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工作分析范文

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工作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工作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内部审计定位工作分析

【摘要】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积极推行审计关口前移,即将内部审计工作由事后转向事前、事中,但是在审计关口前移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因为被误解而造成内部审计直接参与管理,承担具体管理职责的现象。所以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在审计关口前移过程中准确把握内部审计的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审计关口前移;独立性;审计定位

引言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正经历着深层次的变革,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因而对提高高校整体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的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效尤显关键。高校内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对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同志在“2007年亚洲内部审计大会”上对内审工作定位为:内部审计要把以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内审人员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最新定位,在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中着力推行审计关口前移,推进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的转型。这是认真贯彻执行《审计法》和中国内审协会五年发展规划、确立内审发展方向的大事,也是时代赋予内审人员的历史使命。

一、审计关口前移,防范于未然

审计关口前移不仅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健全完善组织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迫切需要。内部审计是因受托责任关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的,传统的受托责任审计无论是财务收支审计,还是经济效益审计,都是事后进行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审计关口前移强调从以结果为审计对象转化为以过程和结果为审计对象,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从以对某一时点的静态情况审计转化为对全过程的动态情况审计,既注意静态下的内部控制水平的审计,更注重内部控制执行过程有效性的审计。内部审计从事后转向事中和事前,从根本上防范了风险,将某些违法乱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从而规范资金使用、减少损失浪费,从源头上治理和规范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二、对审计关口前移产生的误解

虽然审计关口前移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遭到他人甚至是审计人员自身的误解而产生审计越位承担不必要的管理职责的现象。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凡是与经济事项有关的较大事宜,都要求审计人员参与。诸如,基建项目指挥部会议、设备采购、工程项目招投标会议、人员分配方案讨论会等等,并认为,有了审计人员参与就是对风险进行了控制。对此,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准确地把握好尺度和分寸。如果说参与会议讨论是为了观察各项工作是否履行各项内控制度程序,并对有些风险控制点、内控制度缺失处等情况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一步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这就是审计关口前移。但是,如果参与会议讨论时参与发表意见,或在会议讨论结果时投上一票,这就是参与管理,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责。再比如,对于一些建设周期较长的项目分期支付款项时,财务部门会要求审计人员能在付款申请单上签字核准,只要审计签字了,款项就可以支付了。诸如此类的行为和现象,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充分发挥审计专业特长,重视和信任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但在事实上却是对审计关口前移的误解,把审计部门看成一个较为“权威”的管理部门,让其承担了具体的管理职能,原先的愿望是为了降低风险,如此一来,风险控制点就集中在审计人员身上,审计人员如果存在诸如专业背景不够、知识受限、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出现偏离等问题,都有可能带来风险和损失。

三、在审计关口前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审计定位的必要性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关口前移的过程中为何要准确把握自身定位,不能参与到学校具体的管理行为中去,不能承担具体的管理职能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考虑:

(一)从法律法规层面考虑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二条指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三条也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

从法律法规层面来说,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就是独立的监督和评价,而并不是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事务。内部审计并不是就审计而审计,而是要通过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最终起到改善管理、促进发展的作用。例如,学校内部进行招投标审计,它并不是就招投标审计而审计,而应当把招投标审计作为一个切入点,检查学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在招投标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合规,设计图纸、招标文件是否不完备等情况,从而发现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执行过程中需要加以改进和注意的地方,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从审计独立性层面考虑

独立性是审计执业的基石,是审计人员的基本理念。一旦失去了独立性,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就无从谈起。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职责。内部审计只是对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对学校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履行责任情况进行监督,并向学校领导提供信息,这些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需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了决策,履行了具体管理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己监督自己,发表意见和建议时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独立性将被严重削弱,也就无法以应有的独立身份去履行其监督职能,那么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也将受到怀疑,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从专业胜任能力层面考虑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高校经济活动逐渐增加,日趋复杂,这就在专业上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但要懂审计、会计、经济管理,还要掌握工程、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但是,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内部审计人员不可能是全能型选手,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不了解、不在行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果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具体的管理决策,很多时候还是不合时宜的;如果审计人员不懂得拒绝、照单全收的话,很可能因为不能胜任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四、内部审计部门准确把握自身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有所为”即坚持推行审计关口前移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内部审计监督从事后转向事前、事中,必将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趋势和努力的方向。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清晰地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定位,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手段,提升技能,跳出审计看审计,提高看待、分析问题的层次和能力。应注重在“预防、揭露、抵御”三方面下功夫,即在审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差错纠弊,更要注重防范预警;不仅要注重微观审计,更要注重宏观分析;不仅要注重经济效果,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不仅要当好灭火器,更要努力构筑防火墙,防范于未然,努力推进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促使他们及早认真整改、提升效能,使“解决问题、审前为上、审中为次、事后为下”的理念成为审计解决处理问题的一项基本准则。前移审计关口,提升建议前瞻性、可操作性,注重揭示体制障碍、政策缺陷,由事后核实损失转变为事前减少损失,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管理“免疫系统”的功能。多一些“曲突徙薪”,少一些“亡羊补牢”,高校内部审计的社会价值就会更大,审计工作就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二)“有所不为”即不直接承担管理职能

从法律法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层面考虑,高校内部审计都不应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管理行为中去。高校内部控制制度贯穿于高校各项管理职能之中,由具体职能部门设计并执行,虽然内部审计部门对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但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参加具体的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不是某一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即未被授权从事某项业务管理活动,再加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因此,内部审计人员不但不应参与业务控制程序的日常工作,反而应回避参与日常业务控制程序的实施。

即使学校领导有时出于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的信任,分配内部审计人员从事一些非审计工作,也应当明确,他们不是在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所发表的意见和建议只是当事人个人的意思表示,并不能将其视为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表示。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的过程中所执行的是对管理的控制予以再控制,对管理的监督予以再监督,是一种综合的控制、监督,至于管理的控制和监督则是相应职能部门所要做的事,审计人员无权代替其他职能部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也无权控制和指导具体的业务管理工作。

五、总结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着眼全局,始终把为学校大局服务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第一要旨,把促进学校事业持续、和谐、科学发展作为最终目标,把内部审计置于学校教育管理的全局之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维护学校教育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审计人员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不能就审计而审计,要深刻认识审计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通过审计,积极贯彻落实审计关口前移,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事后审计为辅,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把违纪现象消灭在萌芽中,从源头上遏制错误和舞弊的发生;另一方面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参与管理控制活动或履行具体的管理职责,保持审计独立性,通过积极有效的审计监督和评价,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为高校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