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范文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金融衍生工具对会计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产生重大影响。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真实披露会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越发重要。与此同时,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方面都面临改革问题。我国会计也面临金融衍生工具的考验,需要在会计准则制订、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人员素质提高等方面采取新举措。

1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世界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金融业的革新,其中金融创新是亮点,且不断产生突破。从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形成的脉络透析,其形成首先在于各国政府对市场利率的管制政策的放松,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其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成为市场主流,给国际间信贷和投资活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价格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成为金融风险的避风港。同时,金融竞争的加剧,银行业的积极推动,客观上“催生”了金融衍生工具。其中银行业的一个重要做法是将表内资产表外化,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方向转移。同时金融理论的不断创新也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73年发表的《货币需要期货》一文为货币期货奠定了理论基础;布莱克和斯克尔斯(BlackScholes)同年发表的《关于股票欧式看涨期权定价》一文为期权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模型被后人不断发展并延伸,使得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不断得以推广。1?1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特点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小搏大的高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国际金融界所发生的“巴林事件”是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操作得当、价格变化预测无误,便可以较少的保证金带来数以倍计的巨额收益;对于资本需求者而言,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存在与创新为其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从而使金融衍生工具成为具有防范、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的利器,倍受瞩目。

1?2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形式西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通过技术革新和结构革新逐渐完成的。一般来说,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会计业务、表外业务等诸多层面均有突破。一般可以分为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创新工具和表外创新工具两大类。前者主要有四种:①技术进步引发的创新工具,如票据清算所自动服务系统(ACHS)、售买点系统(POS)等,主要是伴随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所形成的数据处理、信息传递和资金转账等衍生产品。②规避金融法规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可转让提款单账户(NowAccount)、自动转账户(ATS)等。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常常对金融范围和金融业务进行明确规范,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种资产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和金融机构业务的拓展,为此而设计推出了以规避金融监管的创新工具。③为开拓资金来源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货币市场存单(MMCS)、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oney-MarketDepositAccount)等。④规避风险而设计的创新工具,如浮动利率债券、双重货币债券、可调整利率优先股、货币互换、利率互换、金融期权、货币期权、利率期权、浮动利率票据等。表外创新工具也有四类,一种是银行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业务工具,如担保、有追索权的债权转让、备用信用证、回购协议等;一种是银行事后要承担风险的业务工具,如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一种属于外汇业务工具,如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利率与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议、指数期货期权交易等;还有一种是为客户的资产管理提供中介作用和服务的工具,如信托、、承购证券等。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工具起步较晚,社会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的逐步拓展和跨国经营以及对外商开放准入的实施,金融衍生产品会逐渐增多。目前涉及的主要金融衍生产品多数与利率或汇率有关,如期货、期权、远期、互换等。

2金融衍生工具对传统财务会计模式的冲击

金融衍生工具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许多现行会计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衍生工具交易具有表外反映性、杠杆性、风险与收益的潜在性及其虚拟性等都对会计提出了挑战。表现在若干方面:

2?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在传统财务会计模式中,资产和负债是两个基本会计要素,它们是遵循“已实现的原则”,强调的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其实质是必然伴随企业的资金运动。而金融衍生工具共同的特点是以合约为基础,在合约签订之后,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便基本确定,但交易要在将来某一时刻才能履行或完成。如果衍生金融工具列为企业的资产,与之相应的财务报表的其他会计要素的基本概念必将改变。

2?2关于会计确认标准问题现行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按照这种原则,要以权益和责任的发生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而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付。按此就不能反映金融衍生工具的未实现持有损益,不能及时揭示金融衍生工具的潜在风险。这样许多重要交易事项无法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反映,致使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虚假性,风险无法预知、监管无法下手,不能满足决策者的决策需要。实践中,金融衍生工具“风波”不断,不能说与之不无关联。

2?3关于会计计量问题按照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要求,会计计量要重点解决会计计量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一项业务被确认为“会计事项”时必须具备符合定义、能够引起某些会计要素变动、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并能够计量的条件。因此,一直以来,财务会计都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一切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都以交易价格(历史成本)为其计量的基础。这些数据虽然来源实际、准确可靠、可验证,但也常常为人所垢病,如物价变动被严格限定,自创商誉被排除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之外。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兴起更加剧了人们对历史成本属性地位的质疑,特别是随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企业资产和负债总额中比重的提高,历史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惟一的计量属性。而且体现会计核算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会计主体也有足够的理由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因此会计引入“公允价值”,使其与历史成本并存成为会计计量属性,将会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4关于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现行会计报表纳入的会计信息只能是数量化的,报表的格式与列报内容也是被严格界定的。对金融衍生工具多采用表外注释的做法,致使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空心化”。在这种传统的披露方式下,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缺乏约束性,不能做到充分反映,无法在衍生风险管理方面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3会计改革对策

有鉴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无法准确规范金融衍生工具所引发的一系列会计问题,国际会计界近年来

一直在谋求会计改革对策。会计改革的范围至少涉及重新定义会计要素、修正会计确认标准、扩大会计计量基础、改革会计报表结构体系和强化金融衍生工具的披露与列报等诸多方面。事实上,从金融衍生工具诞生的那天起,人们就在研究如何对其加以监管了,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在我国,因为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金融衍生工具产品出现的种类还很有限,但是面临的会计反映和监督问题逐渐显现。及早研究会计的对策,未雨绸缪,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可以采纳的对策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具体实践,重视研究金融衍生工具创新产品的会计理论问题我国早在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曾推出深圳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标的物6个(交割时间3个*股票指数2个),并依国际惯例建立了保证金制度。一个点位的盈亏额500元。开市后,成交清淡,日成交量最高仅百余手。1993年9月份,深圳平安保险公司福田证券部在开通了两天海南深股指数期货后,出现大户联手交易、打压股价指数的行为。当时有关部门以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会加大市场投机性、不利于股市健康发展和培养股民意识为由,决定全部平仓停止交易,股指期货交易中我国暂时黯然消失。国债期货在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产品中曾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可以说是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一次全面实践,收获颇丰。1992年12月至1993年上半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北京商品交易所率先开展国债期货交易,到1995年下半年全国共形成期货交易所14家。但是在1994年9月上交所出现“314合约交割违规风波”,1995年2月再爆“327违规风波”,被外电称为“中国的巴林事件”。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认为:“从目前看,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为维护改革开放的形象,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保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期货交易试点”。国内经济界人士认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独特的避险功能,可以有效地将市场风险加以分割和重新分配,并且通过逐步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可以逐步解决中国债市、股市流动性较差和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需要在金融理论等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强化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与之相对应也应加大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与总结,形成具有特色的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目前国内出版的会计理论著作对金融衍生工具已有相当研究,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支持力度不够,客观上影响了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整体而言,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此加大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研究也是实践问题,中国会计学会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成立金融衍生工具研究组,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介绍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学者的研究动态,并进行前瞻性探研。新晨

3?2借鉴国际惯例做法,及早出台中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早在1988年5月,IASC的顾问组成员(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曾召开了一次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专题研讨会,集中研讨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运用和与之相关的核算和揭示问题,并形成了两点共识:其一是现有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金融工具发展的要求;其二是制订的新准则应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金融市场的创造性,而且要优先考虑交易的经济实质,而非其法律形式。1988年7月,“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巴塞尔会议)的拟订过程中曾经涉及会计人员如何计量资产负债表表内、表外金融工具及其如何影响国家决策人员所做的资本充足性决策等问题。1991年9月,IASC国际会计准则第40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40)”,1994年元旦IASC再次发表经过修订的E40,即第48号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E48)”,其中包括了一整套的会计规范,如适用范围、定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与反映、计量与说明等。1995年IASC正式出台IASC-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会计准则,并于1996年1月起生效。该准则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和权益性工具等新概念、金融工具的确认(初次确认和终止确认)标准与条件(实质采用风险和报酬分析法,1997年3月改用金融合成分析法作为确认标准,以增强其可操作性)、会计计量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衍生工具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立即加以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的有关条件等。我国财政部曾在1996年1月10日《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期货(征求意见稿)》对期货交易对象、主体划分、费用损失的确认与计量和披露作出较为详尽的规定。国内学者认为至少在财会改革上可以采取五个步骤,即借鉴基本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对某些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在不改变现代会计准则架构的前提下仿效处理;与金融衍生工具有关的其他会计准则保持衔接,构造整体的综合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借鉴资产评估所涉及的确认、计量、列报的会计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加快现行会计准则的改革与创新。由于国内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的种类目前还很少,应重点在股票指数期货、股票期货、股指期货期权、股票期权、远期外汇合约、国债期货等方面进行会计准则研究,以期规范会计工作。

3?3实施配套改革,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满足会计实践的需要我国目前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主要体现在金融行业管理上,受制于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艰巨性和缺乏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金融衍生工具发展的体制性制约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很快消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曾经说过,“如果中国把国债市场自由化了———马上就可以开展金融期货”。现在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在逐渐消除,但是会计人员的现状仍令人担忧。我国在近20年时间里曾经有过两次会计体制性转型,一次在1992年及其后续几年,伴随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陆续出台,会计人员需要知识性的整体更新,全国近2000万会计人员的新会计知识培训在世界上都绝对是空前的,这种成本的付出是必须的,非此不能实现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也不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匹配的会计人才体系;另一次在2000年前后是基于新《会计法》的出台,国家决定实行全国统一会计制度,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并集中解决会计工作的突出问题。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是很难遇到的,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确实很快,会计人员的压力太大了。但是会计改革缺乏整体性远景规划,目标不明确也会产生资源性的浪费。即便是目标明确,配套措施不到位,也会使会计人员陷于知识培训难以自拔。全体会计人员都考“注会”是好事,但不正常。因此有必要在财经专业学校教育体制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不应该将原本应该在学校教育时应解决的专业知识积累推迟到后续教育来完成。所以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步入社会时,如果对类似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缺乏系统研究,这就表明人才的培养方向有欠缺。会计教育虽然不可能超越会计实践的现实,但是必须有前瞻性,这是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会计人员质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