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语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意义范文

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语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意义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语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语用特征及其在外语教学中意义

〔论文关键词〕网络交际话题平行推进外语教学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双话题平行推进是网络交际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本文从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探讨,阐述它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条件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和交流手段,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堪称“第四媒介”①。网上交际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构成语境的主客观因素及其所起作用与传统意义的有很大差异②。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特定语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这种语言在网上普遍使用、广泛流传,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词汇,甚至连语法规则、语用特征都与传统的语言大相径庭。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

例(1)F1:还没下班?

K1:一会儿就走。

F2:问个问题。服务器有什么用?

F3:我们又做了一些腌菜。

K2:可以帮助你突破网络屏障,提高网络速度。

K3:你们家的腌菜很不错。

F4:如何设置?

K4: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的地址。

F5:下班时顺便过来拿点。

这是笔者在网上和朋友交谈的一段真实记录文本。这段莫名其妙的文字,如果用传统的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的规则来解读,根本就无法理解,因为它至少违反了三个方面的语用规则:

1、违反了轮流发话(turn-taking)的会话规则。在话语结构的语用分析中,首先要研究语言使用者进行言语交际时遵循的格式③。问—答话对(Q—A)是一种最典型的会话格式。整个会话过程按Q—A—Q—A的模式进行,这就是轮流发话。在上面的对话中,F1和K1是一对典型的问答话对。在接下来的一个话轮中,按照常规的理解,当F提出问题F2后,应该等K做出回答,可是事实上F却充当了两个连续话轮的发话人F2、F3。接下来K2、K3也连续发话,作为回应。这个过程显然违背了轮流发话的规则。其实,在日常会话中,依照话轮替换原则,会话参与者为了“争夺”下一个话轮,有时也常常会发生一人同时多次发话的情况,但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④,不可能贯穿整个会话过程。

2、违背了连贯性规则。在会话中,有一条重要的规则,即双方话段的语义必须连贯。这是因为连贯是会话深层结构的无形网络,是话段之间的有机联系⑤。拉波夫(W.Labov)⑥和库尔特哈德(M.Coulthard)⑦都论述过会话中的话语连贯规则。这段对话从F3开始语义开始出现中断,一直到最后都不连贯。造成这种语义不连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段对话从F3开始有两个话题在同时发展,平行推进。在日常会话的轮流发话过程中存在一种类似的现象,称为修正(Repair)。当会话过程中出现语言失误,发话者可能会直接或在受话者的提示下自我修正,也可能由受话者直接修正。这样会话中产生一个旁插语列(sidesequence),这个语列中进行的就是第二个话题,即修正话题。如:

例(2)A:Helikesthatwaiteroverthere.

B:Waiter?

A:Waitress,sorry.

B:That’sbetter.⑧

在这种现象中,两个话题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修正话题是次话题,在修正话题推进时主话题暂时中断,当修正目的达到后,修正话题自动停止,回到主话题,两个话题不太可能同时一直发展下去。

3、违背了合作原则。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中有一条关系准则(RelevanceMaxim),要求话语之间要有关联。日常会话中对关系准则的故意违反(即会话中两个相邻话轮意义互不相干)往往意味着一方想转换话题。如:

例(3)A:Mrs.Xisanoldbag.

B:Theweatherhasbeenquitedelightfulthissummer,hasn’tit?⑨

这时另一方应响应这一暗示,立即放弃该话题。但是,在对话(1)中,多次出现相邻话轮意义不相干,但双方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正在进行的话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话(1)实际上是由两个话题毫不相干的会话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分离出来:

主题一:F1:还没下班?

K1:一会儿就走。

F2:问个问题。服务器有什么用?

K2:可以帮助你突破网络屏障,提高网络速度。

F4:如何设置?

K4:首先你得找到一个可用的服务器的地址。

主题二:F3:我们又做了一些腌菜。

K3:你们家的腌菜很不错。

F5:下班时顺便过来拿点。

分离后的这两段对话,形式和意义都很完整,与前文提到的会话原则和语用原则完全吻合,跟我们日常交际的会话模式并无二致。这两个意义上毫无关系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要在同一次会话中出现,必须采取一维的线性方式进行,并且必须在关闭其中的一个话题后,通过话题转换手段过渡到另一个话题。这时候会话的进行就是对第二个话题的推进,被关闭话题已经结束,就不可能进一步发展了。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网上交际中,这两个话题可以呈二维平面的形式平行发展,会话进行中话题之间不需要转换,两个话题都不用关闭,可以平行推进,同步发展下去(如对话1)。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

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是网络交际的特殊产物,只能在特定的网络语境中才能产生和被理解,离开了网络,便变得杂乱无章,甚至荒谬可笑。

一、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形成原因

网络空间是一个以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的虚拟社会,网络用户群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活跃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在这些交际活动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交际文化⑩。和传统上面对面的言语交际手段相比,网络交际对网络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网络交际语境就是以网络交际文化和技术为背景的。这个特殊语境中使用的语言,自然就有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双话题平行推进就是这种语境的典型产物之一。它的产生,主要有网络技术和网络交际文化两个方面的原因。

日常面对面的口语交际或电话交际中,发话和受话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没有明显的时间延迟现象。而在网络交际中,交际双方所有的交流信息都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传递的。当发话人发话后(往往是通过键盘输入的文字信息),信息由计算机进行编码后通过网络传递出去,对方电脑接收后进行解码还原,受话人通过阅读获得发话信息。这个过程往往有时间上的延迟。正常情况下这个延迟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不计,即相当于面对面的言语交际。可是,有时候因为技术的原因,这个延时就可能变得较长,形成信息沟(InformationGap)。信息沟的形成一般有如下几种因素:

1、网络繁忙,传输受阻。网络上信息传输的速度并不恒定,而是动态变化的。上网高峰时段信息拥塞,信息传输延时较长,往往每一轮会话之间都会存在信息沟;

2、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电脑运行速度差异较大,导致双方信息传输不同步。这种差异跟电脑的软硬件配置、上网的连接方式、所在地区的网络质量都有密切的关系;

3、双方操作电脑的熟练程度不同,导致信息传输不同步。因为大多数的网络交际主要是通过键盘输入文字来进行的。文字输入速度快的发话人的信息到达受话人的屏幕时间短,文字输入慢的发话人的信息到达受话人的屏幕时间长。

4、交际的一方同时和多人进行网络交际,其反应的速度必然比另一方慢,从而形成信息沟。信息沟是网络交际中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网络交际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网络交际的主体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会逐渐习得这种文化特征。

信息沟在日常交往中也存在。即发话人完成发话话轮后,受话人保持沉默,没有作出相应的反映,从而形成信息沟。当这种情况出现后,为了使会话顺利进行下去,原发话人就会根据会话的合作原则进行推断,并连续发话。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没听清楚或没理解发话的意思[本文由网站公文大全收集整理],他的连续发话就会是前一话轮的重复,即重叠(Overlap);当发话人认为受话人因对所谈的话题不感兴趣而以沉默来违反合作原则时,他的连续发话就会转换话题。

网络交际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日常交际的规则。因为网络交际者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以在网络交际中往往会无意识地遵循他早已习得的日常交际的规则。网络交际中,发话者从键盘输入所要说的话并发出去以后,就意味着发话话轮的结束,开始等待对方回应。这时往往会因为上述原因产生信息沟。当信息沟的时间较短时,交际者会根据网络交际文化的特征予以忽略。而一旦等待的时间超过发话者所理解的正常信息沟的长度,发话者往往会运用传统交际规则来延续进一步的会话。因为网络交际语言主要以文字的形式传播,所以当信息沟产生,发话者运用会话原则来推断对方的意图时,往往会主动排除对方理解不清的可能,而认为对方对该话题不感兴趣,从而在下一轮的连续发话中转换话题。看如下的会话记录:

例(4)A1:Youarealso3bottleman,howmuchcouldyoudrink?

B1:Beer,5bottles.

A2:Seaquantity!(Informationgap)

A3:I’vejustwroteanotheressayregardingourworkunit,veryfunny,doyouwanttoreadit?

这段对话中,A1——B1——A2三个连续的话轮讨论B的酒量,话轮之间的信息沟不大,所以并没影响话题的延续。但当A发出话轮A2时,出现了较大的信息沟,于是A就运用常规的交际规则进行推断,认为B对该话题不感兴趣,从而转换话题,开始一个新的话轮A3,提出一个毫不相干的、她认为双方都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她新写的文章。

但事实并非如A所推断的那样。这里信息沟的产生并不意味着B要放弃该话题,而是因为网络传输突然变慢,A没有及时收到B对话轮A2的反馈。接着网络又恢复正常,A连续收到了B对A2、A3的反馈:

例(5)B2:So-so,dear.I

neverdrinktoomuch,becauseIamafraidofsuddendeathathomewithoutbeingknownbyanyone.

B3:Ofcourse.Itismypleasure.

接下来A又分别对B2、B3的话轮作出反应。交谈双方都没有放弃任何一个话题。这样两个话题就此同时发展,平行推进。

形成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另外一种情况,是交际的一方想主动放弃当前话题而开始一个新话题,而另一方由于信息沟的原因没有及时获得话题转换的信息,所以仍继续该话题;当他接收到新的话题信息后,出于合作原则,他同时也回答该新话题;想放弃原话题的一方也因为合作原则而重新谈论旧话题,如下面的会话记录:

例(6)K1:Somethingwrongwithyourcollege’sfirewall,Ithink,becauseIcannotcallLiu.

R1:I’venevertriedthere.Idon’tknow.

K2:Soletitalone.

K3:Howaboutyourbaby?(Informationgap)

R2:Youmean,Liucancallyoubutyoucannotcallhim?

K4:Yes,hecancallme,butIcan’t.

R3:Verywell!Thanks!Howaboutyours?

R4:Thenwhatshallwedo?

K5:Sheisok,butlikestocryatnight,Idon’tknowwhy.

K6:Xiaojusttoldmetoconnectyourlabthroughwebdirectly.

这段话的背景是R所在学校的网络出现了故障,K和R就此事进行了探讨,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K就想放弃该话题,开始一个新话题(话轮K2、K3)。因K3与R2之间存在信息沟,R没有及时获得话题转换的信息,所以通过话轮R2继续原话题。K明白R不想放弃的意图,只好继续该话题(话轮K4)。这时R对新话题也做出了反馈(话轮R3),并同时继续第一个话题(话轮R4)。K通过K5回答R3,通过K6回答R4。两个话题就此平行发展。这情况若发生在日常交际中,双方必须关闭一个话题,而集中讨论另一个话题,如图一所示;或者暂时关闭(即中断)一个话题,当另一个话题结束后再返回来继续已中断的话题,如图三。否则会话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网络交际中,只要双方愿意,两个话题可以同时发展而不必关闭或中断其中任意一个。

三、双话题平行推进的产生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沟是产生双话题的语境前提。当网络速度和交际双方的反应都很快时,信息沟往往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交际,跟传统的日常交际模式很接近,一般不会发生突兀的话题迁移,一旦发生了,就意味着关闭当前话题而开始新话题。这种交际模式,往往会沿用传统交际的一维线性结构,如图一和图三所示。当信息沟较大,超越了交际双方习以为常的范围时,其中的一方就会因为语用推断失误转换话题,从而产生新的话题。

新话题的产生,常常以交际的一方连续发话为标志,所以连续发话是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动因和标志。如前文所述,日常交际一般遵循Q—A轮流发话的格式。而网络交际中一旦存在较大的信息沟,交际的一方可能会连续发话,形成QQ—AA的格式,如对话1中的F2F3—K2K3;或Q-AQ—AA的格式,如以下会话记录:

例(7)A1:Also,Iamamanreadytoofferhelpanytime.

B1:LikecomradeLeiFeng?(Informationgap)

B2:Didureceivemye-mailtoday?

A2:Iamalwayspraisedbypeoplearoundme.

A3:No.Ihaven’tcheckedittoday.

例中的A3和B2,都是连续发话的部分,也是新话题的开始。如果交际一方对其中的任何一个话题不感兴趣,就会关闭该话题,这样一来就不可能产生双话题同时发展的局面。所以交际双方对话题的共同兴趣,是双话题平行推进的心理因素。

四、双话题平行推进在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网络是一种高效的外语教学手段。利用教学目标语言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目标语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中一直强调学生多多动口动手,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习得语言。很多时候我们会面临一种矛盾局面:当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多次发生语言运用不当,教师是否应该一一纠正?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遇上学生语言运用失误,教师往往使用如例(2)所示的旁插语列产生一个修正话题来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旁插语列是以中断交际话题为前提的。若学生多次犯错,老师用旁插语列一一纠正,则会使交际话题多次中断,以至最后无法进行下去。学生频繁被中断话题进行修正,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失去信心,不愿再开口。这种局面无疑和我们的教学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但是,若

对学生的错误不加修正,任其发展,则难以教会学生纯正地道的语言,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外语老师往往左支右绌,难以掌握准确的尺度,难免顾此失彼。

利用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平行推进的特点,就可避免以上难堪,做到一石双鸟。当学生出现语言运用失误时,老师可及时运用一个旁插语列进行修正,如:

例(10)T:Thewesternmannersinfectyou.

S:Everyonewantstowin,that’shumanbeing’snature.

T:Humanityisok.Humanbeing’snatureistooverbal.

S:Ok,thanks.

若学生多次出错,老师可多次运用旁插语列,形成一个专门的教学修正话题,这个话题与原交际话题平行推进,如:

例(11)S:MayImakearequest?(Qm)

T:Goahead.(Am)

S:IfIhavedifficultyinEnglishorIcan’ttosaysomesentenceinEnglish,canIuseChinese?T:Ok,doesn’tmatter.ButinEnglish.(Am)

T:Mistakes.Shouldbe“Ican’tsay...”theword“to”can’tbeputafteramodalverb;“somesentences”,pluralform.(Qn)

S:Ok,Iwilltrymybest.(Qm)

S:Oh,thankyoutocorrectmyEnglishwrong!(An)

T:Communicationisthebestwaytolearnlanguage,sotrytouseEnglishasmoreaspossible.(Am)

T:Welcome.Mistake:bettersay“thankyouforcorrectingmymistakes”.(Qn)

S:Oh.ButIhavenochancetospeakEnglishbeforeyou.(Qm)

T:Youmeantalkingtome?(Am)

S:Yes.(Qm)

T:Poorgirl.Thenkeeptalkingtome.(Am)

S:I’mgladtotalkwithyou.Igave5jiaotothebeggaryesterdaymorning,eventhoughI’mpoor!(Qm)

T:Eh?Areyoukidding?Here“poor”means“pitiful”,butnot“lackingmoney”.

T:I’msureyouwillimproveyourEnglish.(Am)

S:Oh!Sorry!I’mreallyapoorgirl.(An)

S:Thankyou,teacher.(Qm)

T:Nevermind.(Am)

T:Shouldsay“thankyou,sir”.(Qn)

S:Why!Youdon’twanttohaveastudent?(An)

T:“Teacher”can’tbeusedtoaddresspeople.(Qn)

S:Oh!Iknow!Thankyou,sir!(An)

T:Betterthistime.(Qn)

这段对话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话题在同时推进,一个是师生间讨论英语学习方法的主话题(话题m),另一个是教师不断地用旁插话列纠正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的修正话题(话题n)。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表面上看主话题多次被打断,但其连续性并没有被破坏,而是一直在顺利推进。这是因为师生双方都已习得网络交际中双话题可以同时并存、平行推进的交际规则,修正话题对主话题并不造成干扰。事实上,这段对话只是笔者和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一段网络会话记录的一小部分。这次会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记录文本原文长达30页。在这30页的聊天记录中,主话题和修正话题一直友好并存,平行推进,整个会话进行得极为顺利。这样就自然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既鼓励了学生大胆使用英语,也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失误。笔者坚持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辅导已经一年有余,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的分析揭示,网络交际语言中普遍存在着日常交际中很少见或几乎不可能存在的双话题平行推进现象。这种现象的成因,主要归结于网络信息传输技术和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从话轮会话的特点来看,两个相邻话轮之间存在的信息沟导致会话的一方连续发话是形成这种现象的基本前提。这一现象的恰当运用,对于外语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网络应用的迅速普及,人们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网络交际用语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密切关注。但国内目前对于网络

语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词汇结构层面。本文从语用学和语篇分析的角度来审视网络语言的特点,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对网络语言的特征、规范性建设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注释:

①张楠.试论网络传播对受众的负面影响[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124.

②柏莹.网络口语语体初探[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40)∶48.

③张荣建.CmC通讯传播方式及语言特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13.

④常宗林.英语小说会话与日常会话的差异[J].山东外语教学,1995,(3)∶19.

⑤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80.

⑥Labov,W.LanguageintheInnerCity[M].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2.

⑦Coulthard,M.AnIntroductiontoDiscourseAnalysis[M].LogmanPress,1985.

⑧⑨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6,77.

⑩胡惮.电子邮件的网络交际文化特征[J].外语电化教学,20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