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当前管理会计现况与其未来走向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管理会计产生于西方国家,它作为现代会计的一大分支,其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曾提出“高工资、低人工成本”的学说。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从提高生产力的角度,科学管理理论可总结为:“科学而非强制的手段;和谐统一而不是各自为政;合作而非个人主义;产出最大化而非严格规定下的产量;让每个人发挥最大的能力获得最大的收益。”显然,这是应用科学管理理论的企业希望能达到的完美局面。
1952年,世界会计学会年会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个专有名词。1972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分形成制度化,美国的全国会计人员联合会建立了单独的管理会计协会。至1988年,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AAA)所属的管理委员会了14个管理会计公告,可见管理会计正朝着规范化、准则化和理论化方向迈进。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实际应用中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领域中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经济,战略型的管理会计逐渐形成。它弥补了传统管理会计“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是企业战略管理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体,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市场份额的评估、战略预算的编制、竞争地位的变化研究等。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还没有在经济业务活动中体现出增强企业管理的目的。
二、管理会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并非有机结合
按照行为科学所确立的原理和方法,企业应实行“目标管理”式,即企业需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目标,并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求会计能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要求控制和考核各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的工作业绩,使会计与责任的控制考核相结合。其次,为了避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遭受淘汰,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求会计做好事后反映,更应做好事前的预测,以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财务会计并非都能适应这个新形势。财务会计人员没有充分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新成就,不能及时对会计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规划未来,参与决策,致使管理会计没有完全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
(二)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企业财务信息提供未实现转化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新分支,是会计与管理相融合的一门具有新兴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在多种学科相互渗透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学科。管理会计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运用各种专门的技术方法,向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以便管理者确定目标、做出决策、编制计划、加强控制等,力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
在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财务人员通过对日常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等方法,向企业外部的利益关系人提供有关资金、存货、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的资料,使他们能准确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并作出决策。相比之下,财务会计侧重于外部管理。
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必须严格遵循有关会计法规、规章和制度执行,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会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并以会计报告的形式提供有关信息使用者。而管理会计只是为了规划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需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且不受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约束。因此,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企业财务信息提供还没实现进一步的转化。
(三)管理会计类教材缺乏实际技能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已引起投资者、管理者及财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教材的编写上,虽对课程体系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并运用了任务驱动、结合案例导入等形式,但管理会计并非是理论研究的成果,而更注重实际技能的运用。教材中涉及的方法、模式是借鉴财务管理与统计学等知识,如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货币时间价值、盈亏临界点计算、差别损益分析法、成本无差别点法、投资报酬率计算等,这些方法对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实际运用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应用并不普遍。
(四)会计人员素质与管理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
管理会计的最终能否被运用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关键是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的运用情况。近年来,会计专业的培训工作从理论性转向应用性,但由于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不一,管理会计工作不能全面铺开。还有一小部分经过短期培训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的人员,没有接受过管理会计的教育,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致使他们对管理会计处于空白的状态。
(五)企业领导人管理会计意识薄弱
作为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擅长经营,更要注重管理,其中涵盖了应服从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达到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考核的要求,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在我国,众多管理者受传统行为习惯的影响,缺乏对管理会计的正确认识,把财务会计与企业管理视为不同的学科,对管理会计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三、管理会计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相互转化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都处于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环境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对象,都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都统一服从于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为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目标同时,以满足企业内、外部有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服务,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管理会计所需的数据大多来源于财务会计系统,体现为对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再利用。因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信息将逐步形成相互转化。
(二)战略管理会计将受到重视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实现战略管理目标所建立的新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它通过战略的视野促进企业实现长远价值最大化,并提供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数量与非数量信息,帮助管理当局进行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以维持和发展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它是传统管理会计的继承和发展,是与企业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阶段相适应的现代型管理会计。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如果只是从财务会计或者传统的管理会计角度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使企业偏离正常轨道。企业战略是企业为自己确定的长远的目标与任务,以及为实现此目标和完成该项任务而选择的主要方案。战略管理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从整体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就经营目标、经营方针、经营环境、可用资源等问题进行筹划与决策,并借助企业内部能力付诸实施。
战略管理要求传统管理会计在以下方面克服其轻战略,重战术的不足:首先,改变传统管理会计只顾内部而忽略环境变化的影响,用静态目光看待问题的缺点,站在战略高度,从全球范围来看待企业的目标和行为,时刻关注跟企业息息相关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其次,克服传统管理会计只重短期利益的缺陷,注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传统管理会计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风险,容易造成行为的短期化,如为了一时的利益而降低质量标准,但这最终将损害企业声誉和品牌形象乃至长远利益。从战略角度来说,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跟企业目标一样也应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以获得一种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将是我国管理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作业成本法将得到大力推广
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实践的产生被认为是技术改变、竞争加剧、资本密集程度、组织规模和生产管理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产生,标志着成本管理向现代成本管理模式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和服务中去。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长期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的途径。而作业成本计算为我们一个有效的、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准确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许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库存估价、产品定价、制造或采购决策、预算、产品设计、业绩评价及客户盈利性分析等方面。
作业成本计算法把企业看成是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个作业中心就是一个成本归集和分配的单位。这样,就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个作业,要消耗一定资源,就形成一定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中心形成一个价值链,最后通过转移给顾客取得收入而获得盈利。
由于作业成本法是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从而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比传统的成本管理更加适合现代企业生产运作需要,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作业成本法不但扩展了成本性态和概念,使成本计算更正确,决策更有效,定价更灵活,而且更好地满足了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