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区域会计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会计教育学校与学生
中国长期大一统的封建教育以儒学的“四书五经”为正统,视经商和理财为末流“,会计”不得登大雅之堂,会计教育是与数学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江苏会计教育没有不同。江苏近代教育是以1861年苏州人冯桂芬写成《校邠庐抗议》一书为标志,他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社会变革思想,成为洋务派先声,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导(刘正伟,2001)。1896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南储才学堂(1901年清政府下兴学诏将所有书院改设学堂,1902年改为江南高等学堂),招收学生120人,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其中商务分为各国好尚、中国土货、钱币轻重、各国货物衰旺等目,此时才开始涉及商业教育。1898年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为振兴实业而创办南洋高等商业学堂,这是当时最早的商业学校。1909年新任两江总督端方奏准把南洋高等商业学堂和中等商业学堂合并为江南高、中等商业学堂,附设银行、税关各专修科(潘懋元等,1993),包括大清银行学堂在内仅有的两所经济专科学堂,为当时试行改良中国会计培养了24名精通西式簿记的会计专门人才,人虽少,但他们与从日本、美国留学归来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一起,后来大都成为推动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会计学教授(郭道扬,1997)。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把大学分设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商科之中又分设银行学、保险学、外国贸易学、领事学、关税仓库学和交通学六门,六门中簿记与会计学课程的开设有了明显的增加。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始设商业专修科,杨杏佛出任首任商科主任,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初设5科24系,后调整为6科31系,商科下设普通商业、会计、工商管理、银行理财等7个系,同年由南京迁至上海,成立中国第一所商学院———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为上海财经大学前身),马寅初兼任教务主任,郭秉文任校长;1924年,潘序伦完成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商学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商业经济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归国,接任上海商科大学的教务主任,还兼任暨南大学商学院院长。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大学是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设8个学院34个系,其中商学院设有银行、会计、工商管理和国际贸易4个科,1935年经过调整取消商学院;民国时期至1948年(民国37年),开设会计科或课程的学校还有江苏省立江苏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私立建国法商学院、私立重辉商业专科学校、私立东吴大学等。特别在当时共产党领导的苏皖边区创建的位于淮安的华中新闻专科学校还专门设有会计专业。1927年,潘序伦在上海设立“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并在事务所内设立会计补习学校,次年,将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扩大会计补习夜校,改名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1937年夏天,正式创立经当时民国教育部批准立案的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
解放后,经过1952年前后和1956年前后的两次院系调整,江苏的高校主要留下的是理工科专业,又经过1961-1963年的全面整顿后,江苏高校由1960年的80所下降到29所,文科专业设置偏少、财经、政治等专业由于调整到其他省市而出现空白。十年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教育的恢复,到1988年,江苏全省范围73所高等学校设置会计专业(包括财会管理专业)的学校有37所,占江苏高校总数的50.7%,包括南京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工学院、南京航空学院、江苏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镇江船舶学院、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南京粮食经济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电力专科学校、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苏州大学、淮海大学(淮海工学院)、江苏化工学院、扬州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盐城工业专科学校、江苏会计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南京审计学院、金陵职业大学、常州工业技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职业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常熟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彭城职业大学、盐城职业大学、淮阴工业专科学校、连云港职业大学等(江苏省志《教育志》,2000)。江苏会计专业培养学校数与全国其它地区比较,普通专科、普通本科排名第一,成人专科、成人本科、硕士和会计硕士专业排名第二,最高层次的博士排名第九,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逐渐扩大,超过大多数区域的规模扩张速度(见表1)。与此相对应的学生规模普通本科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列第一,普通本科的招生数与普通专科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以及成人本科的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列全国第二。
截止2011年,江苏各高校各层次开办会计专业的学校和学生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全省163所高校(包括独立学院、成人高校)有138所开设会计专业,占江苏高校总数的84.7%,与1988年相比,22年内该比例上升67%,本、专科会计专业在校生达到111892人,当年招生数达到33329人,在校生规模100人以上的有113所,500人以上的78所,1000人以上30所,1500人以上19所,2000人以上11所,在校生规模前二十名分别是:南京审计学院(6428人)、南京财经大学(5170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4318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4087人)、江苏大学(3373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3066人)、无锡太湖学院(2999人)、苏州职业大学(2906人)、南京农业大学(2657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553人)、常州大学(2150人)、徐州工程学院(1855人)、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1821人)、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1648人)、金陵科技学院(1564人)、中国矿业大学(1548人)、扬州大学(1534人)、苏州大学(1528人)、江苏科技大学(1512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1454人),这二十所高校的在校生数占江苏125所高校全部在学生数的48.4%。总体上,从培养学校数和学生规模上,江苏的普通本科教育基本领跑全国,普通专科、成人专科和成人本科以及硕士教育也进入第一梯队,但会计专业硕士和博士教育水平较低。
二、会计教育师资力量
古代会计教育没有专职教师,一般作为数学的应用而列入私塾和政府高等学府进行教学,职业会计教育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将会计作为一门技术和专业在学校进行教育是近代的事情。近代最早创办的商业专科学校为江南高等商业学堂和大清银行学堂,当时教师有些是早期留洋(主要是日本、美国等)归来的,有些直接聘用外国教习。民国时期,留学教育更加发展,也造就了许多大师。当时全国担任经济学、会计学课程的教授、副教授以留美归国的留学生最多,其次是欧洲和日本,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内大学和研究院培育出来的人才(郭道扬,1988),江苏的情况类似,根据南京大学校史资料,南京大学在国立东南大学时期(1914-1927),商科的师资力量很强。中国会计博物馆列出了十八位中国会计名人(见表4),其中潘序伦、杨汝梅(予戒)、谢霖、杨端六、徐永祚、雍家源、葛家澍、李宝震、杨纪琬、娄尔行、顾准等11位与江苏(上海在1928年前行政区划属江苏)有关系,要么出生在江苏,要么工作在江苏,要么兼而有之,他们与其它会计教育家一起共同支撑了中国近代以来现代会计教育的大厦,也从另一个角度映证了江苏会计教育师资力量之强。当代会计教育师资从教育行政部门统计进行研究是一个视角,从专业协会视角研究是一个更有意义的视角。根据中国会计学会网站公布的资料,截止2013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现有会员3338人,资深会员为149人、高级会员为1918人、个人会员(初、中级会员)为1271人,其中:高校资深会员和高级会员分别为75人和851人(为有详细单位信息的1472名高级会员中数字),可以从资深会员和高级会员在全国各区域的分布情况来了解高校会计师资的情况。江苏目前高校高级及以上会员数排在北京(145人)、辽宁(73人)、上海(67人)和广东(67人)之后,列第五(60人),不属最强。总体上,江苏会计师资力量经过了民国最强→解放后30年弱→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目前次强的过程。
三、会计教育课程与教学
古代会计课程作为算学的应用部分而没有独立分科,实际应用教育是通过老会计带徒弟方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算盘使用、文字识读、毛笔书写、钱币鉴别和清点、钱账与物账核对、账簿开设与记录等。正规的学校会计教育是在近代主要通过学堂和学校聘请外国教习和出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兴办会计教育而开始的。特别是当时国立东南大学商科及由此衍生的上海商科大学,管理人员如杨杏佛、马寅初、潘序伦等都是留美博士,他们充分借鉴了美国高校的商学课程体系。以潘序伦为例,潘序伦将各大学商学院的专业课程体系总结为:簿记学(初级会计)、高级会计学、审计、决算表之分析解释、设计会计、公司会计、制造业会计、银行会计、各业会计(包括电业、矿业、棉纺织等)、政府会计(包括交通、铁道等)、诉讼;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学科还有:基本学科(包括国文、数学、英文)、经济学科(包括经济学、财政法、银行货币学)、商事学科(包括商业组织、工商管理、市场销售、运输保险等)、民商法规(包括民法、商业登记法、公司法、商标法、票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所得税、遗产税条例)、技术学科(包括投资数学、统计方法及制图、珠算、书法)(潘序伦,2008),基本借鉴了美国体系。
1949年至解放后30多年,我国采用原苏联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会计核算原理、部门会计学、部门经济活动分析(即“老三门”)和部门财务管理课程,实践证明这种细分部门的课程体系及会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首先从财经和文科院校开始讨论课程体系改革问题,打破部门会计藩篱,形成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等五门核心课程为基干的包括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比较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在内的新的会计学科体系(娄而行、石成岳,1984)。从1992年起国家全面进行会计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和课程内容变化较大,但课程体系变化不大。进入新世纪后,教育界引进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念等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910门,其中本科类2535门,高职高专类1023门,网络教育类209门,军队院校143门,共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本科和高职高专合计共3558门(其中包括统计中未区分的2006年军队院校16门),这其中会计专业课程本科25门,高职高专类22门,共47门,北京和浙江各六门并列第一,湖北和上海次之,江苏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一门《会计学原理与技能》垫底。2007年国家公布的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学校分别为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五所大学,没有江苏高校。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中,江苏会计专业建设点只有三个(分别是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在全国中等偏上。总体上,民国初期以江苏(包括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开创了系统会计教育的先河,使会计学成为独立的社会科学,改变了会计教育模式和政府对会计教育的理念,其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的培养为各大学、企业、政府机构提供了大量专门人才,为当代会计教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目前江苏的会计课程和教学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四、结论
通过对江苏区域会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近代江苏学校会计教育水平要高于现代学校会计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正规学校会计教育尽管源起于北京的京师大学堂,但是江苏却后来居上发展最快,成为整个中国会计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上海乃至华东是旧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而其次是北京、天津及中南地区。”(郭道扬,1997),主要表现在最强的师资队伍集中在此地、由于实业和经济发达形成理论与实际结合最紧密、学生规模大和质量最高等方面。
(2)强烈的社会需求是江苏会计教育发展的动力。
洋务运动和清末维新运动的失败促使国人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方面研究救亡图存的真理,因此国内教育和留学教育主要集中在文、法科目,后来是商科,对包括会计在内的文科教育的需求很大,潘序伦在会计事务所从业的基础上于1928年附带创办了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由于旧企业会计人员和新学员,特别是女性学员的巨大需求,仅1928年至1937年就培训学员累计4783人,平均每年四、五百人,从1938年到1952年共有学员83013人,平均每年5500多人(李海波,1998),而同期国立大学受名额限制招生则少得多,据江苏教育厅民国23年(1924年)统计,江苏全省专科以上学生共5493人,民国27年(1938年)中央大学当年招生673人,抗战八年共招生约4000人,金陵大学才招生1000多人(江苏《教育志》资料),这就充分说明社会对会计教育需求之强烈,其背后的原因则是相对发展的经济。
(3)江苏会计教育以师为先非常明显。
历史上,江苏教育具有以师为先的特征(陈乃林、周新国,2007),即高素质教师参与教学,江苏会计教育以师为先的特征更加明显,如谢霖、潘序伦等留学归国高级科技人才不仅参与会计教学,而且还积极身体力行针对社会需要创办学校和会计事务所,这些学校聘请的大都是兼具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高水平教师,这些师资不仅精通国际会计,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熟悉国内行业、企业,这就保证了会计教育的高起点和高水平。
(4)会计教育具有义利兼顾特点。
江苏会计教育义利兼顾的特点也很明显,中国传统教育重义轻利,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此义,江苏作为“东南财赋地”经济相对发达,人们对经济利益较为重视,由此产生义利兼顾的教育价值取向,从“苏湖学派”的胡瑗、改良派的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等,到甲午战争后的南通张謇、常州盛宣怀以及后来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等,都是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领域的义利兼顾的典型代表,会计教育领域的谢霖、潘序伦等一边开办和经营会计事务所,另一边在感觉会计人员多又素质低时,出于经济考虑开始办补习班、补习学校和出版图书用品,这一方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事务所收入和经济效益,真正做到了义利兼顾。当代江苏会计教育规模已经领跑全国,同样也是这个特点的表现,尤其在“利”的方面更明显,因为办会计专业是相对成本较低的选择。
(5)当代会计教育受政府的强烈影响。
解放后我国中央政府有过两次院系和专业调整,地方也有过多次微调,江苏曾将财经、政法专业都调到外省市,从而使江苏的财经教育出现空白,这是解放后政府干预教育的明显例子,目前,包括开设学校、开办专业、招生规模、经费政策支持、教学评估和师资任用等重要方面,地方和中央政府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会计教育。1989年江苏省提出“科技兴省”战略,1992年提出“科技兴省,教育为本”的方针,1994年进一步充实为“科教兴省”战略,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8年的高校扩招,使会计教育规模急剧扩大。1997年江苏全省范围45所高校的会计在校生只有10709人,而2011年则为138所高校,有在校生111892人(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14年扩大近10倍,速度发展惊人,这一方面说明社会需求很大,另一方面也是政策导向的结果。通过采用纵向和横向比较法对江苏区域的学校、学生、师资、课程和教学等会计教育内容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初步考察,发现不同时期和不同方面不同于国家整体与其他区域的特征,并得出了初步结论,可使政府和学校以及社会了解本地域会计教育的水平,并更有效地开展会计专业教育和进行教育改革,另外,这种结合区域和专业跨历史的研究方法也给专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以及有关统计资料格式和数据的前后口径不一致与不完整(如中国会计年鉴),给研究带来很多困难,大大增加了工作量,笔者希望历史研究更细些,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统计信息能够更加科学和公开,使用更加便利。对于目前江苏各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水平以及教育质量和会计教育未来趋势等问题,可作为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作者:杨仲杰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