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公充价值沿革最早建议在会计中使用公允一词的是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Scott),早在1941年斯科特就将公允列为会计原则。指出会计规则、程序和方法应该是公允的、不偏不倚和公正的。不应该为某个特定利益服务。之后,尽管会计学界对公允一词的含义还有争论,但将公允原则认定为会计的基本原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世纪中期前后,会计学理论中开始出现公允价值概念。起初对公允价值概念的阐述零星散见于国外的期刊文章。而把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进行系统的阐述,最早见于APBStatementNo.4,将公允价值界定为: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各国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IASC在1999年的ISA39中指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2001年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指出: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美国研究公允价值较早,有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处于世界前列。从2004年开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外公告,四次修正公允价值概念。2006年,FASB制定颁布了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专门准则——《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该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基本问题,提供了全面与系统的规范和指导。其中公允价值被重新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所收到的或转让负债所付出的价格。我国曾于1998年和1999年具体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规范,但迫于实施过程中问题较多,2001年基本终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2006年财政部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重新界定了公允价值概念。《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公允价值会计内涵目前的公允价值会计替代历史成本会计中是什么力量在发挥着作用,寻找变化的根源,首先须从分析会计环境对会计发展的作用人手。会计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们的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的结合。因而,会计主观活动的变化,最终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变迁,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会计人员的观念和行为也会不断更新。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场新技术革命,其核心是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社会财富的急剧增长,也使人们更深地认识到知识这一无形资产的力量。与此同时,企业的规模在不断膨胀,大量资金涌向世界市场。随着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频率加快,世界性的金融市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扩张的市场给企业带来了生机,也使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信息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不仅需要了解企业过去资金运用得如何,更需要把握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此时,历史成本会计越来越暴露出与环境的不适应性。但由于各种原因,直至20世纪80年代,历史成本会计依然占据主导地位。80年代后期,美国金融行业2000多家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困境,这之前的财务报告仍然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良好。此次事件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也引发了全世界范围的公允价值计量革命。
二、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一)“决策有用论”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最基本的理论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委托关系走向成熟,使得企业会计目标表现为控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并通过会计报表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这就是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论”。在“受托责任论”的目标下,为了有效协调委托和受托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强调客观性,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在会计计量上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权的分散化程度越来越高,委托关系产生了变化。表现为人数众多的股东仅以证券市场为媒介与企业间接沟通。大量分散的股东关注的是持有股份能够带来的收益或利得,股东更想了解企业当前和未来前景的信息。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会计目标的更新。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特鲁布罗德委员会发表了《财务报告目标》,该报告叙述了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为“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信息”。之后,FASB又对此进一步进行了修改,标志着决策有用论已发展成为现代会计目标。在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下,必然要求会计计量由历史成本为基础转换为以反映现在,面向未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现代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提供据以经济决策的信息,但怎样的信息才能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正是选择和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化,是对怎样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的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1980年FASB在SFACNo.2中指出,会计信息是否有用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主要质量特征,相关性与可靠性应当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根据SFACNo.2的表述,会计信息与决策相关意味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作出预测,或者能够证实、改正先前的预期,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同时具备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另外,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应能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订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下,会计信息依据可验证性的实际交易数据,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然而在价格变动情况下,历史成本计量就不能反映正确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或者无法提供决策有关的现行价值而可能与使用者的具体决策需要不相关。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法下,每个会计期间都必须及时重新计量现有资产和负债价值,因而财务报告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通货膨胀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更准确地评价企业真实情况。同时公允价值计量下,应用估值技术能够相对更准确地预测未来。这样,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不仅与决策相关,而且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可靠的。理论上讲,公允价值会计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重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三)现值技术研究成果考察公允价值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人们已经基本认同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更好地满足相关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