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互联网不但带给我们会计教育、管理上的便利,也带给我们会计教学培养的新挑战,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大时空、高速度、变化快等特点,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应适时变革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考核手段等跟上时代的脚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会计教育的挑战
当今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技术创新、全球贸易还是信息的无缝连接等外部经济环境的变革都对会计实务以及会计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很大影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信息获取的速度、时间和地点,全球化的发展不断促使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的趋势,反过来会计准则的趋同又使各种要素资源的全球流动,加速了全球竞争。全球化的变革决定了会计职业角色定位和功能做出相应的改变:会计的功能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逐渐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会计信息化、企业并购、战略规划、公司治理等更宏观更高端的管理领域,职责重心由传统的财务向管理发展。会计信息对企业业务的综合决策作用日益增强,会计师在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中的参与度日益提高,这就需要进入会计职业界的人具备管理、组织、战略等方面的知识,拥有良好的职业判断和信息分析能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逐渐开展了国际化经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按国际通用惯例去处理会计等业务,这类企业也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储备的会计人才,为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技术支持。在会计的日常核算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简化了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一方面,电子凭证和电子账簿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取代了手工书写的纸质单据,使得财务人员从以往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会计数据的处理已由计算器等变为高速、智能的计算机,还可进行远程计算,这极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效率,不同部门间数据处理、整合的信息共享不再受到限制。
二、高校传统会计教育模式
我国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与会计专业的发展变化趋势相比,目前国内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都存在明显的老化,教学计划内容多年没有任何改变,无法适应会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一)培养目标。根据调查结果,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大都局限在对学生会计基本理论及基础实务的锻炼。高校会计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会计事务所等金融机构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但各高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大部分高校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范围过大,各高校大都过度注重对会计专业能力的教育,忽视了实践水平和价值观等的非专业教育,忽视经济全球化所需信息处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我国当前会计课程内容设置过于老旧,过于关注基本的会计理论。会计课程没有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变化而适当变化,未能适应会计人员能力的变化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传统的课程体系里,政治理论所占比重过大,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的课程过多、课程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而学科基础课反而没有得到应有的比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计划,不同课程间的重复严重,同一课程教材的不同版本之间也存在着内容的重复。
(三)教学方法。会计教学过于强调课堂讲解和死记硬背,教学过程过度依赖课本,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缺乏创造性的交流。由于过分强调知识的被动获得而忽视个人主动的创造,学生只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不会去主动思考、探索书本外的其他专业和非专业知识。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以及必要的交流。此外,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由于缺乏实践教学,学生往往只能掌握教材上的内容,内容难免抽象化,这就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三、高校会计专业传统培养模式的缺陷
(一)虽然会计培养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人才仍然很紧缺。截至2012年,全国共有586家高等院校设立了会计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超过50万人,会计专业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高端会计人才却仍然缺口很大,会计专业毕业生普遍是只具有基本实务处理能力缺乏大局验光的偏科人才。
(二)教学手段仍局限于课堂教学。会计作为一门实践学科,会计主要是利用会计的相关理论去解决现实的一些财务问题,因此会计教学手段应试验模拟和课堂讲授并重,通过大量的实验模拟去检验课堂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会计教育越来越功利,会计教育往往一味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注重技能培养,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等各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趋同,过多关注会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锻炼,考取各类证书,忽视了会计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养成。
四、互联网时代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一)塑造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核算型专业会计人才已无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非核算能力已经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重视,企业紧缺高素质、管理型的财务人才。信息化背景下企业需要既具备财会知识和管理知识,又具备信息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企业需要可以灵活地使用计算机等信息集成手段解决财会业务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决策依据。高校要结合这一背景,着眼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长远发展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应始终围绕打好基础、提高能力、与时俱进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创造硬件、软件条件,培养满足社会大量需要的高素质应用人才。因此,高校本科会计教学目标应定位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复合应用型会计人才要求在教学上必须理论与能力并重。在知识要素上要求学生掌握战略管理等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经济学等基础知识;掌握财会等专业知识。在能力要素上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可结合所在地区发展特色,对教学目标进行动态调整。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在具备会计核算能力基础上,更应当培养决策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非核算能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管理知识,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非核算能力教育。首先增加信息化方面课程,目前高校中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较单一,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开设课程对系统的设计原理介绍的少。通过开设软件操作、程序设计等课程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借助新技术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锻炼数据整合、获取、分析能力。
(三)改进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的会计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新型教学工具。高校会计教育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吸收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信息化嵌入与实践教学为中心开展案例式教学,培养符合新时代会计职业能力需求的人才。理论教学中嵌入信息化是会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理论讲授不够生动,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培养达不到效果。高校会计教育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合理的会计专业考核系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考核体系模式单一、缺乏信息化体现,过度强调书面理论的考核,应该将重点放在综合能力及实践考核上。因此,高校应构建新的会计考核体系,充分反映新时期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首先是改革会计考试内容,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核算能力以及非核算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考试内容应充分体现对上述能力的全面综合考核。对理论掌握要求扎实的课程,如基础会计,可以考察客观题为主,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综合类课程,如财务报表分析,应当以主观题考核为主,而考试内容来源应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结合最新的案例进行设计出题,以考察学生分析能力、研判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核算能力。其次利用信息化改革考核方式,当前会计考核方式除实践类上机课程外基本都是纸质的考试,答辩、讨论、论文、报告等方式较少使用。新时代下应当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性质采取相适应的考核形式进行能力考核。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组合,增加课堂表现考核的占比,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功能。当前的初中级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都采用了电脑在线答题。会计教育也应变革并紧跟时代,增加在线考评系统,不但环保节约资源又大大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周蕊.吴杰.“互联网+”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5.12
[2]梁方正.当前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10
[3]王慧璞.会计国际化背景下的我国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4]何军峰.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J].会计之友.2006.03
[5]刘玲雪.信息化背景下我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
作者:王晗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