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知识网络理论与实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知识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然后阐述了知识网络的理论构成,最后介绍了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
关键词:知识网络;知识管理;战略信息系统;管理软件
本文将介绍知识网络的理论以及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全文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首先介绍知识网络的概念与特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分别阐述知识网络的组织理论与认知理论,最后的第四部分介绍我们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
一、知识网络概念与特点
知识被认为是组织寻求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这意味着组织不仅应具有持续的知识更新与创造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组织的知识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的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组织业务的分散化都要求组织有相应的机制与设施以保证知识的扩散并协调各项业务活动,而知识网络被认为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案。
知识网络具有不同的定义:“知识网络是基于知识的关系,它可以使企业发挥其潜在的认知协同优势”;“知识网络是实体(个体、团队、组织)间的关系,这些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且嵌入在集体的与系统的知识资产的创造与共享的动态关系的工作环境中”;“知识网络是一个具有模块化结构的组织系统,它可以使企业传递与共享其可用的无形资产,特别是其自身的知识”。以上的三个定义尽管在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所表达的要点是一致的:首先,从静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一种组织结构,这是定义1与定义2中的“关系”,定义3中的“组织系统”所揭示的含义;其次,从动态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一个工作系统,是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过程,并且相对于其作为“组织结构”的静态属性,知识网络作为“工作系统”的动态属性更为重要:“知识网络更是‘工作(work)’而非‘网络(net)’”;第三,知识网络是目的驱动的,且参与知识网络的实体具有共同的关注。
知识网络是知识管理发展的新的阶段,被称为第二代的知识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知识管理,其特点如表1所示。
二、知识网络的组织理论
知识网络作为一个组织系统应遵循一定的组织原理、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会形成不同的组织类型。
首先,知识网络在组织原理上一般可归结为三种模型,第一,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型(BusinessKMStrategy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把知识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相整合,以企业战略驱动知识网络的组织与建设;第二,组织目标与能力匹配模型(OrganisationalGoalandCapabilityMatching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创建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与组织的知识能力以及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目标组织知识网络;第三,业务流程模型(BusinessProcessModel):这种模型的特点是将知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以业务流程组织知识网络。
其次,知识网络具有四种组织结构,分别被称作层次型组织结构、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其中层次型组织结构是一种自上向下的组织方式,知识的传播由上层机构单向地传向下层机构,从知识流程的角度看,网络中的大多数机构(位于顶层的机构除外)只关注知识的存储与应用流程,而不关心知识的产生与共享流程。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通常发生在领导企业与其下属企业或供应链企业中;多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是一种网络型的指示组织方式,在此网络中,作为网络节点的各参与机构具有对等的地位,与其他机构保持着多边的关系,每一个参与的机构自身都关注知识的探索与创造,但同时又希望通过参与网络来与其它机构共享知识,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厂发生在一些合资企业中;集中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的特征是某一企业控制了技术、商务或经济上的关键资源,而据此对其他一些相关企业产生了影响,而其它的企业尽管是自治的,但也承认此企业具有领导地位,因此形成了一种星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常被用于新型的虚拟企业中,在这种组织结构中,共享与应用是主要的知识过程,且这种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常发生于新型的虚拟企业中;无引力中心型组织结构是由多个自治的机构形成的网络,网络本身缺少中心型的管理,各自治机构的关系比较灵活多变,参与网络的目的也呈现多样性,例如面向商业的目的或面向研究的目的,不同的目的通常也决定了具有不同的知识流程,在面向商业的目的知识网络中,知识共享与应用是主要过程,而在面向研究的目的知识网络中,知识的产生与共享成为主要目的。表2对各知识网络的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主要知识流程进行了总结。
最后,知识网络具有不同的类型,Buchel与Raub从管理支持以及收益水平角度将知识网络划分为爱好网络(HobbyNetwork)、职业学习网络(ProfessionalLearningNetwork)、最佳实践网络(BestPracticesNetworks)与商业机会网络(BusinessOpportunityNetwork)四种类型:其中爱好网络关注个人兴趣,通常得不到管理支持;对于职业学习网络,知识的迁移一般能得到管理的支持,但是用户是否参与学习一般是自愿的,用户根据所迁移的知识的价值以及自身兴趣来决定学习什么以及是否学习;对于最佳实践网络,管理者扮演了协调者的作用,所有的网络成员都要参与互相间的知识的迁移与学习;最后,商业机会网络是商业目的驱动的网络,但是其关注的视角是创新与成长方面。
三、知识网络的认知理论
在知识管理领域,有两个与组织的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概念:组织记忆与传递记忆,Walsh与Ungson定义组织记忆为“组织记忆是指组织历史上存储的信息,此信息可被调出支持现在的决策”,Wegner定义传递记忆为关于谁知道谁、谁知道什么、谁在做什么的知识。一般认为组织记忆存储的是任务数据——关于任务的性能与问题解决方案的信息,而传递记忆存储的是引用数据——关于事物间关系的信息。
无论是组织记忆还是传递记忆都必须被显性地表达出来,属于显性知识,但是对于传递记忆而言,它所引用的人则可能不仅具有显性知识而且也具有隐性知识。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组织中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组织的大多数知识存在于人身上。因此传统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是把人的知识显性化、编码化,并存储于组织记忆系统中,并把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作知识的资本化过程,意指经过这样的转换后原本存在于个体身上的知识已经变为组织的知识资本了。但是以组织记忆系统为特征的传统的知识管理没有注意到这种转换尽管很有意义,但也有很多的限制,包括耗时、预定的知识领域、对于非程序化知识在表达上的困难等,并且从知识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方式存在着对人作为知识载体的某种忽视或不信任。
知识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是知识网络,而从组织认知的角度看,知识网络是以传递记忆为主要特征的,当然知识网络也仍然需要组织记忆,因此知识网络可被描述为:知识网络=组织记忆传递记忆,在此关系式中,组织记忆存储的知识也被称为一阶知识(1st—levelknowledge),其特点是查询方便,利于快速决策;传递记忆存储的知识也被称为二阶知识(2nd—levelknowledge),其作用是一方面提供关于一阶知识的社会背景与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沟通流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知识创造与发现,从而提供更精准决策的潜力。在知识网络环境下,知识管理的过程不再是单纯地由隐性向显性知识转换的过程,而是在显性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动态的持续的互动过程,Nonaka称其为SECI过程(表3)。其中S是指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转换过程,E是指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外部化转换过程,C是指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合成化的转换过程,I是指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内部化的转换过程。
表3知识网络支持的知识转换过程
此外,知识网络中各的各网络节点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而可能是人,Carley等人对知识网络的可能的节点及其边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并据此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知识网络类型,Carley称其为知识网络的元网络(Meta-network)(见表4)。
四、知识网络系统
本部分介绍我们依据以上原理而开发的知识网络系统,其系统架构可简单地用图1描述,共包含知识图、知识资产管理、实践社区、网络会员管理、知识搜索引擎五个子系统。
知识图子系统是一个知识本体的描述工具,用户使用此工具可创建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并从而为整个系统的知识管理提供统一的语义。知识图子系统包含了知识分类、语义网络、语义索引、知识价值评判四项功能。其中知识分类用以提供对领域知识按照树结构进行组织的能力,语义网络用以关联各类别,语义索引用以提供对每一个类别按照多个关键词进行索引的能力,而知识价值评判提供一种方法动态地对每一类知识相对于用户的价值进行评判。
图1知识网络系统
知识资产管理子系统是一个组织记忆系统,用以对组织的各种知识资产进行管理,包括存档、查询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借助于知识图子系统提供的描述工具,因此具有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此外次子系统还包含了知识资产评论、知识资产推荐等功能。
实践社区子系统包含了公共信息与社区两部分内容,公共信息用以通报新闻,而社区用以会员的活动,从纯技术的角度讲,社区类似于论坛,但从内容上讲,它可以被组织成爱好网络、职业学习网络、最佳实践网络或商业机会网络,此外,实践社区子系统与知识资产管理子系统有着很好的集成,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社区可以阅读使用组织的知识资产,而社区中上载的一些资源也可以转化为组织的知识资产。
网络会员管理系统用以实现传递记忆系统,此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会员档案管理系统,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会员网络的管理系统,支持“谁知道什么”、“谁知道谁”等元网络模型,并且通过引入关系密切度等属性实现了知识网络的最短路径搜索。
企业知识搜索引擎是一个集成的知识发现系统,当用户搜索某方面知识时,呈现给用户的除知识资产外,还包括论坛的讨论、实践社区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搜索出知识网络中此知识领域的会员并且提供沟通的支持。此外,搜索的方式也是多样的,这主要得益于知识图提供的丰富的语义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Davenport,T,Prusak,L..Working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Boston,1998.
2.Ritter,T.,Gemunden,H.G..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hipsandNetworks:AnOverview.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Vol.56,2003.
3.Davidow,W.,Malone,M..TheVirtualCorporation:StructuringandRevitalizingtheCorporationforthe21stCentury.HarperBusinessPress,NewYork,1992.
4.Buchel,B.,Raub,S..BuildingKnowledge—CreationValueNetworks.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2,20,(6).
5.StrategicIntentions:Principl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KnowledgeNetworks.www.iisd.org/pdf/2001/networks_operating_principles.pdf.
6.ButeraF..llCastelloRete.FrancoAngeliPress,Milano,1990.
7.Buchel,B.,Raub,S..BuildingKnowledge—CreationValueNetworks.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2002,20(6).
8.Walsh,J.andUngson,R..Organizationalmemory.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1,16(1).
9.Carley,K.M.andRen,Y..TradeoffsBetweenPerformanceandAdaptabilityforC3IArchitecture.CommandandControlResearchandTechnologySymposium.NavalPostgraduateSchool,Monterey,CA,2001.
10.M.Nickles,T.Froehner..SocialReificationfortheSemanticWeb.ResearchReportFKI—248—04,AI/CognitionGroup.DepartmentofInformatics.TechnicalUniversityMunich,2004.
11.张后启.再造竞争优势.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12.马捷,靖继鹏.知识转化模型分析与评价.情报科学,2006,(3).
13.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4.维娜·艾利.知识的进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5.柳卸林.知识经济导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