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强化学生会计专业素养积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基于课堂教学实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轻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突出。会计专业素养包括“数字”“图表”“算计”“规则”“保密”和“事实”意识等内容。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开展专业素养的系统训练与积累,是建立专业自信与促进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师;学生;专业素养
1会计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现状分析
最近,有两件事情引发了本人对专业素养的一些思考。一是在课堂教学中看到的现象。本学期承担本科班《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进程安排,在课堂上由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训练时,普遍看到学生对数字任意涂改,或者采用涂改液进行更正差错,或者将做错的作业随意撕掉等行为。对于学生采用不正确的更正方法进行更正差错,甚感不解和忧虑,也非常敏感。因为会计行业只有遵从统一规定,会计工作才能规范,会计信息才能符合可比性的质量要求。由于会计行业在实际工作中,大量数字在书写过程中出现差错在所难免,所以《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价和会计差错更正》中规定了会计差错的不同更正方法和适用范围条件,在更正差错时必须遵照执行。诸如“划线更正法”“红字注销法”和“综合调整法”等[1],这是为了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举措。为什么学生没有正确地运用更正方法?这是技能问题还是素养问题?二是多家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来校招聘会计专业人员过程中,普遍认为近年来毕业生专业水平明显下降。各会计师事务所与学校保持二十多年的用人经历,聘用不同时期不同院校的学生,综合评价近年来毕业生主要体现在业务能力、专业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从不同视角指出专业建设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那么,影响专业水平的要素究竟有哪些?不外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本文仅针对专业素养进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或者专业技能等内容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多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主要依托专业及专业群培养目标,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架构课程体系及其实施途径。专业及专业群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托课程体系来完成的。各门课程由主讲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材,在规定的场所和额定课时内组织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对一届又一届学生都是“以教定学”模式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由于受时代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变革、教学对象的不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沿袭多年来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显而易见,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信息化广泛应用,大数据可提供简洁、易用的操作环境;可满足数据存储、挖掘、管理、计算等多样的需求。就会计而言,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实现了记、算、报账的电子化模式,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会计信息生成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会计人员也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此,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反映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因为会计账务处理系统基本上都已经实现“电算化”了。然而在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更加突出,这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必然的联系。素养是通过专业训练或实践中获得的修养,能力则是完成一项任务所体现的素质。能力是外在表现,而素养则是内在的品质。素养一般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并且经历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培养或训练过程。如果说知识技能是专业能力的体现,有助于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环境,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短期内就可以做到“拿得起,放得下”,那么,专业素养的养成则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终究体现为职业行为、职业习惯、职业作风,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上。专业素养会让一个人在专业道路上走的更快、更高、更远,专业素养的提升让人具有专业自信。会计是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2会计专业素养涵盖的内容及培养路径
会计专业素养包括“数字”意识、“图表”意识、“算计”意识、“保密”意识、“规则”意识和“事实”意识。意识决定行动,行动改变意识[3]。
一是“数字”意识。“数字”是会计基础。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无论是专业基础课程,还是专业核心课程,数字伴随着教师的讲授、作业、软件系统操作训练全部过程,数字也是会计实践工作者的主要工作对象。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一般对数字很敏感,很兴奋也很好奇。数字的不同排列与组合,反映出企业的“喜怒哀乐”。会计从业者整天与数字为伍相伴,对数字应有强烈的意识,“看数字、听数字、写数字、说数字、记数字、用数字”已成为会计人的工作写照。无论是对单位内部相关部门或人员,或者是对单位外部进行工作沟通、交流和汇报,都是以数字为载体呈现工作的全部内容,数字构成会计人员工作的主旋律。比如审核经济活动内容时,看到的是数量、单位、金额;账务处理过程中,确认、记录和计算的是一系列数字;报告业绩或分析问题时,说出的是一串串数字;评价经济效益效果时,运用比较分析或比率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通过绝对数也好相对数也罢,对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等,可见,数字构成会计工作主体,谱写会计人员的生活。会计专业教师应重视和强调训练学生的数字意识,帮助学生对数字产生兴趣和好奇,通过手脑并用,养成“看、听、写、说、记、用”数字的职业习惯和职业行为,这将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是“图表”意识。“图表”是会计语言。无疑会计实践工作或理论教学都要运用大量的图形表格,比如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各种原始凭证及其汇总表;反映具体经济业务事项时,编制各种记账凭证及其汇总表;记录经济活动详细内容时,登记各种明细账簿和总账账簿;总括汇总一定期间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进行可行性分析报告或经济活动分析时,利用各种各样统计图形,描述经济运动轨迹及其发展趋势等。在会计日常工作中,除了常见的凭证、账页、表格之外,还要用到各种统计图形,比如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雷达图和扇形图等。通过规范的图表形式可以直观、生动、可视化地描述经济事项,便于表达和交流会计业务;便于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操作,工作便捷简单,一目了然;便于投资人、债权人、经营者、管理者和审核者获取信息,评价经济情况。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全部内容,如果采用文字文本表达形式,既不便于操作,也会给编制者造成极大地繁琐,甚至出现许多差错,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还会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图表这种会计语言的重要性;通过专业课程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编制绘制各种各类图形表格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识读与利用各种图表,进行获取、处理、生成经济信息并分析评价;让学生掌握运用图表进行演示、表达和说明情况;让学生能够简读图表,解构各种经济关系。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树立图表意识对教师和学生专业成长更为重要。
三是“算计”意识,“算计”是会计核心。会计在全面、系统、连续地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中,不仅是“计算”,更重要的还要“算计”。计算是各学科最基础最基本的方法,运用繁多,涉及面广,计算主要是根据已知数,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求得未知数;算计不仅包涵计算,更主要地是考虑或筹划,如做某个项目,事先要算计算计(俗称合计合计),到时就不会手忙脚乱。计算是针对过去的、现在的事项而进行;而算计则是针对未来事项进行的推测和估计。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广泛、深入、细致地应用,会计的职能和角色必将转型。会计职能将由传统的数据提供者转型为经营分析者和未来预报者;会计人员角色将由理财管家型转型为战略规划型。显然,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算计比计算更为重要。不过算计还有人们俗语表达的意思,就是为了自身利益,阴谋损害他人利益,这属于贬义,在教学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领域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侧重于对过去和现在的经济内容进行核算,披露信息;而管理会计则侧重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决策。可见,会计发展必将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服务,既要计算更要算计。作为会计人员时刻保持算计的意识,比如针对企业的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投资与收益,资本与收益,负债与收益,运营与收益,预算与收益,效率与收益,相关者利益与收益等都需要算计算计。常言道“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为此,通过《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课程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建立算计意识,适应会计职能和角色转型发展[4]。
四是“规则”意识。“规则”是会计保障。规则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比如日常经济活动中,遇到利益冲突,规则将成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首选。会计规则就是存在会计领域,主要用于规范会计人员行为的一种原则。例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这就是对会计人员的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即规则。再如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不可兼容岗位,即会计与出纳岗位、制单与审核岗位、资产实物记录与保管岗位等,这些岗位必须分离分设,这就是行业规则。培养学生建立会计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修养,规则就意味着会计工作与自身风险的“防火墙”。首先,帮助学生认识会计规则的重要性,通过系列案例体会其规则意识在会计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教学中,教师在业务训练过程逐步渗透核算规则与内控规则,或通过社会实践期间强化其重要意义所在;其次,培养学生不断树立自觉遵守会计规则的愿望,事实上就是为了自身建立风险防范的一种制度保障。规则意识不断强化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养成规则习惯,职业行为的过程,渐渐地形成遵守规则的素养,从而维护会计职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是“保密”意识。“保密”是会计责任。会计人员、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相关人员都要遵守保密原则。保密就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责任。《会计法》中第34条明确规定:依法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在监督检查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在《注册会计师法》第19条《审计法》第14条同样设定相关规定。作为行业职业行为规范,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情况下,人们除非办理相关业务,一般都不愿意在财务部门呆的时间太久;而财务办公场所都要设置防盗门、防护网、监控设施等,这就不难看出财务部门及其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再比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涉及到供销客户方面,购销合同以及客户资料;企业经营中的重大生产经营决策及其记录;财务活动中的预决算报告、各种账表资料、会计档案资料;企业纳税申报、与金融机构借贷往来资料等[5]。上述资料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资料均属于保密范围。另外,对于会计工作涉及到的资料要妥善保管存放,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传播和复制;规定范围的传阅要办理相关交接手续备查;定期销毁,手续完备,对于长期保管资料要妥善保管,做到“三防”等,会计自身工作的很多“账表册”资料均属于保密工作范围。一般而言会计专业教师对于保密意识普遍重视不够,体会不深,在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加强保密业务学习,通过聘请有经验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解析由于保密措施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案例,增强会计保密工作的素养,只有教师的保密意识增强,才能将保密相关要求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建立保密意识,逐步养成保密的良好习惯,真正做一名优秀的财务人员[2]。
六是“事实”意识。“事实”是会计根本。会计一般原则归纳为12项,第一项就是“客观性”原则,即真实性原则。《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项目完整,手续齐备,资料可靠[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为投资者、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等提供信息支持,为企业预测和决策进行服务。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对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带来严重后果,造成无法挽回的风险。会计资料造假,不仅涉及到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更严重危害到政府的经济决策,影响到社会的公信力,这已远远超出了行业的范围。2001年朱镕基为国家会计学院题词:“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许多贪污腐败,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活动,许多会计中介机构弄虚作假,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致使公信力下降等频频曝光。这些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不仅违背了会计真实性原则,而且干扰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不做假账”是会计行业的底线,是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也是会计人员的尊严。真实性不等于精确性,因为经济活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以事实为根据是不能突破的底线。在会计教育教学系列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不做假账”的意识,让学生持久的捍卫行业的尊严,敬畏专业[6]。
3结语
总之,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与训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专业素养的积累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专业水平的高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养意识;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亟待提升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梁伟英.会计人员职业素养[J].财会研究,2013(5上).
[4]李秀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J].中国农业会计,2015(9).
[5]刘伟娟.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
[6]吕嘉.现代会计素养积累路径的辩证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6).
作者:徐恒山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