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电子政务转型发展的总体思路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渗透融合,其支撑性、带动性、引领性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凸显。然而,电子政务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互补还不够,例如电子政务对实现新时期改善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能力还不足,对改善公共服务便捷有效供给的支撑水平还不高,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促进作用还不强。今后,必须坚持把优化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紧密结合,处理好电子政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支撑和助推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和城镇化,实现信息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协调发展。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协同推进“新四化”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必须着力推进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此笔者提出如下一些刍议。
国际国内的实践经验已经表明,电子政务质量和水平是影响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深化应用,对促进形成更加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促进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应用,将有利于引导中国各级政务部门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统筹谋划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功能定位,通过应用下一代信息技术及其网络空间设施优化政务部门合理分工和协作,培育和发展特色突出、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全面增强和改善发展环境,合理规划承载能力,有效提升新时期社会创新与综合管理水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推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和土地、淡水、能源等要素的有效配置,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矛盾。提高政府在经济调节、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商贸流通、城乡对接、生态环境、建筑工程、防灾应急等领域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特别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围绕城镇人口管理、促进就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保障住房、社会保障、社会诚信、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需求,大力提高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能力,将有利于强化政务信息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各级政府便民、惠民、利民的信息化服务水平;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城镇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广覆盖的网络化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新时期推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导向,全面增强电子政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和保障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努力开创新时期电子政务建设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提升电子政务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一)基本原则
当前,宜进一步明确坚持需求导向、提高信息能力、注重顶层设计、发挥市场机制等基本原则。
⒈坚持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坚持建设目标的确定、建设内容的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取舍必须是以信息化建设能否有助于解决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依据中国不同领域和地区的特点与基础条件、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突出重点,聚焦重大问题的解决。要围绕诸如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重点领域,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聚焦公共性、基础性、创新示范性、业务协同性项目,强化阶段目标和建设进度,加快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更加注重提高各类电子政务建设资金投入的绩效,精打细算、过好紧日子,增强电子政务发展和产业应用的内生动力。
⒉切实提高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信息能力通过信息化建设所形成的信息支撑与服务,切实有助于提升本地区信息惠民服务能力与社会公平普惠水平,提升本地区监测和规范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与公共安全的应急处理能力;应依据不同地区的基础和实际需要,深刻把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孕育新突破、信息化应用不断催生新业态的大趋势,针对重大薄弱环节,合理适度地推进信息化基础能力的整合与汇聚,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分步推进、分段发展、滚动实施。
⒊坚持注重顶层设计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按照相对完整协同的信息体系,围绕逐步较完善地支撑各领域与各地社会经济科学发展与为民服务等核心功能,结合领域、部门和地区职能、功能布局、总体规划与发展战略,面向解决重大问题,构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系统化工程;推进中应着力推动资源整合和理念、机制、模式等集成创新,突出信息资源共享,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协同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整合和利用地区的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应用,推进实体技术设施和信息设施的整合共享与创新发展,大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公众生活改善,积极探索新模式,培育新业态,促进电子政务跨领域、跨部门和跨地区协调发展。
⒋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好市场机制的作用要强化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城镇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全社会广泛参与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合力。
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学化管理要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改善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实现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广大市民、企业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
(二)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通过落实上述总体思路,逐步实现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推动政务信息化,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能政务体系。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民生领域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基本实现社保一卡基本普及和功能全覆盖,政府便民、利民、为民、惠民的基本能力明显增强。
⒉支撑社会管理的精细化能力明显增强基础信息在政务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和业务协同水平不断提升,政务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各级政府充分应用政务微博等新型信息平台,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明显提高,城市决策系统的科学化程度显著增强。
⒊城乡区域间的“数字鸿沟”逐步缩小适应信息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覆盖城乡、协同联动的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三、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工作重点
要把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转移到通过扩展多样化、广覆盖的信息技术应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的网络效应和低成本运营的优势,增强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务部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一)大力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以惠及全体城镇居民和农村转移人口为出发点,实现个人社会保障一卡通,重点满足所有就业人口和机构社保费用缴纳、支付的电子化,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跨区域划转,保障性住房的全国联网及查询等需求;优先建立大城市群跨区域的个人就业及其社保信息统一收集、储存、灾备及查询平台。
(二)加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普惠化
以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为核心,逐步建立个人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在有效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城乡患者自由双向转诊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在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调阅。大力发展医疗保健服务,以特大城市为中心,整合周边区域各类医疗卫生信息并统一建设数据处理及信息交换平台,加快发展名院名医预约诊疗和线上医疗咨询、自我健康管理等信息服务业。
(三)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化
根据优化布局、中西部区域同等优先的原则,选择若干大中型城市集中建设能够聚集、辐射、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系统和网络教育平台,打造城乡统一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远程教育、在线培训辅导、电子图书馆和学历学位在线查询等信息化应用,加快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四)支撑城镇就业服务多元化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转移人口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信息服务,推动就业信息在城市群内联网;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失业登记等综合服务,努力创造平等就业机会;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
(五)促进社区服务便捷化
建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社区服务模式,建立社区信息服务站和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计生、劳保、民政、城管、工商、税务等公共信息资源,通过网上大厅、自助终端、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多种渠道,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类型的服务。
(六)全面提高和创新社会综合治理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大力推动电子政务向基层延伸,深化信息技术和服务在人口管理、社区管理、资源能源、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全面提升城镇的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例如,应通过电子政务发展进一步促进人口管理精细化,面向流动人口多的大中型城市,在城市社区划分网格,部署感知终端,推行网格化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动人口数据库,促进人口信息的采集更新、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准确掌握人口与居住房屋、就业等相关信息,加强人口的属地化管理;动态感知重点公共场所等区域的人群活动信息,通过数据挖掘等手段,准确掌握人口区域分布、结构变化和流动趋势等宏观情况,支撑人口的动态安全管理和宏观决策。
四、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针对电子政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制约因素,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关综合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完善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全局性战略问题和重大工程建设。根据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规划项目建设,统筹部署应用系统,切实打破部门壁垒和地区封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对不涉及个人隐私、企业机密、国家机密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享,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二)创新电子政务建设投融资机制
设立电子政务发展专项基金,通过政府直接投入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创新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加大对前瞻性、公共性、示范性、协同型、创新型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障,吸引集聚民间资本参与电子政务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和提供第三方运维管理服务。
(三)健全信息与网络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测评机制,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机制,确保集约化建设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安全可靠运行,建立政务信息获取、传输、使用、运营的安全评价机制。选择有代表性的领域、部门和地区开展信息化提升城镇管理能力建设的试点工作。以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智能化试点;以解决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会保障和安居工程等核心问题为着力点,开展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试点;以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重点系统和信息资源集约化建设与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开展共建共享试点。(本文作者:宁家骏单位: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