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设置思考范文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设置思考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设置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设置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计算机在各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渗透到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计算机课程是高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因此,各大高校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教学质量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课程知识的学习和今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

一、当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制定笼统,无个性化,不能满足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目前,各高校均开设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的设置主要从两个层次来考虑。第一个层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教授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知识;第二层次,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如C、VB、VF和Fortran等程序设计语言。主要是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目的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能用来帮助解决以后工作中的问题。各高校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均未根据专业的性质来区分,特别第一层次的教学,未根据文、理、工及所学专业特点来进行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制定、具体课程的设置和开设。很多高校采用的是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内容,期末全校统考,甚至于规定学生必须参与国家统一的等级考试。这对以达标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是有一定好处。但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忽视了几个问题:(1)各行业对所需求人才具备的能力有差异;(2)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差异,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要求是不同的;(3)学生差异性,对信息技术需求有差异。

(二)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的设置分以上两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的教学其实很大一部分在学生中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掌握,虽然各地区有所差异,但学校不应该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讲授。而是根据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根据每组学生的能力制定学习内容和考核方法、考试标准。与专业学科关联的知识突出讲解,而对于大部分学生已掌握的和今后专业相关不大的内容少讲,以学生复习为主,教师以考试方式测试学生掌握程度即可。而专业需求、行业需求具备的能力的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后续的课程群设置中却没有对应的课程。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学时过多,实践学时较少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较低,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忽视实践环节,轻实验课。同时大部分高校都是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的较少。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是教师先讲授,设计实验让学生按步骤完成,学生学过之后很快忘记,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几乎是零。如:某高校,C语言课程总学时为54,理论为36,实践为18,甚至于更少。学生没有通过编程,上机调试,很难理解课程内容,同时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设置的思路

高校在对非计算机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设置时,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结合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和实际情况,构建新的教学体系,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实验实践层次化教学平台,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深入细化到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要求和特点,分析出各专业方向共性差异化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性”要求、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技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动手能力、工作技能、就业适应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工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工程素养。

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设置和教学的建议

(一)研究各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以确定各专业人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能力的需求对学校所设专业的相关行业进行调研,了解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活动,以及对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确定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同时研究各企业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要求能力标准。根据对以上几点的调查研究,掌握各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

(二)研究各专业大类方向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共性需求和差异需求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行业具体需求和行业特点以及各地中学开设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分析研究各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知识点和实践能力上的共性需求和差异化需求,为下一步的教学任务打下夯实基础。

(三)确定各专业相应能力目标、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能力大纲在了解各行业对专业大类的人才能力的需求情况基础上,确定各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应掌握的内容,进而确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制定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群能力大纲,并据此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改革和调整,以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各行业需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性人才。

(四)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以及培养方案的修订在前期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完成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设计,准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着重于考虑学生接受能力训练,确定能力目标,设计课程理论、实践教学具体形式、内容,进而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能力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规划以能力为主线,以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

(五)建立分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在各专业能力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能力大纲等制定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教学的“三层次”课程体系设想,如图1所示,每个层次体现了对学生培养目标的提升,体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这个“三层次”体系是总体架构,是指导方针,各学校根据本校专业设置和专业能力大纲、培养目标等,设置不同的课程。第一层,计算机基础能力教育。这一层次内容主要是教授计算机技术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最新计算机信息和技术的简单介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第一学期。对这部分,考虑到中小学已经有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缩减讲解的学时,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层,学科专业计算机基本能力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由于各行业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不一样,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不一样。应依据专业的能力大纲要求,制定各专业教学执行计划,设定若干门该专业应掌握的计算机专业工具软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第三层,学科专业计算机能力扩展教育。该层次为更高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立足于学生专业学科教育,着重于扩展学科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课程可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六)采用分层式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双路教学首先,在确定能力大纲、培养方案基础上,针对各专业学生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高低分成若干层次,既做到了因材施教,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就得到了提高。其次,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展课堂外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进行交互式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增强学生沟通、协作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之地。培养的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最重要的工作和任务,而要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最终体现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及课程群的合理设置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改革成败直接影响到能否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实施教师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杨琼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