团、玉米糊,由嫩玉米做成的玉米糍粑,可蒸、炒或蘸蜂蜜吃,风味独具;由荞麦做成的凉粉、葱花饼等;特色食品有蒸蒸酒、血馍馍等;普遍吸食自产的兰花烟;新鲜瘦肉制成的香肠和腌制的腊肉尤为出名,深受大众喜爱。逢年过节,这些美味和羌族人民自己用青稞大麦酿的咂酒均会拿出来款待客人。由原材料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具体情况决定,羌族人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各类喜庆宴席模式,宴席上菜、开席、撤席均有规矩,违者视为对客人的不敬。三是羌族礼仪文化。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次日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进行各项活动;五月初五是羌族古老的传统节庆瓦日俄足节,被当地人又称“妇女节”;其次是“羌族人民一家结婚百家喜”的婚俗,订婚举行“开口酒”、“小订酒”、“大订酒”,婚礼上举行“花夜”、“正寝”、“回门”等仪式,男女双方家庭各办礼节;最后还有冠礼,是男性成年举行的仪式[2]。四是民间艺术与休闲文化。羌族的民间工艺以刺绣、挑花等最为出名,多数以自然物作为图案题材。挑秀图案的内容也多为吉祥如意,充分表现了羌族独特的民风。刺绣技术,是传统的艺术结晶,羌绣在传统手工技法和色彩运用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主要用于装饰,如鞋子、衣服、腰带等。羌族的歌舞风格独特而形式多样,民歌分为山歌、酒歌、情歌、风俗礼仪歌等等,舞蹈音乐主要有沙朗舞音乐、席步蹴音乐、日木那耸音乐和埃古日格沙音乐。羌族舞蹈主要有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礼仪性舞蹈、集合性舞蹈几大类。代表作有《莎朗》、《席步蹴》(自娱)、《克什几黑苏得》(祭祀舞)、《忍木那耸瓦》(礼仪舞)等等。五是建筑文化。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闻名。羌族建筑技艺精湛,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如用石片和黄泥土建筑材料筑成的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地震以后,碉楼、索桥、栈道以及掘井等羌族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羌族独具风格的建筑没有被地震所吞没,灾后重建时期,一些独具羌族特色的古建筑再次屹立。
二、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与不足
《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精品旅游区建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精品线路。羌族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羌族人民虽然在羌族文化及其旅游业的重建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譬如特色商品开发、羌族旅游景点及旅游区的开发与建设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在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条件下,羌族地区成功打造了一批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小寨子沟景区、大禹文化旅游区、青片羌寨、九顶山风景区、营盘山新石器文化遗址、松坪沟-叠溪风景区、桃坪羌寨等,其中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景区和桃坪羌寨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名气。有的景点景区因当地具体的地形地势而异,因此旅游资源呈现出既丰富又分散等特点,应尽可能避免单个景点的无序低效开放,力求使各具不同特色的景点景区合理组合成一个内涵丰富、综合高效的文化旅游片区。这样,既可任游客选择或长途或短途的旅游,不至于浪费宝贵时间,又可使整个旅游过程中有可看可游之处,累了有休息或驻足的地点。结构合理的旅游资源,必然会扩大旅游的规模效益。羌族文化旅游片区内旅游交通、食宿、商业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条件的改善又为旅游景区增添了不少吸引力。在这些景区已经建成了如北川羌族博物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大禹纪念馆、汶川文物管理所等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有政府主导的,也有私人投资建成的,羌族博物馆是第一座于1988年由国家、省、州、县投资建成的,而桃坪羌寨内的则是私人博物馆,馆内保存了很多珍贵历史文物的藏品。羌族建筑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是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虽然在地震中很多建筑遭到了破坏,但经过灾后的重建与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恢复了原貌。供游客住宿的宾馆、旅行社、招待所都有羌族建筑特点的气息。文化旅游资源的利用肯定少不了对民间传承艺术的开发,现有的品种包括羌族服饰、羌族工艺品、羌族土特产品以及日用摆件,这些商品,如羌绣挂画、羌族衣服、云云鞋、香包、羌族银饰、羌族腊肉等等,在景点商品店旅游者可观赏可购买,给旅游活动增添了不少民族特色的元素与气氛。而文化旅游演艺是对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的补充,如羌族的歌舞演艺业、民俗风情表演以及游客参与盛大的锅庄表演等。羌族饮食文化与旅游餐饮业也增加了文化旅游地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游客绝不会错过的对民族特产羌族腊肉、野生菜、咂酒等的品尝,在景区的小摊或饭店皆可获得。
(二)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羌族文化旅游资源是羌族文化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民俗、建筑、手工艺、饮食等都参与在文化旅游活动之中,在旅游活动中都可深切感受到羌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羌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深厚,吸引力不够。文化旅游,核心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是一种为游客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游客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去体验和感受旅游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形式。吸引旅游者进行羌族文化旅游的,大多是羌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博物馆、挑花刺绣等羌文化的吸引力不大,并且游客基本上是大致的浏览,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对新、奇、趣的愿望,游客缺乏体验性。其次,现代化、商业化气息浓厚。虽说文化旅游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但是更应尊重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文化。一方面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追求羌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对住宿及交通环境等有高要求、高标准,另一方面羌族地区相对闭塞,各种落后的条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面对新兴的旅游经济及国家政策对地震灾区发展经济的政策支持,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显得过急、过于盲目了。例如,对于羌族民房的修建,当地人民在满足自己的住宿需求的同时,又想用于旅游住宿,同时现代科学技术又能提供建房便利,于是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元素,如钢筋、水泥、电视机、电火炉等等。羌族人民有属于他本民族传统的服饰,但是地震以后,随着外界旅游观光者的不断涌入,年轻一代平时更习惯穿着县城买来的服装,穿传统服饰大部分是为了做商业表演[4]。最后,资源利用不完整,形式单一。一方面商品种类少,元素重复率大。现有工艺品、服饰、摆件等基本上都有羌绣元素,但是羌绣的图案、羌族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创新不够,内容单调。另一方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与其他民族旅游地的相重复,缺乏创新,加之对文化内涵的提炼程度浅,例如演艺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就比较低,目前只有理县的阿啧艺术团和茂县歌舞团,部分景区虽有专职羌族风情表演,但仅为村民自发表演。
三、羌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反思
特色化是旅游发展的立足根本,通过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强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是旅游区避免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区同质竞争,实现并存联动、互补共赢的根本途径。从文化旅游的目的来看,旅游者主要是想要体验少数民族浓厚的民族风情和购买纪念品,利用科技,在不改变羌族文化的前提下注重开发具有体验性的商品,而不只是停留在观赏阶段[5]。在文化内涵上,深度挖掘,高度重视文化内涵,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对羌族文化要有全面的了解,要带有浓厚的羌族文化氛围,让旅游者无论是观赏,还是食住行用等,都觉得是在享受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收藏价值高、使用价值突出的旅游文化商品。在思想上,要尊重和保护羌族文化资源。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一大批处于地震灾区中的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等文化旅游资源消逝或毁坏,尤其是在震后的重建与保护中,尊重和保护羌族文化,树立文化文物保护意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因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趋势的影响,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就无意识地磨灭了民族特色[6],而要在众多民族文化中求同存异,大力发扬民族文化特色。
作者:雷忠 蒋平 郭燕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北川太古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