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藏区开发旅游论文范文

藏区开发旅游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藏区开发旅游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藏区开发旅游论文

一、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制约因素分析

(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制约当前,四川藏区发展总体形势良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寺庙管理得到加强、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基层基础不断夯实。2009~2013年的四川藏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比例均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但是,与西部其它少数民族地区一样,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与内地相比,四川藏区发展仍较为落后并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整体落后。2013年,四川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总和仅为四川省的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全省的4.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省的1.11%。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阿坝、甘孜两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全部工业增加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绝对数的排序均在四川省末位。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阿坝、甘孜两州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2013年阿坝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甘孜州的1.2倍、1.3倍和1.1倍。①三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完全解决,诸如经济薄弱性、生态脆弱性和社会敏感性等问题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存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必对四川藏区旅游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

(二)藏区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制约近年来,四川藏区旅游经济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省的发展速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3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总收入259.29亿元,同比增长19.4%,比全省增速高1.2个百分点;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1%,比全省高13.8个百分点,旅游业在藏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地位更加显现(表1)。同时,四川藏区已创建国家5A级景区5个,国家4A级景区1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87个,发展农(藏、牧)家乐3580家,农牧民直接就业3万余人。但从整体来看,四川藏区旅游业总体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发展阶段性特征突出。一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落后,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观光”有余,“休闲度假”不足,休闲度假游尚处于发育阶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欠佳,大多数景区仅为单纯的自然风光展示,文化体验游还不够成熟。二是旅游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四川藏区集中了四川省50%以上的世界级、国家旅游资源,而2013年四川藏区实现的旅游总收入仅占全省的6.7%。客源市场结构仍不够合理,特别是入境游恢复缓慢。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阿坝、甘孜两州的旅游总量差距明显,阿坝州旅游总量位列全省前列,而甘孜州旅游总量仅约为阿坝州的三分之一。

(三)藏区旅游开发现实条件制约新一轮藏区旅游开发现实制约主要来自旅游开发传统要素制约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两个方面。旅游开发传统要素制约方面,一是交通瓶颈的关键制约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以甘孜州为例,截至目前,该州尚未建成高速公路,而作为进入大动脉的国道318线和317线时常受到塌方、泥石流、水电开发工程建设的影响。二是由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条件,藏区旅游开发长期存在工作难度大、资金缺口大、技术要求高、有效工作时间短等难题仍然突出。三是藏区旅游产品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制约日益明显,近年来,利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契机,四川藏区打造形成了一大批以精品旅游村寨、中国古羌城、映秀非物质文化创意园等为代表的旅游新产品,但客源市场对旅游新产品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不对称现象突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随着《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旅游业重要法律、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旅游领域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对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提出新要求。一是从粗放开发向可持续开发转变的新要求,这就要着力解决藏区旅游开发自发性和盲目性突出的问题。二是从单一经济目标向增收致富、生态保护和社会建设并重目标转变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新一轮藏区旅游开发必须树立全域旅游理念,全面实现旅游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是从单一游客需求向社区可持续参与导向转变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必须注重旅游业与一、二、三次产业的互动、融合,积极围绕和突出社区参与,探索藏区农牧民可持续参与旅游的路径和机制。

二、政府主导模式对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一)政府主导模式对旅游发展的作用影响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对我国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从内涵上来看,政府主导模式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主导作用和资源调配能力,为旅游业快速发展创造以扶持政策为核心良好发展环境。[2]虽然政府主导模式对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政府主导模式也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各地普遍出现的硬件投资过热、软件投资过冷、粗放型发展、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等现象。[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对政府主导模式发展旅游业提出了新挑战。这就需要从旅游业的自身特性出发,进一步清晰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和分工,明确市场配置资源是政府主导模式的前提和基础,并划分出政府主导模式在旅游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形式,如张建梅(2003)提出根据旅游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初期阶段)、政府干预模式(中期阶段)、市场主导模式(成熟阶段)等不同的发展模式。[4]同时,从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的建设目标来看,“世界旅游目的地”体现了产业发展要求,“最美”体现了生态建设要求,“最幸福”体现了民生发展要求。可见,新一轮藏区旅游开发不仅仅是单一的旅游发展经济目的,而是“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四川藏区作为典型的“民、穷、弱、富”区域,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同时,由于四川藏区长期存在的经济薄弱性、生态脆弱性和社会敏感性等突出问题,将旅游开发完全交由市场主导也是不现实的,所以现阶段四川藏区旅游开发仍需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旅游开发模式。

(二)政府主导模式是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政府主导模式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主要方式和重要经验。按照政府主导模式,在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初期和一定阶段,由政府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等行政手段,强化资源调配,调动旅游业发展涉及的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使政府在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宣传营销、人员培训、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权益保护等方面承担起组织、协调等职能。[5]这对西部民族地区克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民族地区旅游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旅游产品数量和质量,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四川藏区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依靠政府主导模式,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央和四川省支持藏区跨越发展等历史机遇和政策引导下,四川藏区大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开发建设了九寨沟、黄龙、卧龙大熊猫、海螺沟、四姑娘山等一大批精品旅游景区。旅游公路、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稻城亚丁机场、红原机场先后建成通航,甘孜机场和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实现开工建设。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打造了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大香格里拉等知名旅游品牌。旅游业已经成为促进四川藏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加快开放开发的“窗口产业”、维护社会稳定的“和谐产业”。[6]2013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数在西藏和四省藏区中排名第一。可见,政府主导模式是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

(三)坚持政府主导是破解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多重制约的关键所在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面临着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和旅游产业发展初级阶段带来的“双重影响”,以及旅游开发传统瓶颈限制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带来的“双重挑战”。“双重影响”表明四川藏区旅游发展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发展基础仍很薄弱,新一轮旅游开发仍须不断克服。“双重挑战”说明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既要继续面对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投入资金大等旅游开发传统要素制约,又要应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重视生态保护、社区持续参与等更高要求。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制约四川藏区旅游进一步发展的众多因素,归根结底是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予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旅游开发资金不足,其实质是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旅游开发格局;从表面上看是藏区旅游区域发展不平衡,实质上是省级层面跨区域的统一协调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藏区旅游整体开发的合力;从表面上看是农牧民对旅游开发不配合,实质上是农牧民对如何参与旅游开发的思想盲目和技能缺乏,尚未完全建立农牧民持续参与旅游开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的长效机制。实现四川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发展的目标,离不开藏区旅游这个重要引擎。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旅游开发面临的“双重影响”和“双重挑战”,共同决定了现阶段藏区旅游开发应继续采取政府主导模式,为培育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夯实基础,引领藏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在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中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旅游管理体制旅游管理体制是推进新一轮藏区旅游开发的根本性体制保障,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优化旅游管理体制。一是建立省级开发建设协调机构。成立统一协调“两州一县”旅游开发建设的省级协调机构,对外加强与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的旅游协作,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开拓和连通从周边省区进入四川藏区的旅游通道,改变从成都进入的单一方式,破解交通瓶颈;对内建立藏区旅游工作州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跨区域旅游线路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实现“两州一县”联动,形成藏区旅游客源共享机制。二是建立“大旅游”工作机制,进一步突出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按照全域旅游理念,引导藏区各地把旅游开发与扶贫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园、牧民定居点、小城镇建设中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与后期旅游发展需求相结合,如按照旅游公路标准进行道路建设与改造,传统藏民居改造时考虑后期发展民居接待的用水用电需求,预留后期旅游发展空间。

(二)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机制自然风光和民族宗教文化资源是四川藏区旅游开发必须依托的资源载体,又是不可再生的脆弱性资源,必须通过强化政府主导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经营机制。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世界遗产、国家级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核心资源必须由政府掌控;强化州一级政府对“康巴文化”、“嘉绒文化”、“东女国”等历史文化资源品牌的保护力度,防止各地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并及时开展文化品牌的注册保护工作。二是注重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用活用好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坚持先行先试,创新藏区旅游开发经营机制、旅游投融资机制;在现阶段仍然坚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适当降低或减免藏区州县配套项目资金比例。三是有序引入战略性投资商和专业大集团,改变当前藏区旅游企业投资主体多且散“各自为政”的现状;建立完善开发主体准入与退出机制,在简化行政审批的前提和基础上,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藏区旅游开发企业准入标准,对“有实力、有理念、负责任”的投资者给予支持,对实力不足、投入缓慢、开发水平低的开发者按程序或约定进行清退。

(三)构建社区参与共享利益机制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未能有效地参与旅游发展,分享旅游收益,一直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7]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藏区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一方面,大多数农牧民渴望参与旅游开发,但又对如何参与旅游开发感到茫然。另一方面,由于参与旅游程度不同以及自家民居特色、马匹数量等各种物质条件的差异,由此导致的获利不均已经成为当地农牧民心理失衡、邻里关系微妙变化的主要诱因。因此,应加强政府引导力度,加快构建社区参与共享利益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农牧民持续参与旅游开发(经营)的路径和机制,鼓励和引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构建旅游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和处理好政府、旅游开发主体和农牧民的利益关系,保障农牧民持续分享旅游发展成果。二是注重思想观念引导,针对大多数农牧民对如何参与旅游开发的茫然感以及个别经营者的“经营短视行为”,采取农牧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对藏区农牧民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和科学经营的教育引导。三是突出试点示范,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资金补助、试点改造(经营)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藏民居接待示范户、民族旅游纪念品生产合作社、特色民族餐饮示范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农牧民参与旅游思想观念、服务技能、经营能力等。

(四)建立旅游整体营销机制在藏区旅游产品信息与客源市场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实背景下,应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推进藏区整体营销。一是突出“中国最美藏区”主题,在国内外市场树立统一的“四川藏区”旅游品牌和形象,推出统一的旅游形象宣传片,以统一的品牌和形象整合四川藏区“两州一县”优势自然和文化资源,防止内耗和无序竞争。二是积极适应自驾游、自由行、“背包客”市场需求,注重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加大“九环线”、“西环线”、“318最美景观大道”等重点旅游环线宣传力度,做到景点、线路、节庆活动、交通、接待设施等信息的一体化宣传和推广。三是加大对新兴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特别加大对5.1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打造的精品村寨及新建景区的推广力度,使藏区旅游从“一枝独秀”向“百花争艳”转变,为九寨沟、黄龙等传统优势景区“分流减压”。四是引导藏区各地抱团开拓客源市场,在进一步拓展常规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和拓展灾后重建对口援建省市市场,做深做实做细感恩回馈市场。

四、结论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必须立足当地发展实际,本文在归纳分析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面临的宏观发展环境、旅游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旅游开发现实条件以及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等多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政府主导模式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又是现阶段破解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面临的“双重影响”和“双重挑战”的关键所在,并从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完善旅游资源保护开发机制、构建社区参与共享利益机制、建立旅游整体营销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在新一轮四川藏区旅游开发中坚持和突出政府主导作用的对策建议。

作者:银元庞君罗眉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