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范文

《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

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经管人才应具有的会计素质和能力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

关键词:

经管人才;会计素能;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经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通过开设《会计学基础》(或《会计学》)课程,以培养经管人才①的会计素能②。但在教学实践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高度雷同,[1]难以发挥培养技术技能型经管人才的功能。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角度,探讨《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

经管人才的岗位胜任素质和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的体系,会计知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相比较,经管人才具备的会计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这是由财务会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加工者和提供者”,并能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工作,如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而非会计的经管类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会计方面,但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相关的较高要求),那就是通过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经济管理岗位的“财务报表阅读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所周知,会计被认为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管理岗位和商业活动都要懂得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会计信息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做好其他单位的经济、管理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相应的经济、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包含对利用会计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诉求。所以,懂得会计语言是经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使用会计信息是经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认识和明确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内涵,是我们进行《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经管类专业人才会计素质能力诉求和财务会计人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账务处理程序加工会计信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显然不能是教学生如何加工会计信息,而应是教会学生知道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即教会学生“懂会计”和“如何用会计”。

二、传统《会计学基础》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局限

在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人们习惯地认为其教学目标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编写的规定,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基本一致,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够用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超出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这些内容集中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记账技能。这种内容对于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记账方法基础的会计专业是合适的,但从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内涵来看,记账技术并不是经管人才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重点,以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告诉学生会计信息是如何记录和组织起来的,却不能解释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决策。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目前,与教学内容的雷同一样,《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比较流行的讲授举例式教学,两类专业几乎无差别,并没有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将《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副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路径的依赖及降低讲课成本的驱动,授课教师采用熟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便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却给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除少数有志于会计职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外,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模糊、兴趣不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材建设落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呼应,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大多直接采用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或采用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的教材。[2][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及其逻辑体系都是为会计专业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虽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推动了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改革,但都不完善,依然摆脱不掉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修小补。例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据其会计素能要求进行根本改变,教材体系依然是以借贷记账法及其账务处理为主。少量的适用教材虽然在内容体系上进行了改革,但在编写体例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经管类专业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着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材支撑。根据本文的思考,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素能观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能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背后的经济活动信息,发展识别、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经管岗位的实务人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素能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求《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讲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更要讲授会计信息的使用;既要以会计一般原理为基础,更要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重视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用途。

(二)《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立足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素能的培养,对《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使用为主线,以会计循环知识为基础,以财务报表要素信息解读和分析为重点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匹配,[4]改变传统《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素能诉求脱节的现象。1.简化记账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教学改革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以会计信息的生成为主,讲授借贷记账法、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产清查等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使用会计信息这个目标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尤其是有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填报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内容更不是非学不可。所以,简化这部分内容并以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成为必要。2.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的内容。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并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解读实现的,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报表分析实现的。因此,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必需和够用”的体现。

(三)《会计学基础》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内生的方法,有着自身存在的规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后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的重心在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此相应,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记账逻辑的讲授和启发式教学,辅之以一定的模拟实践;而针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则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辅之以分组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会计知识的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案例还是项目的设计,都要将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实务有机结合,编写典型案例和项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鉴于经管类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同一种内容的教材的现状,考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优化,借鉴国内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材编写经验,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经过近年来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如下《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思路:1.构建教材结构新体系。《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表,构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要素解读、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相融合,以及从财务报表认知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生成(含复式记账、会计循环),介绍主要财务报表及其所包含的会计恒等原理、复试记账以及会计循环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会计要素解读(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主要介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结构及其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表这种表达会计信息的独特工具,同时学会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获取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2.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协同。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改革协同,而不是为编写教材而编写。因此,要立足于课程改革,从《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的协同性出发,全面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1)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作为承载会计知识信息的结构化载体,《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充分反映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教材体系不应是会计知识的简单罗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会计学基础》教材体系安排从财务报表认识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基本依据。(2)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材素材的选择应能较好反映《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在教材素材的取舍上,将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不必需、不重要的记账技术素材简化,增加经管类专业必需而且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解读和分析的知识素材,努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四、结语

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就成为《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应该看到,适应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例如,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胜任《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它要求授课教师应能从特定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角度讲授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袁明哲,刘慧凤,唐蓓.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2014(17).

[2]樊行健.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占国.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辰颍,张卫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为导向[J].中国林业教育,2014(4).

作者:赵家凤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财会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