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计算机课程探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材内容缺乏现代教学理论支持
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组建并非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出发,而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结构与整合,体现不出模式构建的要求。同时,偏重静态知识而弱化动态知识的教授,不利于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培养。
教材编写风格与课程教学过程需要不协调
大部分教材采用演绎式编写结构,即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尤其是初学者,很难一开始就消化与吸收很多抽象概念,从而需要引入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教材的编写结构与课程教学过程需要的不一致往往导致较差的教学效果。
教师创造性与演绎能力受到制约
目前相当多的课堂都采用与教材同步的PPT授课方式,然而该方式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与演绎能力。PPT方式看似易操作,并因此而流行,但是不能体现出教材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动态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教学设计所着力要求体现的。教学设计本身就强调创造性,而PPT方式由于其模板性、可复制性、重复(使用)性等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创造性的制约。
实践教学环节机械程式化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大都以应用型、技能型为主,所以实践教学环节是重中之重。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都采用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按照统一的指导手册像流水线一样的程式化,而缺乏了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思考与反思能力的培训。
高职“计算机网路课程”教学的建议策略与方法
1引入并体现现代教学基本理念,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理念,这一点务必要体现在高职“计算机网路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教材、教学设计等方面具体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能力更需要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将知识的教授、归纳、演绎、运用、反思、创新等通过不同途径与方式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系统化教学体系。
2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以应用模式为本
知识的应用模式是在实践中对所学书本知识,即显性知识进行运用的隐性知识,其直接体现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并最终决定其个人实践工作能力。在传统的教学策略中,对于隐性知识的教学一般由个体自身领会。教学的层次是局限于显性知识及其关系平面,如图5所示。针对高职教学,应该重点突出隐性知识的教学,使教学层次覆盖两个平面。比如,树型管理结构与DNS问题、组播(树)问题,IP连接端口和实际主机地址之间的映射问题(NAT、虚拟主机),路由协议与P2P结构问题,等等。
3教学体系设计多维化
根据1中的论述,要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系统化的思维能力,就需要实现教材体系设计的多维化。教学内容的体系设计应该统一在基本理念基础上,多个维度形成逻辑上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多个维度的逻辑并列。比如,针对网络的发展,教材内容给出从单机→局域网或广域网→互联网→Overlay网络的思维变迁及相关原理,自学内容给出典型网络的细节内容及其思维本质,习题部分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比如IP地址与二进制)、以及建立面向模式的思维方法(比如连接与非连接),实践部分安排基本实践以及一些开放型实践(比如给出应用场景,要求设计方案并分析)。
4注重任务驱动,归纳与演绎并进
注意任务驱动方法的设计,以特定任务作为驱动,例如单个知识点、概念或者问题、情景,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其他问题,进行类比以及相关归纳,抽象出其中一般规律,总结出方法与原理。而后,在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推演到其他类似问题,采用从个别→一般→个别的教学途径。这样,既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比如,对于IP地址的理解,可以从互联网的本质,即网络互联时如何标识一个连接端点这一问题着手,得出IP地址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然后再解析针对不同的网络规模,地址分类问题。接着将地址匮乏问题引入,由此介绍子网概念、子网掩码概念、NAT概念等。使学生理解概念和具体问题解决的关系,以便充分理解概念。杜绝直接演绎、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5开放实践教学
增加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比例,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一定情境下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与解决的能力。对于理论层面的结论与现象,应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验证与检验,并鼓励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进行新实践。
6多方位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网络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交流与研讨,弥补教师本身教学理论水平与能力的不足以及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不断挖掘隐性知识,注重动态教学设计,引入并共享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建立面向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动态增长型知识库。
结束语
要基于模式构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系统化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成功向系统化实践技能转化是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本质要求。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教材内容、体系到教师能力、水平,从教学理念、方法到教学模式、设计等诸多方面作出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的策略与方法,以期能够对广大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有所裨益。
作者:汪迅宝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