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会计学科的会计学论文范文

会计学科的会计学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会计学科的会计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科的会计学论文

一、现代财务会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理论障碍

将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来进行学科发展的做法起源于美国,将面向资本市场的财务会计信息通过会计准则来进行统一规范的做法也是起源于美国。会计准则不但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标准,而且它也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必须遵循的标准。由于美国资本市场至少在20世纪开始就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因此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会计准则对其他国家会计准则以及财务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美国先后有三个机构从事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即会计程序委员会(CAP,1939-1959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1959-1973年)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3年至今)。到FASB时期,已经形成并且了用来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框架,即《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从1978-2000年FASB陆续了七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实际生效的有六辑),它标志着主要由“目标”、“信息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要素”、“确认”、“计量”等概念构成的理论框架的建立,该框架被IASC、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和组织仿效,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美国成为第一个比较成功地构建了会计准则理论框架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国家。在美国,先后三个机构(CAP、APB、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推动了传统会计向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和演变。现代财务会计脱胎于传统的会计,它继承了传统会计的“衣钵”(最典型和公认的就是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财务会计同时也逐步冲破了传统会计所维护的基本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收入实现原则以及稳健性原则等)。

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划分:CAP和APB时期属于传统会计或从传统会计向现代财务会计过渡阶段,FASB时期则已进入现代财务会计阶段。传统会计的最基本特点是:(1)通过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以货币反映会计主体拥有的资产,同时反映投资人及会计主体的产权(负债、业主权益);(2)以历史成本、收入实现、权责发生制三大原则为基础核算某一期间内企业投入产出的结果———利润。1940年美国会计学会(AAA)出版了佩顿和利特尔顿两位教授的专题著作———《公司会计准则导论》,该著作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会计的理论框架。FASB时期的财务会计(即现代财务会计阶段)发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转变:(1)财务会计的目标明确地转变为满足股东(尤其是不直接参与管理的中小股东)、债权人等的经济决策的需要;(2)在财务报表的计量属性方面,由原来单一的历史成本转变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以及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并用,从而在财务报表内形成了由已发生交易产生的历史成本与未发生交易的现行市价共同计量的局面;(3)由于在会计期间末对资产按照市价(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进行重新计量,所以原有的收入实现原则被突破了;(4)由于以市价进行重新计量,所以稳健性原则名存实亡;①(5)重视资产负债表胜过利润表。在FASB成立的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墨西哥、荷兰这9个国家的16个会计职业团体发起成立,总部设在伦敦。由于英国和美国在IASC中起到主导作用,所以IASC所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与英美会计准则一样采用的也是面向资本市场的财务报告模式(Epstein和MIrza,2008)。

[1]1989年IASC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框架仿照FASB的概念框架制定,所以与后者大同小异,在财务报表计量属性方面与FASB如出一辙。2000年7月,IASC成员投票决定废除建立在职业团体基础上的旧结构,并于2001年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IASCFoundation),该基金会下属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负责制定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并更名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IASB,2008)。[2]改组后的IASC致力于“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且可实施的全球性会计准则”,可以说IASC及其准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纷纷按照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政策制订了自己的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以后,IASB也启动了概念框架的改进工作。2004年10月,IASB与FASB商定,在各自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2010年9月IASB和FASB各自公布了联合概念框架的阶段性成果,同时,IASB以《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取代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但有关报表确认、计量的部分仍然沿用原《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准则和概念框架,进一步扩大了由美国主导的现代财务会计的影响力,并使这一模式得到进一步固化。该模式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财务报表中采用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在内的混合计量属性的做法,尚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不管是FASB的概念框架,还是IASB抑或有关国家的概念框架,都是采用列举或遵循“现行实务”的方式将这些计量属性引入其中,而并非是由概念框架得到的合乎逻辑的结论。①(2)FASB和IASB的准则(包括我国的准则)不但使用其概念框架列举的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或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而且在计量中广泛使用公允价值概念,但是它们均未能在理论上处理好公允价值与其他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②(3)在实务中,以混合计量属性所计量出来的利润既包含已发生交易带来的利润,又包含未发生交易(主要指以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等计量属性在期末进行重新计量)带来的利润,后者不但与现金流量脱钩,而且一般说来并非来自企业的主观努力,这样就造成利润指标无论是在评价受托经济责任、还是在决策有用性方面的功能都在下降。而且由于在期末运用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进行重新计量时人为估计成分大大增加,使得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随之大幅下降。(4)就资产信息而言,尽管按照混合计量属性计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提高某些资产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但是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的有关总计和小计指标(比如流动资产、长期资产、资产总额等指标)由于是采用不同时点的计量属性计量的结果,从而使这些合计指标的经济意义难以说清。上述列举的现代财务会计所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既有来自实践中有关利益阶层的推动,同时也有来自于会计理论认识上的偏差。本文认为,造成对会计理论认识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学(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缺乏一个共同的基础,而且在缺乏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财务会计一味按照某一主观认定的目标(比如面向资本市场的“决策有用性”)发展,破坏了会计学应当保持的最基本的结构。

二、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与基本会计学

会计学有一个基础理论结构,只是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对这一基础理论结构缺乏归纳、总结和提炼。会计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活动,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之说,其目的无非是对所得和所费进行比较,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存之需。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会计的基本活动就是计量。我国“会计”一词的字面解读是“岁计月会”、“零星算之为计,综合算之为会”,所以说该词本身就准确而恰当地描述了会计的基本活动。会计计量的理论与方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会计计量并非一般性的计量(比如数学、统计等),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们比较所得与所费或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基本目的,会计必须有一个计量的范围和界限,这就是会计主体概念的现实(或实践)依据。会计主体必须有一定的资财,有相应的权利和责任,否则,通过计量来比较所得与所费或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这一基本目的就失去了基础。当有了雇佣关系的企业组织产生以后,会计主体概念增加了新的现实依据,因为这个企业组织需要与业主的家庭财产和活动区分开来。到了合伙制企业出现后,会计主体概念就更加清晰了。从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主体是会计计量活动首先需要解决和明确的。后来人们把会计视为一个信息系统,并在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时,提出了会计假设的概念。如果要为传统的几个会计假设确定一个先后次序的话,那么会计主体假设理应排在第一位。接下来,应当解决计量单位的问题。本来实物单位(如重量、体积、个数等)、时间单位、货币单位等都可以作为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但是,由于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而会计的基本目的又在于讲求经济效益,因此货币自然成为会计最为理想的计量单位。货币计量也就成为会计区别于其他计量活动(如统计)的基本特征之一。后来人们将货币计量也作为一项会计假设,根据货币计量在会计计量活动中的重要性,该假设应当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排列在第二位。其次,为了计量所得与所费或者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果(经营成果),还必须确定会计期间。期间的确定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等到经营活动结束(即终止经营)时,以经营开始的时点到经营结束的时点作为会计期间;二是按照人为划定的较短期间(比如月、季、年等日历期间)作为会计期间。前者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即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知何时终止经营(事先明确的特殊情况除外),因此就不知何时能计量经营成果,从而难以发挥会计的应有作用。后者能够及时核算经营成果,所以会计上选择按照人为划定的会计期间提供会计信息。而选择按照人为划定的会计期间提供会计信息,实际上等于暂时排除终止经营(包括破产清算)这一情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持续经营假设。因此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假设,即正常经营下的人为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同样存在现实(或实践)的依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通过明确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四项基本假设,目的是为了计量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即经营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将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联系起来,表述为更加精炼、概括的一项假设,即按照正常经营下的会计分期、以货币来计量会计主体的投入产出效果。为了便于记忆,可以进一步精炼(或简称)为: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①该假设可以看作是会计学(基本会计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是会计学基础理论结构的根基。理由是如果不考虑这些前提条件而进行的一般性计量,比如仅对资产进行计量或对某一项目的投入产出效果进行预测,可以通过会计以外的其他渠道,或者其他学科也能够做到;而遵循“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所进行的计量,就成为会计学(基本会计学)的根本标志。

会计学拥有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专门方法。会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方法———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从财产和产权两个方面来反映其状况和变化,应用该方法记账时对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做的会计分录必然要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因此这一方法不但能够核算财产的构成及其变化,而且能够核算财产的权益(即产权)的构成、变化及其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法将用来核算会计主体经济业务的各个账户首尾连成一片,并具有自动平衡的查错机制。因此,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赞叹复式记账法是“人类智慧的绝妙创造之一”。会计学运用复式记账法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是利润,①利润是引起业主权益发生变化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指标。复式记账法在核算利润的同时,能够核算出利润的另一面———资产。因为资产属于静态的存量(时点)概念,而利润则属于动态的流量(期间)概念,所以为了便于核算利润,会计学又构造出收入和费用这两个分别用来反映所得和所费的流量(期间)概念。其实,收入和费用从本质上来说分别代表的就是会计期间内资产的流入和流出。与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复式记账法相适应,会计学发展出核算利润(以及后来的延伸指标综合收益)的基本确认标准。由于利润(及综合收益)是业主权益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它表示的是一种财产权利,因此利润的确认原则(也就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采用能够反映财产权利变化的权责发生制。采用权责发生制也就是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收入和费用时,分别按照该会计期间财产(或者说经济利益)流入、流出的权利或责任来确认,而不是按照并不能够反映会计期间内财产权利(或经济利益)变化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来确认。②IASB《编报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2010年修订后改为《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一项基本假设来看待。③现在看来,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认利润和综合收益,是前述“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经过演绎得到的必然结论,因此,将权责发生制作为收入、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确认标准的基本原则来看待更为恰当。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再经过恰当表述以后,就可以得到收入、费用(包括利得和损失)确认的一般标准。会计的基本活动就是货币计量,并生成会计信息,那么,建立在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之上的会计学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呢?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基本指标是利润(及其延伸指标综合收益),而反映该指标的会计报表是利润表(及其延伸报表综合收益表)。利润(及综合收益)则是收入、费用(包括利得、损失)确认和计量后的结果,而后者又是与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共存的。因此,利润表(及综合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是同时出现、且具有勾稽关系的两张基本会计报表。另外,建立在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之上的会计学,所反映的必然是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或者说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我们也可以说,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中已经隐含着“已发生交易或事项假设”(曹伟,2004)。[4]而符合这些假设的计量属性必然是交易价格,因为只有交易价格才意味着外界向会计主体投入的完成,以及会计主体向外界的产出的完成,也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指标来核算其经济效果。其实传统会计学中历来采用的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以及配比原则贯彻的都是交易价格。投入资产的交易价格就是历史成本,所以说历史成本原则遵循的是交易价格。实现原则是指在销售事项发生后会计主体已经收取了现金或者已经取得获取现金的权利(即销售实现)时,该销售所产生的收入才能够确认并按照交易金额计入利润。而符合此条件则意味着交易活动已经发生并按照交易价格进行计量,所以说依据实现原则也意味着采用交易价格进行计量。配比原则是指在某一会计期间费用的确认,要按照与该期间收入的配比关系来确认。费用的发生必然意味着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而后者由于是按照交易价格计量,所以费用也必然是按照交易价格计量。传统会计中还有一个稳健性原则,该原则是指在面临不确定性情况下,对于费用及负债的确认相比收入及资产的确认应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利润及资产的计量建立在更加稳健的基础之上。应该说,稳健性原则不一定意味着违背历史成本原则(即交易价格),它只是在面临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对于费用(及负债)与收入(及资产)在确认时执行的宽严标准有所不同而已。后来会计上采用的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有人用稳健性原则来进行解释,其实该方法已经突破了历史成本原则(交易价格)。如果资产的减值采用永久性原则或可能性原则,①那么该计量依然是在历史成本原则的框架之下。相比之下,现代会计准则按照成本与可变现价值(或可变现净值)孰低所进行的资产减值,已经不再是历史成本原则(交易价格)了。与历史上的经济环境比较起来,非货币性交易已经广泛存在,因此,需要对传统会计中的实现原则做一个限定,即收入(包括利得)在确认为利润时应遵循实现原则,对于不符合实现条件的已确认收入(包括利得)进入综合收益中的其他综合收益。这样,为了提高表述的准确性,可将“实现原则”表述为“收入(包括利得)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更为恰当。

至此,我们可以归纳一下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会计基础理论结构的基本假设是分期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假设;计量方法是复式记账法;确认的基本原则有权责发生制、实现原则(或表述为收入确认为利润的实现原则)、配比原则、稳健性原则;计量属性是交易价格;基本会计报表有利润表(或综合收益表)、资产负债表;延伸会计报表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可见,该理论结构拥有独特而科学的方法,有被公认且富有现实依据的假设,有严谨的逻辑和简练的结构;而且它已经被实践反复检验,能够实现分期核算企业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目标。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是对有史以来漫长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实践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拥有稳定的基础理论结构,是一门学科成熟的表现。会计学科的发展应当建立在这一基础理论结构之上,并通过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联系,逐步建立起稳固的学科体系。符合会计学基础理论结构的会计学,我们可以称之为基本会计学(或基础会计学),其会计报表可以称为基本会计报表。其实基本会计学也就是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前的传统会计学。基本会计学是企业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连续、系统、分期地核算投入产出经济效果的计量活动。在传统会计学时期,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还比较简单,财务管理一般不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存在,财务管理学也没有成为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此时,会计学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代行财务管理的部分职能。由于基本会计学有着清晰的理论结构,所以其边界也是很清楚的。

三、如何从理论上整合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学、税务会计学等分支学科

弄清楚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在理论上讲清楚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学、税务会计学,以及社会责任会计学等会计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基本会计学是按照实现一般会计目标(即分期核算会计主体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而设计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基础会计学科。它是企业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其基本适用对象也是企业。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有关方面除了需要满足一般会计目标以外,还对会计提出了实现某些具体会计目标的需求(如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资本市场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财政管理及税务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等等),这样,就在基本会计学的基础上,由基本会计学与有关学科相结合,形成了若干专门会计学科。这些专门会计学科为了实现其自身的特定目标,程度不同地突破了基本会计学的理论结构。应当指出,尽管各专门会计学程度不同地突破了基本会计学的理论结构,但是基本会计学作为一门能够实现一般会计目标的基础学科,其理论结构不应因专门会计学的产生而遭到破坏。下面,本文将从上述会计分支学科与基本会计学的关系出发,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以厘清这些学科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财务会计学前已论证,目前的财务会计学,为了实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和债权人所谓的“决策有用性”目标,在财务报表中广泛使用现行市价、可变现价值等计量属性,冲破了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及稳健性原则,这不但瓦解了传统会计学的基本结构,而且其自身也陷入了理论困境。另外,为了避免将财务会计错误地等同于对外报告会计,本文认为最好不使用“财务会计”这个称谓,而是将目前向资本市场提供信息的会计系统称为“面向资本市场的会计”(可以简称为资本市场会计)。资本市场会计主要面向资本市场上企业的股东(尤其是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小股东)、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目的在于消除资金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状况,满足股东和债权人(包括潜在的股东和债权人)投资决策的需要,同时也满足资本市场的监管者监管资本市场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资本市场会计除了采用基本会计学所提供的利润表、综合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会计报表以外,还应根据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提供如下信息:第一,合并会计报表。第二,上述四张基本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的附注信息。包括分部报告、关联方关系及交易、会计政策及其变更、会计估计及其变更、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证据、重要报表项目的详细信息等等。第三,重要项目的现行市价(或可变现价值)信息,或编制现行市价(或可变现价值)资产负债表,以及会计期间内的浮盈浮亏信息。提供该信息主要在于向股东和债权人及时提供资产市价的信息,以及某些资产项目的浮盈浮亏信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弥补基本会计报表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的局限性。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提供按照现行市价计量的综合收益信息(曹伟,2009)。[6]采用何种制度安排来提供现行市价信息,以保证该信息的可靠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第四,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向资本市场提供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的预测信息。基本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信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至于现行市价信息,现行会计准则也已经开始要求提供,但它是通过基本会计报表、而且是与历史成本信息混合提供的,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单独提供该类信息是可行的,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部分资产项目的现行市价信息,还是提供完整的现行市价的资产负债表信息,以及通过何种机制获取这些信息,并保证其可靠性。

(二)关于税务会计目前的税务会计也属于企业对外报告会计的一个分支,其目标主要在于满足国家税务部门对会计主体进行税收征收管理的需要,因此它是面向税收征管的会计(税务会计是简称)。目前的财务会计由于冲破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结构,不再严格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因而它与税务会计的背离越来越大,从而使税务会计的重要性得以明显提升。但是,目前税务会计的理论结构及有关法规仍不够成熟,按照目前的有关税收法规,还不能够编制出独立的税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表及资产负债表,并且由会计利润调整得到应纳税所得额的做法已经因二者的巨大差异而变得愈加困难。另外,由于我国有关税法没有规定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方法,从而给会计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应用带来困难。如果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结构得以维护,会计准则与所得税税法都遵循基本会计学的原则,那么按照会计准则核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核算的税务利润,纵然会有差异,其差异也会很小,此时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调整得到税务利润(应纳税所得额)也会比较容易。但是,在目前的财务会计模式下,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由于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所以二者走上了背离的道路,致使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且在目前税务会计缺乏完善的制度框架,从而无法独立核算税务利润的前提下,税收监管的成本和难度提高,税收流失可能性加大。因此,在现有财务会计模式下,税法(所得税法规)最好具备能够达到独立核算税务利润及编制两张基本报表(税法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程度,这样才能为税收的征收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关于管理会计学目前的管理会计是与财务会计相对的,它是面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的内部报告会计系统。从目前管理会计学的内容体系来看,它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计的复式记账法,而是采用了多种学科的方法(如管理学、统计学、投资学、行为科学等),表现出灵活多样性。也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计的有关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实现原则、稳健性原则),而是本着“管理有效”的原则进行计量活动。管理会计学具有比较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尤其是管理学与会计学的交叉),但是,它既然仍然属于会计学,就应当保持会计学的最基本特征。传统会计学的四大假设,总体来看,管理会计依然遵循。与基本会计学相比,管理会计的主体范围具有层次的多样性,可以是整个企业,也可以是分部、部门、车间、班组、工段等,但是,作为会计主体,它们都是拥有财产(或资金)使用权利和责任的主体。管理会计遵循货币计量假设,意味着管理会计信息主要表现为资金、成本、利润、现金流等财务信息。另外,管理会计的分期,不像对外报告会计那样受到有关法规的限制,一般采用日历期间;而是表现出灵活性,可以与对外报告会计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应当看到,目前管理会计学的体系和内容已经十分庞大,而且在内容的组织安排方面显得逻辑性不强。这主要是由于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报告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同职能部门和管理的不同方面(例如服务于成本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战略管理等),因而其内容自然十分庞杂;而且现行管理会计学往往又没有按照企业内部管理的不同部门或方面进行结构设计,因此其内容安排显得逻辑性不强。为了解决管理会计内容庞杂、逻辑性不强,以及一些新兴管理会计专题难以展开深入论述等问题,可以将管理会计的内容按照具体服务对象不同分为若干专题(或分支学科),如面向成本管理的成本管理会计、面向经营管理的经营管理会计、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管理会计、面向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面向环境管理的环境管理会计、面向战略管理的战略管理会计等等。这些管理会计分支学科,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既可以独立成科,又可以整合为一体。

(四)关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与企业这一营利组织相并列的还有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适用于前者的会计被称为企业会计,适用于后者的会计则被称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建国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长期以来其经费来源纳入国家预算,因此我国将政府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广义)会计、事业单位会计统称为预算会计。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及社会领域的改革,民间非营利组织逐渐增多,事业单位的业务领域及经费来源呈现多样化,这样,传统的预算会计的称谓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因此与国际接轨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这一称谓开始成为广泛采用的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历史上,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理论与方法落后于企业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其原因在于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而且企业对于经营成果及产权的信息需求甚为迫切,这种强烈的需求刺激和推动了会计方法的发展,复式记账法诞生于企业而不是非营利组织并非偶然。尽管如此,企业会计的原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或者说在企业中形成的基本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结构对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是适用的。在会计方面,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企业需要分期核算资金的经营成果(利润),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需要核算利润,但需要分期核算资金的运用结果(结余);(2)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需要核算利润,所以也没有资本(投入资本)的概念和核算需要;(3)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不核算利润,所以它就没有企业会计中的收入、费用概念,或者说其收入、支出概念与企业会计中的收入、费用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也因此决定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与此相联系的企业会计上强调的收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及稳健性原则。除此之外,基本会计学中的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四大假设都适用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复式记账法、权责发生制、以及历史成本原则也都适用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此有必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不少人认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确认基础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其实这基本上属于概念上的误解。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对外报告会计)的基本目标在于向有关方面报告资金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会计主体必然按照对资金(会计上的形态涉及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净资产等)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责任(即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和核算。只不过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资金进入或离开会计主体的形态常常是现金,而且现金流入主体或流出主体往往正好意味着主体对该资金(现金)权利的形成或解除,所以给人以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印象。而且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其确认必然是权责发生制的。当然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确认和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及收支结余表之外,并不排除按照现金流量制另行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说,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对外报告会计)是基本会计学在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基本会计学与财政学、行政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另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也可以仿照企业会计学发展其对内报告会计(管理会计)。

(五)关于社会责任会计学现代企业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外,还有环境保护、员工就业和发展、社区发展,以及社会公益等方面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一个对外会计信息系统。该学科可以看作是基本会计学与生态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历史比较短暂,理论与方法还很不成熟,但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社会责任会计的出现表明会计学除了具有服务于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的作用以外,还有服务于环境管理、社会管理、政治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六)从基本会计学到会计信息系统基本会计学是会计学科结构的最重要基础,其主要特点是:(1)通过复式记账法既反映财产(或资金)的形态和结构,又反映其权益以及会计期间内增值的结果;(2)它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交易或事项),且强调会计证据及信息的可核实性。以基本会计学及相关学科为基础,按照环境和时展的需要,会计学延伸为对内、对外两大会计信息系统:一是对外报告会计,二是对内报告会计。其中,对外报告会计又可以按照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目标不同,分为如下子系统(学科):资本市场会计、一般企业会计、税务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而对内报告会计也可以按照主要服务目标不同,分为如下子系统(学科):成本管理会计、经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或者不加细分,统称为“管理会计”。对外报告会计主要解决会计主体内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自然对于有无可验证的证据及信息的可靠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它主要采用基本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发展,而且需要有统一的规范。对内报告会计由于不存在统一性和规范性的问题,所以它在基本会计学的基础上有深度发展,但是它仍然遵循会计学的四大假设。是否遵循会计四大假设是判断某信息系统(或学科)是否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作为会计信息系统的会计学,具有较强的现实存在依据,并有着共同遵循的基本假设,因此,它属于比较典型的会计学(可以称之为狭义会计学)。这也是会计信息系统论所论述的会计学的范围。狭义会计学遵循会计学的四大假设,其边界也是清晰的。

四、如何从理论上整合狭义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及审计学

审计最初是为了满足对会计信息的检查和监督需要而存在的,其后二者发展成为相互依存的关系。随着会计工作范围的扩展,审计的工作范围也从财务报表审计延伸到合法、合规审计以及绩效审计。另外,广泛的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以及社会和市场对鉴证、确认的需求也推动了审计职能和审计工作范围的拓展。鉴于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密切关系,审计学长期以来是作为会计学科中的专题学科而存在的。目前,审计学已经形成了比较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而且也发展出众多分支学科,从而在学科上已拥有相对的独立性。另外,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一般都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也早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职业,从而使审计专业人才成为来自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审计学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独立的专业。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资金筹集、运用等所进行的资财管理,是一项与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相并列的职能管理(王庆成,1999)。[7]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比会计学(狭义)的历史要短得多。由于会计在传统上是对资金所进行的计量活动,而且历史悠久,所以,长期以来企业财务管理的部分职责由会计部门代为行使。随着股份公司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逐渐从会计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在西方,财务管理学是20世纪初在管理会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由于建国后长期采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的独立权限很小,而且财务管理业务比较简单,所以我国当时的财务管理部分职责由会计部门行使。在学科设置上,我国借鉴前苏联财务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将财务管理学作为一门课程设置在会计学专业中。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财务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财务管理职能也逐渐从会计中独立出来。在学科设置方面,吸收西方财务管理学的内容,从1998年开始将财务管理学设置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与会计、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血缘关系”。之所以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因为其处理的对象都与货币和资金紧密相连。会计(狭义)主要运用货币从事计量活动和信息的提供,以服务于特定的管理目标;而财务管理则是对资金(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运用等过程所进行的直接管理。但是二者毕竟具有不同的工作范围和职能,因此,财务管理与会计、财务管理学与会计学,既有分的必要,又有整合的必要。也就是说,对其既要有分的思维,又要有综合的思维,而如何分与合,应结合实践进行进一步研究。

在会计信息系统(狭义会计学)的基础上直接延伸出的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与会计信息系统相互依存、联系紧密。其共同特点是三者都属于价值管理(或资金运动管理)的组成部分,只是侧重有所不同。会计侧重于面向会计主体的内部和外部提供连续系统的会计信息,服务于会计主体的内部管理,同时通过会计信息连接会计主体与外部环境,服务于资本市场以及社会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会计主体的一种职能管理,侧重于从价值角度负责资金的筹集、日常运营及控制、资本结构管理、对内和对外投资,以及资金的退出和分配等;审计则侧重于对会计信息以及财务管理(包括制度)的鉴证或监督。因此,从综合的视角来看,会计主体的价值管理就是会计(广义的会计),这也是会计管理活动论所论述的会计学的范围。尽管我们可以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将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管理学(包括成本管理)等学科整合为广义的会计学科,而且这种整合不管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工作的角度都有其重要意义。但是,会计、审计、财务管理毕竟有着不同的职责范围和活动目标,可以说是三种不同性质的工作;同时,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也有着不同的目标、假设、原则和方法。因此,将三种学科整合在一起的(广义)会计学,其边界就不像狭义会计学那样清晰。我们不妨在此试举几例:政府会计主体范围内的资金运动管理,一般不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的范畴,而是财政学的范畴;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一样也可以看作是对资金运动的监督,但前两者一般就不被认为是会计学;金融机构(如银行)对资金运动的管理往往被纳入金融学的范畴,等等。可见,我们既需要有广义会计学的观念和思维,同时又有必要将会计学的“正宗”视为会计信息系统(狭义会计学)。

五、如何看待会计学的专题学科和边缘学科

除了会计信息系统和广义会计学以外,我们还会涉及到会计学的一些专题学科以及边缘学科。这里所谓的会计学的专题学科,是指我们在开展会计研究和会计工作时,就会计学或会计工作的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所形成的会计学科,如国际会计学、会计制度设计、行为会计学等,这些会计专题学科无疑属于会计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这里所谓的会计学的边缘学科,是指由会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与相关学科相交叉产生的、既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又很难归属到前述广义会计学中的交叉学科,比较典型的会计边缘学科目前有国民经济核算和法务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是主要服务于国民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它是由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等学科相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该学科虽具有会计学的某些特征(如采用了会计学中的复式记账、账户原理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借鉴了会计学中的资产、负债等概念的定义方式,同时在计量单位方面也在根本上采用了货币计量单位,等等),但它不符合会计学四大假设中的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空间范围。作为会计主体它必须具备享有一定权利及承担相应责任的受托财产(或资金),否则就不能够成为一个会计主体。国民经济核算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虽然也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提供信息的主体,但是该主体并非是以一个享有一定权利及承担相应责任的受托财产(或资金)主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国民经济核算的主体并不符合会计主体的特征。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获取,并没有像会计信息系统那样采用一手数据(其中形成基本会计报表的原始数据还要求有原始凭证),而是由外部统计部门运用统计手段从每一个会计主体获取数据,其中对于无法获取数据的会计主体或个人,还采用统计推断方式获取数据。因此,国民经济核算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它通常被归属于统计学科。法务会计是依据法律规范和会计法规来处理涉及法律事项的会计问题的专门会计,是由会计学、审计学、法学、检查学、侦查学等学科相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该学科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由专门人员依据有关法律及会计法规对于涉及法律事项的会计档案、会计信息等进行的检查、鉴证或对会计信息所做的再加工,其目的是服务于司法活动。法务会计不符合会计的四大假设,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它通常被归属于法学学科。可见,这些会计学的边缘学科,从理论上看既不属于会计信息系统,也不能算是我们以上界定的广义会计学。但是它们毕竟具有会计学的某些特征,因此,这些学科完全可以作为会计专题学科,纳入更广义的会计学科体系,着重从会计学角度进行研究。综上所述,会计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不同的层次:基本会计学(也就是传统会计学)属于核心层次,但是基本会计学的理论结构没有得到维护,被破坏了,应予恢复。包含对内、对外两大会计分支的会计信息系统(狭义会计学),是从基本会计学延伸而来,它遵循会计学的四大假设,属于典型意义上的会计学,处于会计学科的第二层次。狭义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由于其联系紧密,且其研究对象同属于会计主体价值管理的不同侧面,因此,它们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比较广义的会计学,处于会计学科的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边缘学科在内的会计学,可以看作是更广义的会计学,处于会计学科的第四层次。可见,会计学的“圈”在不断扩大,同时会计学的边界也随之变得越来越不清晰。

作者:曹伟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